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師也曾迷途羔羊,不同的是他們醫民救國之心不變

電視劇《心術》把醫德問題再次擺在人們面前,醫術重要,

心術更重要。

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儘管需要高超的技術與能力,可德性不好也是不行的。庸醫會害人,無德之醫生、心術不正之醫生也是會害人的。

有個詞叫鑽營,通常情況下,心術不正之人擅長於鑽營,就是以利益為先,是標準的功利主義者。

如果說醫生是醫病救人的話,那麼作家或學者則是醫民救國,那更需要好的品德,更應該注重心術。

比如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

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先是學醫,醫病救人,後是棄醫從文,醫民救民,堪稱中國文人的楷模。

醫人容易,而醫國難。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便是大師大學者,也難保不會犯錯。在人生這條路上,誰都有可能會走彎路,甚至錯路,誰的青春都會迷茫的。

尤其是在民國那個動盪的年月,外有強敵,內有軍閥,還有流寇,許多的有志之士在探索民族出路上,肯定是會存在分歧的。

在這方面,

有一個文人最具典型,那就是大學者楊度,號稱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的帝師。

提起楊度來,不少是從著名作家唐浩明的《楊度傳》知道這麼個人物的。關於他的野史比較多,有人說他是“民國奇人”,把老袁坑慘了!還有人說他是青幫的大師爺,為杜月笙鞍前馬後、出謀劃策。

楊度是個了不起的才子,精通儒釋道多家。早先,他與梁啟超,譚嗣同等人同為君主立憲派,曾經和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

而作下了《湖南少年說》,尤其那句"若到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的名句被後人一直傳誦不絕。

傳聞在日本留學之時,楊老先生與黃興、蔡鍔、汪精衛等一幫國民黨大佬是同學,但他並不贊成孫中山的革命思想,不過楊度為人比較謙和,他還是將同學黃興介紹給了孫中山先生,

促進了孫黃的合作。

之後,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成立,受邀請的楊度再次拒絕,願各行其是,他表示:“吾主君主立憲,吾事成,願先生助我;先生號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當盡棄其主張,以助先生。努力國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

1911年,也就是宣統三年,在成立的皇族內閣中,楊度任統計局局長,與袁大頭私交甚好。不久,武昌起義爆發,楊度又與汪精衛共同發起“國事共濟會”,

作為袁世凱的代表之一,主要負責南北的調停事務。

三年後,袁世凱解散國會,楊度任參政院參政。1915年4月,楊度呈送《君憲救國論》,“中國如不廢共和,立君主,則強國無望,富國無望,立憲無望,終歸於亡國而已……故以專制之權,立行憲之業,乃聖君英辟建立大功大業之極好機會。”是年,他又組織籌安會為袁世凱籌畫稱帝,為籌安會六君子之首,也是袁世凱的十三太保之首。

1916年6月,大總統袁世凱卒,洪憲帝制失敗,據說,袁大頭臨死前大呼“他誤了我!”後人曾疑袁所言“他”,即指楊度這人。

還好的是楊度喜歡寫挽聯,他用心為老袁送上了一幅挺有趣的哀聯,上聯是:共和誤中國,中國不誤共和;千載而還,再評此獄。

下聯是:明公負洪憲,洪憲不負明公;九原可作,三複斯言。

在那個動盪的時代,誰都難免會迷茫,困惑,或者不知所措,楊度身為大才子也避免不了人性的劣根性,他時而立憲,時而共和,時而信佛,時而又信馬列,一生波折不斷,在信仰方面雖說可圈可點,但在文化方面卻是建樹頗深。

