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玩古錢幣算老幾?古錢幣你見過多少種?

首先要提醒:如今古錢幣收藏市場極度火熱,造假技術應運而生,請謹慎為之。

有很多人說古錢幣這個古錢幣那個古錢幣不值錢,真心說一句:你玩古錢幣算老幾?古錢幣你見過多少種?古錢幣市場上繁多,

種類品相存世量等都影響古錢幣的價格。

隨著國內收藏市場的逐步繁榮,很多人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古玩以及藝術品收藏。而古玩因為更具有歷史參考價值和文化內涵總是備受人們歡迎。

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展示一些農村有的但是不常見或者其他的。

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展示一些農村有的但是不常見或者其他的。

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展示一些農村有的但是不常見或者其他的。

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展示一些農村有的但是不常見或者其他的。

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展示一些農村有的但是不常見或者其他的。

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展示一些農村有的但是不常見或者其他的。

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展示一些農村有的但是不常見或者其他的。

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展示一些農村有的但是不常見或者其他的。

小編在給大家展示一些價格高而且容易見到的。

小編在給大家展示一些價格高而且容易見到的。

小編在給大家展示一些價格高而且容易見到的。

小編在給大家展示一些價格高而且容易見到的。

小編在給大家展示一些價格高而且容易見到的。

近幾年來我國內古玩市場也是一片繁榮。古錢幣作為古玩的一種,一直以來都是收藏家關注的熱點。

希望大家戒驕戒躁,有古錢幣不要張揚,沒有也不必遺憾。

古幣長了有害鏽對於一個愛好錢幣的人來說就像是吃飯時看見蒼蠅一樣噁心,我們平時見到的鏽是堿式碳酸銅,而有害鏽的化學成分主要是氯化銅等其他氯化物,它是一種粉末狀的綠色有害物質,長時間不清理它會腐蝕整個錢幣,並且小部分輕輕一扣就是一個坑。

所以說當你遇到一枚非常喜愛捨不得放棄的錢幣,但是它得了錢幣中的癌症——有害鏽該怎麼辦呢?要是平常一般的錢幣就隨意吧,但也要注意一點,這種鏽傳染,長時間和沒毛病的放在一起也會傳染上這種鏽。有了這種錢幣以後一定要隔離開。

下面分享一下去除的方法:

1、把洗衣粉倒到容器中,加入溫水,把錢幣放入其中30分鐘左右,拿牙刷輕輕刷,溫水鹼的活性大,使裡面的害鏽成分不再發生反應,起到穩固作用。

2、刷過之後塗上薄薄的一層甘油,表面有光即可,塗好之後在乾燥的地方放半月,勤看著點,甘油幹了之後再塗一次,別超過3次就可以。

3、甘油幹了之後再塗上一層縫紉機保養油,這樣就不會在腐蝕了,但還是要單獨隔離開來

4、這裡需注意的一點是不提倡用酸性液體去處理,這樣會使本身發紅或者變得更酥。

有幾個品種是非常容易得這種鏽的,比如南朝的陳五銖太貨六銖,北朝的常平五銖,金大定,唐白銅開元等等,金屬成分比中含錫高的容易與氯化物發生反應。

大家可以看看這幾種有害鏽:

錢幣上長了有害鏽一定記得隔離開,不然後果可想而知。

光緒元寶中的“十大珍品”

一、上海一兩銀幣

介紹:此幣是在同治6年鍛造出產的,是其時上海工部局向香港造幣廠定制的試鑄品,現在存世量很少,很難保藏的到。

二、廣東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反版

介紹:在光緒十五年鍛造的,因其“置洋文於面,體系未合”,遭到清廷大臣的譴責而未能發行流轉,存世缺乏十枚。

三、湖北省造本省光緒元寶七錢二分

介紹:在光緒二十年鍛造出產的,在武漢三佛閣街原守備署改建了湖北銀元局,仿製廣東省銀元款式鍛造,意思是在湖北本省運用,現在存世量十分很少。

四、湖南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

介紹:在光緒二十四年鍛造出產的,系湖南省託付英國伯明罕喜敦造幣廠代鑄樣品,現在存世量缺乏十枚。

五、福建省官局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

介紹:在光緒二十四年鍛造的,在福建機器局內成立銀元局,試鑄了有些樣幣,現在存世量僅十餘枚。

六、陝西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

介紹:在光緒二十五年鍛造的,系陝西省託付英國伯明罕喜敦造幣廠代鑄樣品。

七、浙江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

介紹:在光緒二十八年鍛造的,系浙江省經過上海的洋行託付英國伯明罕造幣廠代鑄樣品,未正式鍛造發行。

八、奉天癸卯光緒元寶一兩

介紹:在光緒二十九年鍛造出產的,是一種孤品,現藏臺灣鴻禧美術館,對比稀疏。

九、庚戌春季雲南造宣統元寶

介紹:在宣統二年鍛造的,雲南造幣廠曾試鑄該銀幣,據瞭解該幣存世僅數枚。

十、金本位半元銀幣

介紹:在民國二十一年鍛造的,據瞭解該幣存世僅數枚,也是對比稀有。

光緒元寶中的“十大珍品”受到了許多保藏愛好者的喜歡,跟著時刻的推移,這類錢幣的數量越來越少,很少可以見到真品,物以稀為貴原理,在近些年也招引了不少保藏者進入到古錢幣保藏界。

闡明:北洋造光緒元寶,面值庫平七錢二分,品相精巧。正面珠圈內鐫滿漢文”光緒元寶”,上緣紀地“北洋造”,下緣紀值”庫平七錢二分”,筆跡明晰深俊,字體俊秀雋永,擺佈各一圓點星裝點。反面蟠龍紋,龍形飄動,生動逼真,上下英文紀地紀值,左邊有阿拉伯數字“34”,擺佈各一圓點星。審美風格共同,依稀可見滿漢文明交融之痕跡。

國內近幾年來,跟著錢幣保藏商場不斷升溫,古錢幣漸漸走入了大家的視野。對此,業界專家表明,古錢幣具有很大的保藏出資空間,但保藏時必定要留意,並非所以的錢幣都是越來越值錢,要提高鑒賞知識,提防贗品,防止只收大錢、名錢、銅錢、好錢四大誤區。

