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於貴陽市花溪區Ofo共用單車與公民道德素養的思考

這麼久了,一直在考慮如何寫下這篇文章,也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切入點,

一個合適的激發思維的機會。就在剛剛,吃完飯,看到前面的OFO小黃車滿目瘡痍的樣子,我覺得我該說點什麼了。

時代在發展,我們的經濟也在發展,科技創新帶給了我們更多的便利,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豐富多彩。方便,這個詞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希望——生活方便,出行方便……

共用經濟:這是一種新新的經濟模式,在這種經濟模式下,體現的就是方便。而在我們身邊,

最讓我們隨處可見的它的模樣,是共用單車。

在2014年,北大畢業生戴威與4名合夥人共同創立OFO,致力於解決大學校園的出行問題。2015年5月,超過2000輛共用單車出現在北大校園。

在今天,我們只要走出寢室,在貴州大學,在花溪區的大街小巷,街道公園,隨處可見共用單車的模樣。

共用單車,我不得不說,它的出現,讓我看到了未來經濟的另一種可能,它的出現,也讓我從新審視這個社會的發展與變遷。我覺得,這種共用單車背後的共用經濟,一定是未來我們社會發展的主流,也只有在共用經濟出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時候,人的心,才會更加寬闊。

馬克思曾經在它的馬克思主義裡面有過類似的論斷:社會的發展,必然會由低級向高級的轉變,

如資本主義——轉向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就是社會發展的最高形態,中國共產黨的終極目標,就是實現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的最一般的生活,就是共用。

我認為:共用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情操,更是一種人的生活的度量和素養。

但是,花溪共用單車的出現,卻讓我看到了一方淨土之上的另一份骯髒——

現在的花溪,走在大街小巷,我看到更多的是年輕人,

而這群年輕人中,大部分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大學生。

大學生,這三個詞我不知道于別人代表著什麼,但我就是一個大學生,我知道,它不是一個標籤,不是一個代名詞,而應該是這個社會的一個形象,是花溪這片土地上的形象。

那麼這個形象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呢?我覺得,它應該是一個良好行為和道德素養的代表,它至少代表著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在花溪這塊土地上的尊嚴和責任。

那麼,將共用經濟裡的共用單車與大學生這個形象聯繫起來,會發生什麼呢?

我不知道大家的答案是什麼,但至少在我心裡:是花溪這塊土地上的道德素養的遺憾!

現在,走在花溪的大街小巷,我們隨處可見共用單車,也隨處可見大學生,而大學生春光滿面,單車卻滿目瘡痍。我不是說每個大學生都這樣,我只是說,這種現象隨處可見——

有的將單車據為己有,並將其作為自己出行的“驕傲”,還不付錢,實惠,便捷。真是可笑。

有的將單車肆意破壞,認為不是我的,就不必珍惜,待下一個有急用的時候,發現單車是壞的,氣急敗壞,於是,這種思維開始蔓延,單車也就節節敗退,損傷慘重。

有的乾脆直接刮掉二維碼,刮掉數字,從此單車他一人獨享,別人再也沒辦法使用。

有的,將單車推到自己的寢室,自己可以一個人獨享社會資源帶給我們的便捷。

……

諸如此類的現象,紛繁複雜。或許有的人說:沒事幹嘛無病呻吟,單車不是你家的,單車是企業為了賺錢而出現的,你心疼幹嘛,呻吟做什麼?

對,我不否認單車的出現是企業為了賺錢,但這種賺錢不是你情我願才可以成交嗎?是你需要方便,別人為你服務,難道你想坐享其成,不用付出?

我承認:共用單車,它是企業為了賺錢而出現的一種新的模式。但你可否認創業者創業之初,沒有一點點為大家服務的情感在裡面?如果大家是這樣想,那我們把人性置之何地呢?況且,單車是社會的公共資源所生產的,我們的恣意破壞,難道是在浪費我們的公共資源……

出現這樣的骯髒行徑,我也在考慮:我們社會經濟和道德素養該如何發展?什麼樣的社會,才是我們這一代大學生應該去奮鬥的模樣?

前兩天,一個來自上海的朋友回來,我去接她,途中,我們聊到了共用單車。

她說:在上海,隨處見共用單車,但卻都安放得好好的,不能隨便亂放。

她說:來到貴陽,回到家,卻覺得這裡的交通好亂,人的素質太低,在上海,交警都很難看到……

聽到這些話,我不知道用什麼語言去描述當時的心情,因為貴陽這片土地,我生活了22年啊,從未曾離開……

我明白了:經濟應該與文化發展相適應,否則在多麼好的經濟模式,在文化淺薄的土地上孕育出的道德素養,是很難支撐新的經濟的發展的。想要國強民富,專注經濟發展,最後也是徒勞無功,真正的國強民富,是文化的崛起。