從給諸多名人的挽聯中,我們不難發現楊度的才情與能力。

比如1916年10月,黃興逝世,楊度在挽聯中寫道:公誼不妨私,平日政見分弛,肝膽至今推摯友;一身能敵萬,可惜霸才無命,死生自古困英雄。

對革命先驅黃興,也算是評價得當吧。

同年11月,大將軍蔡鍔逝世,楊度提筆挽聯道:魂魄異鄉歸,於今豪傑為神,萬里江山皆雨泣;東南民力盡,太息瘡痍滿目,當時成敗已滄桑。

子子珠璣,也算是恰如其分吧。

關於楊老先生加入國民黨一事,是在1922年之後,廣東的陳炯明叛亂,他受孫中山先生的委託,作為特使通過夏壽田遊說曹錕,制止吳佩孚援陳,幫助孫中山度過了政治危機。之後,楊度在上海加入國民黨。

可惜好景不長,三年後,一代國父孫中山逝世,楊度還沒做施展什麼才華呢,領袖就棄他而去。他親筆為中山先生挽聯道:英雄作事無它,只堅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自古成功有幾,正瘡痍滿目,半哭蒼生半哭公。

說真的,楊度寫的挽聯真不錯,即便是為上海大亨杜月笙的家祠落成寫的杜氏家詞記,也可謂是妙筆生花,寫得好得很。

不管楊度走了多少彎路,但他的心術是正是的,他的出發點是好的。即使是在病危之中,他仍然不忘為自己寫一幅自題挽聯:帝道真知,如今都成過去事;醫民救國,繼起自有後來人。

1931年9月17日,一代大儒楊度先生,在上海租界因病去世。而18年後,果如他所言,救國自有後來人,新中國終於成立了。

1916年6月,大總統袁世凱卒,洪憲帝制失敗,據說,袁大頭臨死前大呼“他誤了我!”後人曾疑袁所言“他”,即指楊度這人。

還好的是楊度喜歡寫挽聯,他用心為老袁送上了一幅挺有趣的哀聯,上聯是:共和誤中國,中國不誤共和;千載而還,再評此獄。

下聯是:明公負洪憲,洪憲不負明公;九原可作,三複斯言。

在那個動盪的時代,誰都難免會迷茫,困惑,或者不知所措,楊度身為大才子也避免不了人性的劣根性,他時而立憲,時而共和,時而信佛,時而又信馬列,一生波折不斷,在信仰方面雖說可圈可點,但在文化方面卻是建樹頗深。

從給諸多名人的挽聯中,我們不難發現楊度的才情與能力。

比如1916年10月,黃興逝世,楊度在挽聯中寫道:公誼不妨私,平日政見分弛,肝膽至今推摯友;一身能敵萬,可惜霸才無命,死生自古困英雄。

對革命先驅黃興,也算是評價得當吧。

同年11月,大將軍蔡鍔逝世,楊度提筆挽聯道:魂魄異鄉歸,於今豪傑為神,萬里江山皆雨泣;東南民力盡,太息瘡痍滿目,當時成敗已滄桑。

子子珠璣,也算是恰如其分吧。

關於楊老先生加入國民黨一事,是在1922年之後,廣東的陳炯明叛亂,他受孫中山先生的委託,作為特使通過夏壽田遊說曹錕,制止吳佩孚援陳,幫助孫中山度過了政治危機。之後,楊度在上海加入國民黨。

可惜好景不長,三年後,一代國父孫中山逝世,楊度還沒做施展什麼才華呢,領袖就棄他而去。他親筆為中山先生挽聯道:英雄作事無它,只堅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自古成功有幾,正瘡痍滿目,半哭蒼生半哭公。

說真的,楊度寫的挽聯真不錯,即便是為上海大亨杜月笙的家祠落成寫的杜氏家詞記,也可謂是妙筆生花,寫得好得很。

不管楊度走了多少彎路,但他的心術是正是的,他的出發點是好的。即使是在病危之中,他仍然不忘為自己寫一幅自題挽聯:帝道真知,如今都成過去事;醫民救國,繼起自有後來人。

1931年9月17日,一代大儒楊度先生,在上海租界因病去世。而18年後,果如他所言,救國自有後來人,新中國終於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