專家表明,在古錢幣保藏範疇,常常會呈現這麼一個誤區,即是大有些新入行的藏家都覺得古錢幣時代越久越值錢,本來,決定一枚古錢幣保藏價值的,最首要的還是存世量,再依據技能工藝以及幣材的質地、品相等條件來進行歸納評估。

一起,業界專家提示消費者,保藏古錢幣應防止以下“四大誤區”:其一,只保藏大錢。大型錢種類和數量相對較少,但保藏門檻較高,專家建議,初涉古錢幣保藏範疇,應多重視小型錢幣;其二,只保藏名錢。在古錢幣板塊中,儘管有些錢幣未能被列入“古泉五十名珍”,但因其存世量少,相同具有較高的保藏價值。其三,只保藏銅錢。在古代,首要流轉的錢銀即是銅錢,相對來說,鐵錢和鉛錫錢對比少,所以藏家建議,在保藏銅錢的一起,應多留意鐵錢和鉛錫錢;其四,只保藏好錢。古錢幣的保藏也重視品質,但有的稀有古錢因時代久遠有所殘損,保藏價值卻依舊很高。

1.前史價值。珍稀古錢幣是錢銀前史的什物,更是前史的見證者,只需那些文明底蘊深沉、前史價值悠遠的錢幣才能受人喜愛,或流轉時刻短發行量少無缺存世更為稀疏獨具珍稀性,或作為錢幣種類中的“榜首個”身份位置共同,或因特定事情發行在特定時刻段具有前史留念含義等。如“十文中統元寶交鈔”和“成都交子”是我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紙幣,被學術界視為價值連城;吉林的“廣平銀幣”被認為是我國榜首枚機制幣等。

2.現存數量。齊燕趙等國的刀幣、韓魏秦等國的布幣等因距今時代久遠,存世較少,較圓形錢珍稀,故而報價也多昂貴,如“得壹元寶”和“順天通寶”等。

3.文明價值。一些錢幣存世並不算少,但因其文明品味、藝術價值極高也會備受喜愛。如漢代王莽新朝時的垂針篆“貨泉”“布泉”和北宋仁宗時所鑄九疊篆書體“泉體通寶”,是我國最早的美術字,為保藏珍品。

4.品相。幣材優良,鑄工精巧的錢幣多會被喜愛,而幣面含糊、概括殘缺、銹蝕嚴峻、品相較差者,並不建議保藏。且背有月紋、星紋等標識的可謂珍稀,用金銀白銅等精製而成的宮廷錢幣當屬珍貴文物。

多見假銀幣大致有以下一些首要制法及相應特徵:

一、銅材版銀幣:其形態、巨細、圖畫與真銀幣徹底類似,但圖畫較粗糙。將它在石頭上磨一下,即閃現銅的本性;又因其以銅為主體,所以敲擊出來的聲響尖亮而有哨聲。

二、鉛心版銀幣:是外為銀皮內夾鉛質之銀元,以鉛充銀。其花紋與正常銀元無異,唯其稍薄。彼此敲擊,聲響發悶、厚重,陰沉而帶嗒音。以火烤之,鉛即流出。

三、夾心版銀幣:其外層包裹兩層銀皮,銀層厚,在牆上磨擦易磨出銀的痕跡。此“夾心銀元“,是假銀幣較為多見的一種,有較大的欺騙性。其內夾銅、鐵、鉛等金屬成分,以雙指尖輕觸幣心,用力向幣齒吹氣,聲響實短,沉悶且無悠揚之韻。

四、翻砂版銀幣:把這種銀幣用力向地上一砸,立刻碎裂,碎裂面呈淺灰色。該幣外表粗糙,圖畫含糊不清,就主幣來說,分量在20克以下,系翻砂版。現在商場上此種假幣以“袁大頭”為多,龍洋罕見。 五、酸蝕版銀幣:亦稱“洗澡版“,是將正常銀元以硫酸、硝酸等強酸蝕去一層銀,分量有所削減,就主幣來說,已缺乏25克。其圖畫含糊或有浮白色,發音微慢,初入門者深受其害,應導致警覺。

六、瓊製版銀幣:是私家鍛造的銀元,北洋造龍洋銀幣等均有之。是幣民國時期在海南島鍛造,臺灣的錢幣商場甚多見,特點是銀的成色缺乏80%,聲響尖高。因其在國內為錢幣保藏者罕見,易“打眼”。

七、鍍銀銀幣:由於外表鍍銀,圖畫明晰,簡直與真銀幣如出一轍,從形象上與成色上看是難以辨別的。然其雖精工巧做,但比重無法與真銀平衡,所以只需稱一下分量就能暴露無遺。就主幣來說,分量通常是20至22克,而真銀幣即便磨損較大亦不會低於25克(光緒元寶和大頭號主幣的規範分量為26.6克)。

八、改刻版銀幣:此銀幣通常保藏愛好者無法用肉眼辨別,不管聽聲或測試銀幣成色,或看包漿均是舊制。因其主體即絕大有些確是真幣,故具有極大的迷惑性。但在高倍放大鏡下細看關鍵的字和圖畫,作偽者常留下刻刀痕跡,且改刻處包漿與其它當地常不協調。這種做偽的辦法是把真銀幣原有的圖文用刀刻或挖掉,然後將特製銀質字體及紋飾張貼上去冒充珍品銀幣,牟取暴利。如用一般大頭改甘肅版加字大頭或簽字版大頭,用一般23年船洋改21年“三鳥”幣或24年船洋等均屬此類。

古錢幣就是指古代十國至清朝乃至中華民國這段時間內的,用以兌換日常用品以及各種物件的貨幣,它的種類紛繁複雜,多以銅鑄為主,也有金銀製造的,民間還出現不少花錢,及不同種類的供養錢,祭祀用的等等,統稱為古幣。這是本人的總結不知道是否準確,本人只靠多年的收藏經驗以及見解而下的定義,本人也不是專家,對於有同感的可以喜之,沒有同感的不要噴!哈哈,下麵就說說各朝各代的值錢的古幣:

