華文網

《宋史·諸帝本紀》評點一:宋太祖、宋太宗

文/格瓦拉同志

《宋史》為元朝宰相脫脫、阿魯圖領銜編纂,全書共四百九十六卷,分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卷,其中用於記載皇帝事蹟的部分稱本紀。

因限於篇幅,本文只對宋太祖、宋太宗本紀進行評點,採用文言文形式。評點如下:

宋太祖趙匡胤:太祖容貌雄偉,孝友節儉,質任自然,不事矯飾,器度豁如,廣結豪俊,推誠待人,故士無賢愚,皆樂為之驅使,非常人也。善騎射,富韜略,勇武超群,腹蘊萬機,意氣慷慨,睹五代之崩亂,有削平天下之志。起於介胄之中,數從周世宗征戰,破北漢,平淮南,收三關,皆為前驅,親冒矢石,所戰輒克,

居功甚偉,亦以此名震於天下,大收人望。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周世宗既崩,恭帝嗣位,母寡子弱,天下狐疑,四鄰尋隙,邦內騷然,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而天下皆屬望太祖。故陳橋推戴,柴氏讓國,非獨易姓之事,實為蒼生之念耳!及太祖踐祚,奮其智略,振其長策,

富國強兵,致討四方,於是湖南、荊南、後蜀、南漢、南唐次第削平,皆出師未久即克,古今用兵之速,鮮見矣!南北重複通嵌,天下幾於混一,以武止戈,致世太平,英偉之主也。

又懲藩鎮之亂,於是收天下精兵、財賦、治權於中朝,優容藩帥而不使之將兵,杯酒釋其兵權,不誅其身而去腹心之患,上下相安,內外宴然,謀略之美,善哉!武功既盛,文治亦美。查察吏治,繩貪黜暴,去奢易儉,重文抑武,

務農興學,慎罰薄斂,與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禮作樂。遂使三代而降,考論聲明文物之治,道德仁義之風,宋于漢、唐,蓋無讓焉。

杯酒釋兵權

太祖之世,絕武夫藩鎮跋扈專制之患,開文學德化昌興繁盛之風,啟有宋三百延綿之基,功業之盛,偉哉!若夫重文抑武,

強內弱外,冗員多濫,將弱卒衰,常失之於疆場,受困於四夷者,乃後世矯枉過正,因循苟且所致,非太祖之本意也。

宋太宗趙炅:太宗少有威儀,不群與眾。好學攻文,多才藝能,沈謀英斷,志在混一。承太祖之業,以武止戈,恩威並施。於是陳洪進、錢俶相繼納土,劉繼元力窮而降,海內底定,天下一家,中唐以來未有之盛績也。然與契丹、西夏、交趾鏖戰積年,干戈不息,師疲卒罷,轉輸勞苦,

終無成就者,以舉措失當,委任非人之過也。以武功而論,較之太祖,殆不及矣。

宋太宗趙炅

然崇慈儉,去奢華,卻女樂,罷畋遊,絕遠物,抑符瑞,閔農事,考治功。講學以求多聞,虛心以納逆鱗,勤以自勵,日晏忘食,文治之功,較之太祖為勝,可稱明君。是故外有契丹、西夏之侵,內有王小波、李順之亂,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皇基不墜,國祚不移,蓋民念其恩德矣。

北宋疆域圖

然帝氣度不及太祖,猜忍諸將,授將出師,輒以陣圖授之,遙控於千里之外,諸將無能因勢而變,故進取失據,鬥戰多敗,識者亦多非之,譏其器小也。且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亦不能無議焉。或言太祖之崩,良由太宗篡弑,所謂燭影斧聲之事,亦非空穴來風。蓋至尊之位,人誰不欲得之?雖父子、兄弟之親,亦不免互為殺戮,悲哉!

內有王小波、李順之亂,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皇基不墜,國祚不移,蓋民念其恩德矣。

北宋疆域圖

然帝氣度不及太祖,猜忍諸將,授將出師,輒以陣圖授之,遙控於千里之外,諸將無能因勢而變,故進取失據,鬥戰多敗,識者亦多非之,譏其器小也。且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亦不能無議焉。或言太祖之崩,良由太宗篡弑,所謂燭影斧聲之事,亦非空穴來風。蓋至尊之位,人誰不欲得之?雖父子、兄弟之親,亦不免互為殺戮,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