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臺灣人最愛的31道美食,鹵肉飯、棺材板上榜

臺灣的一個美食機構經過調查制出了一份臺灣人最喜愛的美食榜單,主要由40道美食組成,有些菜是我們熟知的,我們大陸人也很喜歡的菜肴,有些菜則是臺灣省內演化出的新菜,

然而也有些菜上榜得讓人很意外,比如烤香腸和烤玉米……

第一名:小籠包

臺灣人最喜歡小籠包,風味與上海小籠包一樣,從臺灣發源的鼎泰豐中餐廳就以小籠包最為著名,在大陸、港澳以及幾個大洲都有鼎泰豐的身影,臺灣的小籠包也做了一些改變,

比如加入絲瓜、瓠仔等材料,讓本來吃起來比較膩的小籠包多了一絲清爽。

第二名:擔仔面

擔仔面發源於四川擔擔麵,最早是當地漁民在無法打漁的季節外出補貼家用的手藝,當然儘管這種面的麵條與四川擔擔麵相同,但口味明顯更加清淡,

絲毫看不出川菜的身影。

第三名:鹵肉飯

這個我們很熟悉了,如今大街上很多寫著臺灣鹵肉飯的小飯館,鹵肉飯也確實是臺灣人最喜歡的美食之一,這種鹵肉飯歷史不過幾十年,是因為當年比較窮困,很多東西大家都吃不起,但是豬脖子和豬耳朵價格很便宜,

所以很多人就買來配上醬油、蔥頭及五香粉來調味,因為家裡人多肉又不夠吃,所以切成絲大家都可以吃到肉,這就是鹵肉飯的來歷。

第四名:肉羹

也就是肉湯,臺灣的肉羹主要是魚肉,用魚漿包上肉放到湯中,然後加入米粉、麵粉、冬粉、米飯等,

後來富裕起來也會吃一些花枝羹、魷魚羹、鴨肉羹。

第五名:咸粥

咸粥其實和我們常喝的皮蛋瘦肉粥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臺灣的粥是用小魚肉代替了瘦肉,用蔥頭代替了皮蛋罷了,味道反而有種海鮮的獨特魅力。

第六名:油飯

這種油飯就是醬油炒飯,一般來說是在家裡小孩滿月的時候分給前來慶賀的親朋好友吃的,是一種喜慶的象徵。

第七名:筒仔米糕

其實就是竹筒飯,米飯是用糯米、蝦米、蔥、後腿肉混合並且蒸熟的,然後加上甜辣醬和香菜就成了,吃起來會有竹子特有的香氣。

第八名:麻油雞

就是用芝麻油煮雞肉,十分油膩,一般在臺灣只有孕婦才會選擇吃,和一些地方講究產婦吃雞蛋是一樣的。

第九名:羊肉爐

所謂的羊肉爐其實就是用砂鍋烹製的,羊肉是用一些中藥材如當歸、枸杞、黨參、紅棗、陳皮等熬制出來的,屬於大補的美食,歷史悠久。

第十名:鵝肉

臺灣人吃鵝肉就是用鹽水煮熟切片,加上醬油,很簡單但是他們很喜歡吃,嘗試之後我也覺得簡單就是美,與南京的鹽水鴨不同,這種鹽水鵝肉沒有鹽水鴨那麼鹹,所以能大膽地吃更多。

第十一名:棺材板

棺材板是臺灣本地的特產,因為外形像棺材板而得名,餡兒最早是用雞肝做成的,如今改成用各種海鮮煮成濃湯,把麵包油炸成金黃色,然後把裡邊挖空,把海鮮倒進去即成。

第十二名:鼎邊銼

傳說是鄭成功發明的,是一種米製品,做出類似粉條的東西,然後用金針菇、瘦肉、丁香、捲心菜等煮出肉羹,放入這種鼎邊銼即成。

第十三名:牛肉麵

臺灣牛肉麵與剛才的擔仔面一樣,發源於四川,同樣加豆瓣醬製作,但是口味相對清淡很多,更注重營養價值。

第十四名:土魠魚羹

相傳發源於清朝康熙年間,因為傳說水師提督施琅曾吃過此菜,也有名叫“提督魚”,土魠魚是閩南語的叫法,學名叫鰆魚,用醬料醃制後卷粉油炸,再搭配上新鮮熬制的湯汁,是一道十分有營養的閩南菜。