首先從戰國時候說起,橋足半釿布:戰國時期鑄幣。系從空首布演化而來,因其錢文多鑄有貨幣單位“釿”字而得名。產生于戰國早期,主要流通于魏國地區。基本形制為首部平實、圓肩(或平肩)、圓襠、方足。錢文紀地、紀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當時楚國地區也曾鑄行過錢文分別是“殊布當釿”和“四布當釿”的長足釿布。三孔布:圓足布之一種。因其首部和兩足部各有一小孔而得名。這種布幣發現極少,所見面文有二十餘種,背文紀值,分“兩”和“十二朱”等。博山刀:齊明刀之一種。燕昭王二十八年至齊襄王五年(前284-前279),燕國攻佔齊大片領土時鑄。清代嘉慶年間山東省博山香峪村出土,字樣特殊,習稱“博山刀”,傳世極少。背面鑄有三字或四字,一般開頭兩字都是“莒冶”。1979。晉陽匕:即圓首刀,戰國時期鑄幣,又稱直刀、趙刀。形體輕薄,錢文有“甘丹化”、“甘丹”、“白人化”、“白人”、“白化”、“王化”、“城”等十幾種,多出於今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成白”又釋作“成帛”,河北靈壽戰國中山故都城址曾出土這種刀幣的錢範,可證其鑄地。齊六字刀:齊刀,戰國時期齊國鑄行的“齊返邦長大化”、“齊大化”、“齊之大化”、“即墨之大化”、“即墨大化”、“安陽之大化”等刀幣的總稱。除此之外,一般將“莒邦”等殘刀亦歸入齊刀範圍。東周、西周(圜錢):又稱“環錢”,戰國時鑄幣。形制為圓形圓孔,源於玉壁或紡輪,主要流通于三晉地區。壯泉四十:新莽錢,始建國二年(10)鑄。“六泉”指規則直一、麼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指小布一百、麼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弟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其中規則直一在始建國元年(9)已鑄,大泉五十則在西漢居攝二年。簡要給大家介紹這麼多吧!這些幣種你若是有你就發啦!

大泉五千:三國吳錢,史志無載。

太夏、真興:夏赫連勃勃真興年間(419-475)鑄錢。錢文隸書,面重郭,存世極少。

永光:南朝宋前廢帝永光元年(465)鑄錢。形制薄小,重二銖,存世極

景和:南朝宋前廢帝景和元年(465)鑄錢。重二銖,錢形薄小,存世極

咸通玄寶:唐錢。鹹通十一年(870)桂陽監錢官王彤所鑄,尋即廢止,存世極罕。

開平通寶、元寶:梁錢。開平是五代梁朱溫年號(907-911),存世僅通寶、元寶大銅錢各一枚,對其真偽錢幣界看法不同。另有開平元寶鉛質小錢,系南漢劉隱奉梁正朔而鑄。

天成元寶:五代後唐錢。天成年間(926-930)鑄。

永平元寶:前蜀錢。永平年間(911-915)鑄,存世極罕。

天德重寶:閩錢。天德年間鑄,有銅、鐵兩種,當百使用,背穿上“殷”字,以紀國號。

天策府寶:楚錢。馬殷受梁封天策上將軍,建天策府,于乾化元年(911)鑄天策府寶,有銅、鐵兩種。據《十國紀年》載,當時城中行用鐵錢,城外使用銅錢。其所指城中城外可能是指境內境外。銅錢又有背龍及鎏金等品。

乾封泉寶(楚):楚馬殷所鑄大錢。有銅、鐵二種,背有天、策、天府、天策、策府等字,銅錢數量少於鐵錢,錢文隸書,與唐高宗乾封泉寶不同。

廣政通寶:後蜀錢。孟昶廣政年間(938-965)鑄,有銅、鐵、鉛三種平錢。

大蜀通寶:後蜀錢。錢文形制與廣政通寶接近。存世極罕。以上是五代十國的一部分錢幣的簡要介紹,你有那就是富可敵國啊!

保大元寶(背天):南唐錢。李璟保大年間(943-957)鑄,背上“天”字,形制厚重,存世極少。

永通泉貨:南唐錢。顯德五年(958),李璟鑄永通泉貨大錢,以一當十,錢文有篆、隸兩種,篆書者較薄小,為後期的減重錢。

大齊通寶:南唐錢。此錢真品僅發現二枚,因其文字形制與大唐通寶接近,所以定為南唐開國者徐知誥升元元年(937)建國號大齊時所鑄。一說為南唐後期鑄大唐通寶時所鑄。這是唐朝的價值高的幣種。

建炎元寶:南宋高宗建炎元年(西元1127年)鑄。“建炎元寶”鑄造量極少,錢文篆書,隸書成對,同時期高宗尚鑄造有“建炎通寶”,“建炎重寶”,皆罕見,為古錢大珍。

至甯元寶:P金代衛紹王至甯元年(西元1213)鑄造。存世僅有一枚折五型銅錢孤品,書體與北宋崇甯小平楷書相似。珍罕無定價。

大宋通寶(當拾):南宋大錢 大宋通寶當拾 直徑一般:52MM.厚:3MM

貞佑通寶、元寶:鑄期:宣宗貞佑年間(1213-1216年)特徵通寶,小平,錢文真書順讀。元寶小平,錢文真書旋讀。 貞佑元寶,早年流入日本(日本平島春水藏) 國內僅發現此一枚。

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俗稱“垮牌”),是一種獨特的品種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系南宋末年宋理宗淳衤右年間(1241—1252年)所鑄。臨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在北宋時,稱為余杭郡,高宗南渡後建都於此,改稱臨安府。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就是由當時的臨安府鑄行的。其面額分為“准貳佰文省”、“准三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三等。“准”為“平”的意思,“省”為“省佰”,即以七十七文充當一百文銅錢。該銅質錢牌呈狹窄長方形,上端有一圓孔,四周及圓孔有廓;長度和寬度因面額大小而異,“准貳佰文省”長6.2釐米、寬1.9釐米,“准伍佰文省”小型的長7.3釐米、寬2.3釐米,大型的長7.9釐米、寬2.7釐米;面文均為“臨安府行用”五個字,背面標明幣值,分別為“准貳佰文省”、“准三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面、背文均楷書,且製作精美。