德國為什麼能夠在二戰之後快速崛起,一躍成為世界發達國家?我想,除了經濟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跟根植在那片土地之上的文化讓這個民族悄然崛起。

我們不要忘記文化。現在的大學生都病了,天天打遊戲,逛商場,書店冷清了,人情也冷漠了。翻開書多讀一讀,講座多聽一聽,拾起我們華夏五千年的傳統美德,才能對得起“大學生”這三個字啊。

大學生,共用經濟。我希望有一天,我將這個兩個毫不相干卻密不可分的東西聯繫在一起,讓我看到的是一片溫馨和諧,互謙互讓的盛景。

花溪,這塊美麗的黔中腹地,當年陳毅元帥曾賦詩稱讚花溪:“真山真水到處是,花溪佈局更天然。十裡河灘明如鏡,幾步花圃幾農田。”

花溪,這塊厚重的文化聖地,曾經哺育像趙以炯,周起渭,周鐘瑄這樣的著名先賢。

花溪,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孕育了像貴州大學,貴州民族大學,清華中學這樣的人生殿堂。

花溪,以它獨有的地理條件和文化氣息,創造了歷史的光輝與燦爛。

而我們,作為這篇土地上的大學生,或是我們每一個作為這片土地上的公民,是不是應該做點什麼,讓它更加美好呢?

並將其作為自己出行的“驕傲”,還不付錢,實惠,便捷。真是可笑。

有的將單車肆意破壞,認為不是我的,就不必珍惜,待下一個有急用的時候,發現單車是壞的,氣急敗壞,於是,這種思維開始蔓延,單車也就節節敗退,損傷慘重。

有的乾脆直接刮掉二維碼,刮掉數字,從此單車他一人獨享,別人再也沒辦法使用。

有的,將單車推到自己的寢室,自己可以一個人獨享社會資源帶給我們的便捷。

……

諸如此類的現象,紛繁複雜。或許有的人說:沒事幹嘛無病呻吟,單車不是你家的,單車是企業為了賺錢而出現的,你心疼幹嘛,呻吟做什麼?

對,我不否認單車的出現是企業為了賺錢,但這種賺錢不是你情我願才可以成交嗎?是你需要方便,別人為你服務,難道你想坐享其成,不用付出?

我承認:共用單車,它是企業為了賺錢而出現的一種新的模式。但你可否認創業者創業之初,沒有一點點為大家服務的情感在裡面?如果大家是這樣想,那我們把人性置之何地呢?況且,單車是社會的公共資源所生產的,我們的恣意破壞,難道是在浪費我們的公共資源……

出現這樣的骯髒行徑,我也在考慮:我們社會經濟和道德素養該如何發展?什麼樣的社會,才是我們這一代大學生應該去奮鬥的模樣?

前兩天,一個來自上海的朋友回來,我去接她,途中,我們聊到了共用單車。

她說:在上海,隨處見共用單車,但卻都安放得好好的,不能隨便亂放。

她說:來到貴陽,回到家,卻覺得這裡的交通好亂,人的素質太低,在上海,交警都很難看到……

聽到這些話,我不知道用什麼語言去描述當時的心情,因為貴陽這片土地,我生活了22年啊,從未曾離開……

我明白了:經濟應該與文化發展相適應,否則在多麼好的經濟模式,在文化淺薄的土地上孕育出的道德素養,是很難支撐新的經濟的發展的。想要國強民富,專注經濟發展,最後也是徒勞無功,真正的國強民富,是文化的崛起。

德國為什麼能夠在二戰之後快速崛起,一躍成為世界發達國家?我想,除了經濟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跟根植在那片土地之上的文化讓這個民族悄然崛起。

我們不要忘記文化。現在的大學生都病了,天天打遊戲,逛商場,書店冷清了,人情也冷漠了。翻開書多讀一讀,講座多聽一聽,拾起我們華夏五千年的傳統美德,才能對得起“大學生”這三個字啊。

大學生,共用經濟。我希望有一天,我將這個兩個毫不相干卻密不可分的東西聯繫在一起,讓我看到的是一片溫馨和諧,互謙互讓的盛景。

花溪,這塊美麗的黔中腹地,當年陳毅元帥曾賦詩稱讚花溪:“真山真水到處是,花溪佈局更天然。十裡河灘明如鏡,幾步花圃幾農田。”

花溪,這塊厚重的文化聖地,曾經哺育像趙以炯,周起渭,周鐘瑄這樣的著名先賢。

花溪,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孕育了像貴州大學,貴州民族大學,清華中學這樣的人生殿堂。

花溪,以它獨有的地理條件和文化氣息,創造了歷史的光輝與燦爛。

而我們,作為這篇土地上的大學生,或是我們每一個作為這片土地上的公民,是不是應該做點什麼,讓它更加美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