第十五名:肉圓

也叫彰化肉圓,和很多地方美食一樣,是因為貧窮而生出的一道菜,最初是甜味的甘薯,後來因為甜味太膩,改成了鹹味,直到今天。

第十六名:鱔魚面

把鱔魚用蒜、辣椒、洋蔥爆炒,加入蔬菜、醬油、醋等食材製作而成,此外還有板面、炒麵等類別。

第十七名:潤餅

這是一種主食,主要是麵粉糊,把捲心菜、豆芽、蘿蔔絲、紅燒肉什麼的炒出來,撒上花生粉,把麵糊做成餅,就像煎餅果子那樣,然後卷起來吃

第十八名:蚵仔麵線

蚵仔就是小的牡蠣,麵線是福建的一種特殊麵食,彈性十足,市面上也有用豬大腸來做的麵線,風味各不一樣。

第十九名:刈包(虎咬豬)

這個名字我們聽來很陌生,也叫荷葉夾,還不知道?就是京醬肉絲盤子邊緣擺著的那些小面餅,臺灣小攤都喜歡賣這個,同時配一種叫做四神湯的東西。

第二十名:大餅包小餅

大的鍋餅包著小的酥餅,把大病煎出來,包上小的油酥餅,把酥餅拍碎即可,有豆沙味、棗泥味、芋頭味、花生味等,甜味和鹹味的都有提供。

第二十一名:生煎包

源於上海,用韭菜或者捲心菜加上蝦皮、粉條等材料,做法與上海生煎一樣。

第二十二名:臭豆腐

將醃制好的臭豆腐高溫油炸,配上臺灣泡菜吃,也有清蒸臭豆腐,加入辣湯中,加入鴨血、雲南酸菜、豬肥腸等一起來吃,味道也不錯,被稱作臭臭鍋。

第二十三名:雞排

這個我們很熟悉了,如今很多雞排店都喜歡打上臺灣風味的字樣,臺灣的確很喜歡雞排這種食物,不過味道更加豐富,有胡椒、海苔、芥末、辣椒、梅子、蜜汁等味道,還有烤雞排的類別。

第二十四名:豬血糕

就是豬血,加上糯米就變成豬血糕,沾上醬油後加辣醬,撒上花生粉和香菜,插上竹簽食用。

第二十五名:胡椒餅

來自于福州,也被稱作福州餅,以豬肉餡和蔥為餡料,餅是烤制出來的,因為加入胡椒也被稱作胡椒餅,是一種烤餅,外脆裡嫩,內裡流油,十分美味。

第二十六名:生炒花枝

所謂花枝就是魷魚,用大火爆炒,加入濃重的調料,加入高湯,最後放花枝,出國前勾芡下,酸甜口感在夜市很受歡迎。

第二十七名:蚵仔煎

發源于福建,把小牡蠣包上番薯粉,加入豬肉、香菇什麼的煎成餅。

第二十八名:大腸包小腸

用切開的糯米腸,包上臺式小香腸,就是雙匯的那種,然後烤熟,加上香菜、花生粉、酸菜、蒜、九層塔和醬料即成,是一種地攤小吃。

第三十名:蔥抓餅

來源於山東,就是我們經常能在早點攤吃到的臺灣手抓餅。

第三十一名:鹽酥雞

來源於美國炸雞,鹽酥雞是用無骨雞塊醃制後,加入濕粉、椒鹽、辣椒粉什麼的油炸即成,也會加入些海鮮、蔬菜和醬料配合著吃。

米飯是用糯米、蝦米、蔥、後腿肉混合並且蒸熟的,然後加上甜辣醬和香菜就成了,吃起來會有竹子特有的香氣。

第八名:麻油雞

就是用芝麻油煮雞肉,十分油膩,一般在臺灣只有孕婦才會選擇吃,和一些地方講究產婦吃雞蛋是一樣的。

第九名:羊肉爐

所謂的羊肉爐其實就是用砂鍋烹製的,羊肉是用一些中藥材如當歸、枸杞、黨參、紅棗、陳皮等熬制出來的,屬於大補的美食,歷史悠久。

第十名:鵝肉

臺灣人吃鵝肉就是用鹽水煮熟切片,加上醬油,很簡單但是他們很喜歡吃,嘗試之後我也覺得簡單就是美,與南京的鹽水鴨不同,這種鹽水鵝肉沒有鹽水鴨那麼鹹,所以能大膽地吃更多。