建國通寶:北宋 宋徽宗 趙佶有 建中靖國 年號,但建國通寶僅有篆書,楷書 小平 對錢各一,其中篆書錢銅色金黃,狹穿大字,面帶黑斑及松花綠鏽,據說出土于蘇北,曾被錢幣收藏大家羅伯昭先生以400銀元購得。也有人認為此錢太過離奇,懷疑是建炎通寶改刻而成,但據考證,建國通寶是取建中靖國年號的首尾二字組合而成鑄造的貨幣,卻因趙佶的建中靖國年號中的“建中”二字與唐代某年號重複,所以此幣剛剛鑄成就馬上廢止,而改鑄非年號的“聖宋通寶”、“聖宋元寶”。因此建國通寶極為珍稀,存世量不超過10枚,無法估價,稱建國通寶為北宋第一珍稀幣並不為過。楷書建國通寶早在清末,民國時期曾被發現,可惜皆已流失,1956年錦州博物館在發掘清代範子和墓時,曾經出土一枚隸書“建中靖國”錢,銅質厭白,屬於夾錫錢一類,實屬僅見。 請大家欣賞國家博物館所藏名珍篆書體建國通寶。根據實物考證篆書體建國通寶的版別有三種,均屬試鑄。

應運元寶:"應運元寶"銅錢,系北宋淳化年間李順起義所鑄起義軍錢,

應感通寶:北宋時,李順於994年發動農民起義,攻克成都,建元應運。曾鑄應運元寶。李順死後,部下又鑄應感通寶,存世皆罕

崇慶元寶、通寶:崇慶元寶為金衛紹王崇慶年間(西元1212年)所鑄,由青銅鑄造。有元寶、通寶兩種。元寶為篆書當五大錢(即折五,直徑為3.5釐米);通寶有小平、折二兩種,錢文仿瘦金體所制。崇慶元寶傳世極少,有書籍稱其為“孤品”,實際上據瞭解全國保存有五六枚真品。崇慶元寶史志不載。唯遼中出土一枚孤品,大如折五,形制與文字近似泰和重寶。“崇慶元寶”四字作玉筋篆,旋讀,光背無文。錢體銅色青白,製作精整,文字秀美,仿崇甯錢制,然仔細推敲仍不免匠氣。近代京滬諸多泉家皆審為贗品,而錢幣學家鄭家相以為當屬金泉。

靖康通寶:“靖康通寶”、“靖康元寶”是北宋 宋欽宗時期鑄造的,他在位16個月就被擄往北方。因此,“靖康”錢鑄量很少,“靖康通寶”更為罕見,屬國家一級文物。

這是宋朝時期的值錢古幣。

天顯通寶:天顯通寶隸書小平光背 無定價 遼太宗天顯年間鑄,據內蒙出土:徑2.38釐米,重2.7克。文字自然,頗具遼錢風韻,隸書體旋讀,傳世甚罕。太宗天顯年間(947-950年)鑄,僅發現1枚孤品,該錢已流入日本。

34中統元寶: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年間(西元1260-1264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直或旋讀。背可見星紋,平錢。

應曆通寶:遼國穆宗皇帝應歷年間鑄造(西元951~969),錢文粗糙,制式為小平,現存世僅有數枚。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遼代應曆通寶,直徑23.5mm,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珍罕,美品。大遼時期的珍品錢幣。遼代遼景宗耶律賢保寧年間(969-978)的鑄幣,是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存世量極少,版式有大字、小字、寬緣、細緣、狹穿、廣穿、背月紋等區別。其錢文右旋讀,書體隸兼八分,渾厚朴拙,古意盎然,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可謂影響了整個遼一代錢風。根據相關資料、圖譜及所見所聞,保甯通寶平錢的統計存量大約在數十枚之內,

保寧通寶:遼代遼景宗耶律賢保寧年間(969-978)的鑄幣,是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存世量極少,版式有大字、小字、寬緣、細緣、狹穿、廣穿、背月紋等區別。其錢文右旋讀,書 體隸兼八分,渾厚朴拙,古意盎然,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可謂影響了整個遼一代錢風。根據相關資料、圖譜及所見所聞,保甯通寶平錢的統計存量大約在數十枚之內,是遼錢中的稀見品之一。是遼錢中的稀見品之一。

大元國寶: 元朝 元武宗至大年間(西元1308~1311年)鑄造。文字形制極為精美,有以孤品背龍紋者尤其精緻,疑為開爐試鑄樣錢。另有鉛錢孤品,系雕母。

至正之寶:元朝順帝至正年間(西元1341-1368)鑄造.均為大錢,用以代表交鈔與紙幣並行。錢體厚重,製作精良。有折十,二十,三十,五十等幾型。面文“至正之寶”為端麗楷書,直讀。背穿上“古”系記江西吉安道監製;穿右“權鈔”二字可作權當銀鈔解。穿右為幣值銀重,所見有“伍分”、“壹錢”、“壹錢伍分”、“貳錢伍分”及“伍錢”五種。“伍錢”即值銀鈔半兩、銅錢五百文,為“權鈔錢”之最大者;徑達8釐米,重120克左右,系有史以來出現之最大行用方孔圓錢。以銅錢權鈔行使,又稱“至正權鈔”。錢文書體特別俊秀流暢,與“至正通寶”一類書法相同。

大朝通寶: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時(西元1227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光背無文。有銀質、銅質兩種,均為小平錢, 存世極少,銅質更罕見。屬中國古泉五十名珍。這類銅錢均比較罕見,價格極高。

天啟通寶:背面有字的天啟通寶是明代的,明光宗未鑄錢,因其在位僅數月,未及鑄錢,其子明熹宗于天啟元年先補鑄其父年號“泰昌”錢,稱“泰昌通寶”。此錢為小平錢,真書直讀,銅色淡紅,也有黃銅錢,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錢,還有錢徑達2.9釐米,大如折二錢的寬郭大樣錢;也有錢徑2.3-2.4釐米的小錢。明熹宗鑄泰昌通寶錢只一年,次年便開鑄“天啟通寶”,同年設立了戶部寶泉局,稱“錢法堂”,從此由戶部主管鑄錢。所鑄錢幣主要用於軍需,軍隊的鑄錢爐只保留西北三鎮,東南的一律取消,這時全國形成了三個造幣中心,分別為兩京及四川地區,但天啟三年(西元1628年),宦官魏忠賢專權,宦官亂政,濫鑄情況又出現,地方錢局大量出現,因此所鑄的天啟錢版本極多,差異大。錢背文大量的出現記地,記局,記重等形式。此前僅萬曆時期出現過,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錢幣制式的複雜時期是從天啟年間開始的。天啟年為了彌補財政的虧空,繼以往的方法,仍採用增加鑄錢量來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全國各省錢局濫錢惡錢,好賺取利潤。大量的輕劣錢摻入官錢充數,與明朝前期製錢力求精整美觀的傳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天啟通寶”初鑄為小平錢,後開鑄當十錢。天啟五年,因官私所鑄大錢過多過劣,下令停鑄,並由朝廷出白銀,回收當十錢,其大錢鑄期不過三年;天啟錢錢重原定一錢三分,千錢重八斤八兩,但後來由於官鑄過於濫惡,小錢僅重七分,千錢僅重四斤八兩,含銅量不足三成。此外有一種用日本鉛錫銷熔入銅所鑄的銅呈折色的“折沙錢”就是此時所鑄。天啟小平錢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大類,背文比萬曆錢複雜,背鑄有星月紋的種類多;背有文分記重,記事,記局、記地。背記事為“奉旨”二字,是當時宦官、大臣奉旨辦事造錢的意思。“天啟通寶”小平錢不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準,輪郭寬窄,錢文結構也有諸多不同,很複雜多變。“天啟通寶”當十錢也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類,折二錢則大都背無文,存世也較少。這兩種錢皆較少見。元末南方起義軍紅巾軍領袖徐壽輝西元1358年鑄“天啟通寶錢”,該幣質地為紫銅,就式樣有小平錢、折二錢、折三錢三種,錢文有楷書和篆書兩種,由於從發行到停鑄僅經歷了一年,因此元天啟通寶比較珍稀,尤其是篆書折三天啟錢為一級品,為可遇而不可求之神品;而明天啟錢則版式較多,有小平錢、折二錢、折三錢、折五錢、折十錢多種,質地也為黃銅,但錢文卻均為楷書。元天啟錢光背,而明天啟錢背豐富多彩,背字有:日、月、工、戶、浙、京、新等多種,紀值有二、十、十一兩等,當然還是以光背為常見。

貞觀寶錢(西夏文):西夏崇慶貞觀年間(西元1101~1113年)鑄造,形制為小平錢,直徑2.5CM。錢形較大存世僅有一枚,極其珍貴。

元德重寶:西夏崇宗皇帝元德年間(西元1119-1127)鑄造。版式為折二型錢。錢文楷書,直徑一般為2.7釐米。今存世僅有兩三枚,珍罕無定價。崇宗皇帝朝另鑄造有“元德通寶”錢。這種古錢幣幾乎就是孤品,國家博物館僅存一枚。

天國通寶:天國背通寶當十是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後第一批試鑄的通用錢幣,因不久即改鑄太平天國聖寶錢而屬臨時過渡性的錢幣,因此鑄額有限而十分罕見.

清代最值錢的古幣清代鎮庫祺祥重寶古錢“祺祥重寶”背大清鎮庫大錢,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咸豐皇帝病逝熱河,載垣等八大臣受遺詔輔政,改元“祺祥”鑄祺祥通寶、祺祥重寶。通寶為小平,重寶為當十。 不久發生政變載垣、肅順、端華三大臣被殺,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改年號為“同治”。“祺祥”年號為時一個月即改為“同治”,所以祺祥錢的鑄期不足一個月,因此量少極稀。成交於2013年春季拍賣會錢幣專場,最終成交價575萬港幣,約人民幣485萬。

清代重寶大清寶福一百銅幣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寶福局鑄造“咸豐重寶·大清壹百”銅幣 ,這枚古錢為試鑄樣錢,在業界被稱為清錢之罕珍,為存世孤品。面文為“咸豐重寶”,背有“大清壹百”和滿文寶福紀局,可謂集國號(大清)、年號(咸豐)、紀局(寶福)、紀值(壹百)於一身,其錢文為寶福局特有的山谷體,秀美絕倫,珍罕無比,包漿完好的精品,極具收藏價值,有很大的升值潛力空間,非常稀少及罕有。在2013年春季拍賣會錢幣專場中以322萬港幣高價成交,約人民幣272萬元。

清代“寶源局造”背“鎮庫”鎮庫錢是錢局在開鑄流通錢之前,為壓服邪惡,祈求吉祥而特意鑄造的大型超重錢。鎮庫錢是錢局特製的非流通錢幣,屬於花錢中的珍品,因為它與錢幣的鑄造制度有關,所以古人在造錢譜時都將其和歷代流通錢幣一起收錄。中國在2013年春季拍賣會中以253萬人民幣成交。

清代“咸豐元寶”背“寶泉當五百”雕母雕母,也被稱為祖錢,並不真正參與流通交換,只是在翻砂鑄錢過程中使用的錢形模具。我國最早採用範鑄法鑄錢—先直接在磚石上過刻模,後用銅石等材料製成母範,再用母範翻鑄大量子范鑄錢。范鑄法一直沿用到宋代,北宋時母錢翻砂法已經完全取代了範鑄法,此法又延續近千年。2013年秋季郵品錢幣拍賣會中,由中國成功拍賣,最終成交價218.5萬人民幣。

清代咸豐通寶寶福局背“大清壹百”此錢為咸豐錢中之最為罕貴者,為目前已知存世孤品,流傳有序,為清文宗奕詝咸豐年間所鑄。在中國2009年秋季拍賣會中拍出196萬人民幣的高價。

金代真書折二型“天眷通寶”“天眷”為金熙宗完顏在位時的年號,時間不太長,前後不過三年。目前所知,已陸續發現了“天眷元寶”、“天眷通寶”、“天眷重寶”折三真書三種,其中通寶折二約為2枚,且多在河南、山東、山西等金統治區內出土。稀罕之至,毋庸置疑。在2013年春季拍賣會中國以214.5萬人民幣拍賣成功