第十一名:棺材板

棺材板是臺灣本地的特產,因為外形像棺材板而得名,餡兒最早是用雞肝做成的,如今改成用各種海鮮煮成濃湯,把麵包油炸成金黃色,然後把裡邊挖空,把海鮮倒進去即成。

第十二名:鼎邊銼

傳說是鄭成功發明的,是一種米製品,做出類似粉條的東西,然後用金針菇、瘦肉、丁香、捲心菜等煮出肉羹,放入這種鼎邊銼即成。

第十三名:牛肉麵

臺灣牛肉麵與剛才的擔仔面一樣,發源於四川,同樣加豆瓣醬製作,但是口味相對清淡很多,更注重營養價值。

第十四名:土魠魚羹

相傳發源於清朝康熙年間,因為傳說水師提督施琅曾吃過此菜,也有名叫“提督魚”,土魠魚是閩南語的叫法,學名叫鰆魚,用醬料醃制後卷粉油炸,再搭配上新鮮熬制的湯汁,是一道十分有營養的閩南菜。

第十五名:肉圓

也叫彰化肉圓,和很多地方美食一樣,是因為貧窮而生出的一道菜,最初是甜味的甘薯,後來因為甜味太膩,改成了鹹味,直到今天。

第十六名:鱔魚面

把鱔魚用蒜、辣椒、洋蔥爆炒,加入蔬菜、醬油、醋等食材製作而成,此外還有板面、炒麵等類別。

第十七名:潤餅

這是一種主食,主要是麵粉糊,把捲心菜、豆芽、蘿蔔絲、紅燒肉什麼的炒出來,撒上花生粉,把麵糊做成餅,就像煎餅果子那樣,然後卷起來吃

第十八名:蚵仔麵線

蚵仔就是小的牡蠣,麵線是福建的一種特殊麵食,彈性十足,市面上也有用豬大腸來做的麵線,風味各不一樣。

第十九名:刈包(虎咬豬)

這個名字我們聽來很陌生,也叫荷葉夾,還不知道?就是京醬肉絲盤子邊緣擺著的那些小面餅,臺灣小攤都喜歡賣這個,同時配一種叫做四神湯的東西。

第二十名:大餅包小餅

大的鍋餅包著小的酥餅,把大病煎出來,包上小的油酥餅,把酥餅拍碎即可,有豆沙味、棗泥味、芋頭味、花生味等,甜味和鹹味的都有提供。

第二十一名:生煎包

源於上海,用韭菜或者捲心菜加上蝦皮、粉條等材料,做法與上海生煎一樣。

第二十二名:臭豆腐

將醃制好的臭豆腐高溫油炸,配上臺灣泡菜吃,也有清蒸臭豆腐,加入辣湯中,加入鴨血、雲南酸菜、豬肥腸等一起來吃,味道也不錯,被稱作臭臭鍋。

第二十三名:雞排

這個我們很熟悉了,如今很多雞排店都喜歡打上臺灣風味的字樣,臺灣的確很喜歡雞排這種食物,不過味道更加豐富,有胡椒、海苔、芥末、辣椒、梅子、蜜汁等味道,還有烤雞排的類別。

第二十四名:豬血糕

就是豬血,加上糯米就變成豬血糕,沾上醬油後加辣醬,撒上花生粉和香菜,插上竹簽食用。

第二十五名:胡椒餅

來自于福州,也被稱作福州餅,以豬肉餡和蔥為餡料,餅是烤制出來的,因為加入胡椒也被稱作胡椒餅,是一種烤餅,外脆裡嫩,內裡流油,十分美味。

第二十六名:生炒花枝

所謂花枝就是魷魚,用大火爆炒,加入濃重的調料,加入高湯,最後放花枝,出國前勾芡下,酸甜口感在夜市很受歡迎。

第二十七名:蚵仔煎

發源于福建,把小牡蠣包上番薯粉,加入豬肉、香菇什麼的煎成餅。

第二十八名:大腸包小腸

用切開的糯米腸,包上臺式小香腸,就是雙匯的那種,然後烤熟,加上香菜、花生粉、酸菜、蒜、九層塔和醬料即成,是一種地攤小吃。

第三十名:蔥抓餅

來源於山東,就是我們經常能在早點攤吃到的臺灣手抓餅。

第三十一名:鹽酥雞

來源於美國炸雞,鹽酥雞是用無骨雞塊醃制後,加入濕粉、椒鹽、辣椒粉什麼的油炸即成,也會加入些海鮮、蔬菜和醬料配合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