皇統元寶:金代錢幣,皇統年間(1141-1149年)鑄造,製作極為精美。存世不多枚皇統元寶篆書孤品。

關於孫中山像開國紀念金、銀幣,《中國錢幣》雜誌2007年第一期刊登孫浩著“李伯琦《中國紀念幣考》手稿中的民國初年金銀紀念幣”一文,引用了原任天津造幣總廠廠長李伯琦的如下敘述:“民國元年,南京造幣廠,既鑄二角銀紀念幣,同時複鑄壹圓者,成色重量,皆與一元通行幣同,面中孫總理五分面,露頂及胸,便服像,面向左,上中華民國四字,下開國紀念幣五字,左右五瓣梅花各一支,五權憲法意者也。後即以此為國花。背,中間壹圓二字,而輔以嘉禾各一支,每支一穗三葉,三民主義意也。上英文中華民國,兩端隔以兩星,下英文一元,面背皆齒輪紋狹邊,旋以背英文,無開國紀念意,別增改重鑄,面像仍舊,故有二

1911年12月29日,經辛亥革命後,已光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推選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3日,中華民國政府宣告成立,清朝滅亡,在中國持續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隨之結束。民國成立時,由於幣制尚未建立,除四川改鑄大漢銀幣,福建改鑄中華元寶外,主要的造幣廠,大都仍沿用前清鋼模鑄造銀幣,以供流通需要。由於幣制混亂,臨時政府財政部長陳錦濤,于民國元年3月11日呈文大總統孫中山,鼓鑄1000萬元紀念銀幣以為整頓。圖案採用大總統孫中山肖像,以後的通用銀幣再改花紋式樣。孫中山令財政部行文,同意鼓鑄紀念幣,並命令其餘的通用銀幣新花紋,“中間應繪五穀模型,取豐歲足民之義,垂勸農務本之規”,訓令財政部速制新模,分令各省造幣廠照式鼓鑄。不久,財政部就頒下新模給江南(南京)、湖北、廣東等造幣廠依式鑄造,這就是“中華民國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的由來。

橋足半斤布:古泉五十珍之首。戰國時期鑄幣。系從空首布演化而來,因其錢文多鑄有貨幣單位“釿”字而得名。產生于戰國早期,主要流通于魏國地區

戰國三孔布: 先秦貨幣中最為珍貴的品種,是現今錢幣界公認的名珍之一,形制特殊,存量極稀,是先秦貨幣中最富神秘色彩的一類

博山刀:燕國之軍佔領他國領域之時所鑄,鑄量不大,而鑄時又不長,故遺存至今也就稀少了。

晉陽匕:稱圓首刀、直刀、趙刀。是戰國時期的鑄幣

齊六字刀:“齊造邦長法化”俗稱“六字刀”,是田氏列為諸侯時的開國紀念幣,刀幣都出自石范,精美絕倫,一向被認為是刀幣中的佳品。

東周、西周(環錢):戰國諸錢中之大名譽品,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極罕見

共屯赤金(環錢):

圓孔,面無廓,背平,為早期圓孔圜錢。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共屯赤金圜錢存世罕見,是先秦名珍之一,1982年山西省侯馬市戰國墓中曾出土一枚,近年國內無上拍記錄。

壯泉四十:流通時間不長,鑄造量又不大,存世極其罕見,為中國古代錢幣之大珍,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國寶金匱直萬:造型奇特,上呈方孔圓形,書“國寶金匱”四字,下呈長條方形,書“直萬”二字,被古錢幣投資收藏者稱“國寶金匱直萬”,價值無可估量。

大泉五千:三國吳錢,孫權赤烏元年至九年(西元238-246年)所鑄大錢

太夏真興 : 我國最早的一枚國號、年號並鑄在一起的錢幣,存世稀見。

景和: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的年號,共計4個月

咸通玄寶:唐朝唐懿宗鹹通十一年(西元870年)桂陽監鑄,直徑2.2釐米,錢文四字隸書而含魏碑風骨,直讀,章法勻稱有力,因鑄而未行,故傳世絕少,唐錢第一珍

開平通寶:開平為五代梁朱溫年號(西元907~911),存世錢幣有“開平通寶”,“開平元寶”各一枚,由於皆系孤品,有無確切的史料記載,真偽難辨

天成元寶:五代時期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年號。天成年間(926-929年)明宗廢鋁錫鑄造的劣等錢幣,所鑄成“天成元寶”。這種錢在製作上精整,文字十分清晰,錢徑約2.3釐米,重3.4克左右,"天成元寶"幾個字從上往右依次旋讀。“天成元寶”因所出甚少

永平元寶: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高祖王建,永平年間(西元911~915)鑄造。王建所鑄五種年號錢中,永平元寶傳世獨少,極為罕見。

天德重寶:五代十國時期南閩政權鑄造,銅錢有大樣和小樣之分,面文也有隸書和楷書的區別,有“寶”字“足”部作隸筆,錢幣界成為隸寶天德,依據舊譜講解尚有折拾型【天德重寶背殷】大銅錢傳世,極其罕見

天策府寶:十國時期楚國馬殷所鑄。後樑太祖朱溫開平四年(西元910)六月,以唐太宗故事開天策府,加楚地割據勢力馬殷為天策上將軍,馬殷因鑄“天策府寶”大錢以記之

乾封泉寶 : 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間所鑄,鑄時僅八個月。唐朝政府速將其回籠銷熔改鑄開元通寶,這就是乾封泉寶存世不多的緣由

廣政通寶 : 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孟昶廣政元年(西元938年)鑄行

大蜀通寶 : 後蜀明德年間(西元934~937)鑄,“大蜀”為國號,小平錢,存世罕見。

保大元寶(背天): 南唐李璟保大年間(西元943~957年)所鑄。錢文雄健深峻,形制深厚樸拙,存世罕見,被評為“華夏古泉一百名珍”之一

永通泉貨: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中宗李璟在位時期所鑄造,文字精良,分為隸書,篆書兩種。其隸書錢又有闊緣,窄緣之分與精字,細字之分。永通泉貨鑄期只有大約半年時間,銅錢存世極罕

大齊通寶 ; 南唐開國皇帝李弁鑄造的第一種南唐錢幣。吳天祚三年( 937 ),徐知誥(李弁)即帝位于金陵(今江蘇南京),國號大齊,年號昪元( 937—942 )。昪元三年改國號為唐,即南唐。其國號大齊時鑄大齊通寶,迄今僅發現二品

錢幣收藏注意事項:

第一項,最貴的就是最便宜的。 很多剛進入錢幣圈的朋友,總抱著撿漏的心態,此舉不可取。市場上多數仿品均是為想撿漏的藏有友人準備的。古錢幣識繡、辯繡,你收藏的錢幣對嗎

如果你沒有十足的功力判斷真假,那一定要選對人,一定要選擇在錢幣圈口碑比較好的幣商,這樣可以為您節省很多時間。 信用好的幣商出手的錢幣多是市場價格,但是保證了錢幣真假沒有問題。投資的古錢幣是正品的情況下,漲價只是時間問題,古錢幣有著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漲價是必然的。但僅限於真幣,假幣是永遠是假幣,不會有任何的增值。

第二項,品相永遠是第一位的。 古錢幣收藏還要看古錢幣的品相,品相是指古錢幣本身的銹蝕程度及錢文、輪廓的清晰程度,一枚古錢幣既稀有,同時又具備良好的品相,那是再好不過了。錢文雖然特殊,如果面目不清,鏽成一團,那收藏價值也會大打折扣。

現如今錢幣收藏者均把品相放在了第一位,品相好的十級錢的市場價格跟品相差的六級錢幣的價格幾乎是一樣的。常見銀幣邊齒鑒定,收藏者切記

第三項,投資具有升值潛力的品種。 有些錢幣現在價格不高,未來前景比較大的,市盈率可以達到很高。投資古錢幣千萬別跟風,有很多錢幣炒作的嫌疑比較大,價格已經炒的很高了,再去投資往往收益不高,甚至會套牢。 很多錢幣存世量不大,只是名氣不大,沒人炒作,這類錢幣未來升值前景很大,市盈率很高。

第四項,大綱類錢幣仍是收藏首選。 投資大綱類的錢幣有一個好處,大綱錢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升值空間很大,這類錢幣套現的時候比較容易變現。大綱錢往往都是大家追捧的,群眾基礎很好。一些名譽大綱錢在民國時期都是廣受錢幣藏家喜愛。

小編在給大家展示一些價格高而且容易見到的。

小編在給大家展示一些價格高而且容易見到的。

近幾年來我國內古玩市場也是一片繁榮。古錢幣作為古玩的一種,一直以來都是收藏家關注的熱點。

希望大家戒驕戒躁,有古錢幣不要張揚,沒有也不必遺憾。

古幣長了有害鏽對於一個愛好錢幣的人來說就像是吃飯時看見蒼蠅一樣噁心,我們平時見到的鏽是堿式碳酸銅,而有害鏽的化學成分主要是氯化銅等其他氯化物,它是一種粉末狀的綠色有害物質,長時間不清理它會腐蝕整個錢幣,並且小部分輕輕一扣就是一個坑。

所以說當你遇到一枚非常喜愛捨不得放棄的錢幣,但是它得了錢幣中的癌症——有害鏽該怎麼辦呢?要是平常一般的錢幣就隨意吧,但也要注意一點,這種鏽傳染,長時間和沒毛病的放在一起也會傳染上這種鏽。有了這種錢幣以後一定要隔離開。

下面分享一下去除的方法:

1、把洗衣粉倒到容器中,加入溫水,把錢幣放入其中30分鐘左右,拿牙刷輕輕刷,溫水鹼的活性大,使裡面的害鏽成分不再發生反應,起到穩固作用。

2、刷過之後塗上薄薄的一層甘油,表面有光即可,塗好之後在乾燥的地方放半月,勤看著點,甘油幹了之後再塗一次,別超過3次就可以。

3、甘油幹了之後再塗上一層縫紉機保養油,這樣就不會在腐蝕了,但還是要單獨隔離開來

4、這裡需注意的一點是不提倡用酸性液體去處理,這樣會使本身發紅或者變得更酥。

有幾個品種是非常容易得這種鏽的,比如南朝的陳五銖太貨六銖,北朝的常平五銖,金大定,唐白銅開元等等,金屬成分比中含錫高的容易與氯化物發生反應。

大家可以看看這幾種有害鏽:

錢幣上長了有害鏽一定記得隔離開,不然後果可想而知。

光緒元寶中的“十大珍品”

一、上海一兩銀幣

介紹:此幣是在同治6年鍛造出產的,是其時上海工部局向香港造幣廠定制的試鑄品,現在存世量很少,很難保藏的到。

二、廣東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反版

介紹:在光緒十五年鍛造的,因其“置洋文於面,體系未合”,遭到清廷大臣的譴責而未能發行流轉,存世缺乏十枚。

三、湖北省造本省光緒元寶七錢二分

介紹:在光緒二十年鍛造出產的,在武漢三佛閣街原守備署改建了湖北銀元局,仿製廣東省銀元款式鍛造,意思是在湖北本省運用,現在存世量十分很少。

四、湖南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

介紹:在光緒二十四年鍛造出產的,系湖南省託付英國伯明罕喜敦造幣廠代鑄樣品,現在存世量缺乏十枚。

五、福建省官局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

介紹:在光緒二十四年鍛造的,在福建機器局內成立銀元局,試鑄了有些樣幣,現在存世量僅十餘枚。

六、陝西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

介紹:在光緒二十五年鍛造的,系陝西省託付英國伯明罕喜敦造幣廠代鑄樣品。

七、浙江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

介紹:在光緒二十八年鍛造的,系浙江省經過上海的洋行託付英國伯明罕造幣廠代鑄樣品,未正式鍛造發行。

八、奉天癸卯光緒元寶一兩

介紹:在光緒二十九年鍛造出產的,是一種孤品,現藏臺灣鴻禧美術館,對比稀疏。

九、庚戌春季雲南造宣統元寶

介紹:在宣統二年鍛造的,雲南造幣廠曾試鑄該銀幣,據瞭解該幣存世僅數枚。

十、金本位半元銀幣

介紹:在民國二十一年鍛造的,據瞭解該幣存世僅數枚,也是對比稀有。

光緒元寶中的“十大珍品”受到了許多保藏愛好者的喜歡,跟著時刻的推移,這類錢幣的數量越來越少,很少可以見到真品,物以稀為貴原理,在近些年也招引了不少保藏者進入到古錢幣保藏界。

闡明:北洋造光緒元寶,面值庫平七錢二分,品相精巧。正面珠圈內鐫滿漢文”光緒元寶”,上緣紀地“北洋造”,下緣紀值”庫平七錢二分”,筆跡明晰深俊,字體俊秀雋永,擺佈各一圓點星裝點。反面蟠龍紋,龍形飄動,生動逼真,上下英文紀地紀值,左邊有阿拉伯數字“34”,擺佈各一圓點星。審美風格共同,依稀可見滿漢文明交融之痕跡。

國內近幾年來,跟著錢幣保藏商場不斷升溫,古錢幣漸漸走入了大家的視野。對此,業界專家表明,古錢幣具有很大的保藏出資空間,但保藏時必定要留意,並非所以的錢幣都是越來越值錢,要提高鑒賞知識,提防贗品,防止只收大錢、名錢、銅錢、好錢四大誤區。

專家表明,在古錢幣保藏範疇,常常會呈現這麼一個誤區,即是大有些新入行的藏家都覺得古錢幣時代越久越值錢,本來,決定一枚古錢幣保藏價值的,最首要的還是存世量,再依據技能工藝以及幣材的質地、品相等條件來進行歸納評估。

一起,業界專家提示消費者,保藏古錢幣應防止以下“四大誤區”:其一,只保藏大錢。大型錢種類和數量相對較少,但保藏門檻較高,專家建議,初涉古錢幣保藏範疇,應多重視小型錢幣;其二,只保藏名錢。在古錢幣板塊中,儘管有些錢幣未能被列入“古泉五十名珍”,但因其存世量少,相同具有較高的保藏價值。其三,只保藏銅錢。在古代,首要流轉的錢銀即是銅錢,相對來說,鐵錢和鉛錫錢對比少,所以藏家建議,在保藏銅錢的一起,應多留意鐵錢和鉛錫錢;其四,只保藏好錢。古錢幣的保藏也重視品質,但有的稀有古錢因時代久遠有所殘損,保藏價值卻依舊很高。

1.前史價值。珍稀古錢幣是錢銀前史的什物,更是前史的見證者,只需那些文明底蘊深沉、前史價值悠遠的錢幣才能受人喜愛,或流轉時刻短發行量少無缺存世更為稀疏獨具珍稀性,或作為錢幣種類中的“榜首個”身份位置共同,或因特定事情發行在特定時刻段具有前史留念含義等。如“十文中統元寶交鈔”和“成都交子”是我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紙幣,被學術界視為價值連城;吉林的“廣平銀幣”被認為是我國榜首枚機制幣等。

2.現存數量。齊燕趙等國的刀幣、韓魏秦等國的布幣等因距今時代久遠,存世較少,較圓形錢珍稀,故而報價也多昂貴,如“得壹元寶”和“順天通寶”等。

3.文明價值。一些錢幣存世並不算少,但因其文明品味、藝術價值極高也會備受喜愛。如漢代王莽新朝時的垂針篆“貨泉”“布泉”和北宋仁宗時所鑄九疊篆書體“泉體通寶”,是我國最早的美術字,為保藏珍品。

4.品相。幣材優良,鑄工精巧的錢幣多會被喜愛,而幣面含糊、概括殘缺、銹蝕嚴峻、品相較差者,並不建議保藏。且背有月紋、星紋等標識的可謂珍稀,用金銀白銅等精製而成的宮廷錢幣當屬珍貴文物。

多見假銀幣大致有以下一些首要制法及相應特徵:

一、銅材版銀幣:其形態、巨細、圖畫與真銀幣徹底類似,但圖畫較粗糙。將它在石頭上磨一下,即閃現銅的本性;又因其以銅為主體,所以敲擊出來的聲響尖亮而有哨聲。

二、鉛心版銀幣:是外為銀皮內夾鉛質之銀元,以鉛充銀。其花紋與正常銀元無異,唯其稍薄。彼此敲擊,聲響發悶、厚重,陰沉而帶嗒音。以火烤之,鉛即流出。

三、夾心版銀幣:其外層包裹兩層銀皮,銀層厚,在牆上磨擦易磨出銀的痕跡。此“夾心銀元“,是假銀幣較為多見的一種,有較大的欺騙性。其內夾銅、鐵、鉛等金屬成分,以雙指尖輕觸幣心,用力向幣齒吹氣,聲響實短,沉悶且無悠揚之韻。

四、翻砂版銀幣:把這種銀幣用力向地上一砸,立刻碎裂,碎裂面呈淺灰色。該幣外表粗糙,圖畫含糊不清,就主幣來說,分量在20克以下,系翻砂版。現在商場上此種假幣以“袁大頭”為多,龍洋罕見。 五、酸蝕版銀幣:亦稱“洗澡版“,是將正常銀元以硫酸、硝酸等強酸蝕去一層銀,分量有所削減,就主幣來說,已缺乏25克。其圖畫含糊或有浮白色,發音微慢,初入門者深受其害,應導致警覺。

六、瓊製版銀幣:是私家鍛造的銀元,北洋造龍洋銀幣等均有之。是幣民國時期在海南島鍛造,臺灣的錢幣商場甚多見,特點是銀的成色缺乏80%,聲響尖高。因其在國內為錢幣保藏者罕見,易“打眼”。

七、鍍銀銀幣:由於外表鍍銀,圖畫明晰,簡直與真銀幣如出一轍,從形象上與成色上看是難以辨別的。然其雖精工巧做,但比重無法與真銀平衡,所以只需稱一下分量就能暴露無遺。就主幣來說,分量通常是20至22克,而真銀幣即便磨損較大亦不會低於25克(光緒元寶和大頭號主幣的規範分量為26.6克)。

八、改刻版銀幣:此銀幣通常保藏愛好者無法用肉眼辨別,不管聽聲或測試銀幣成色,或看包漿均是舊制。因其主體即絕大有些確是真幣,故具有極大的迷惑性。但在高倍放大鏡下細看關鍵的字和圖畫,作偽者常留下刻刀痕跡,且改刻處包漿與其它當地常不協調。這種做偽的辦法是把真銀幣原有的圖文用刀刻或挖掉,然後將特製銀質字體及紋飾張貼上去冒充珍品銀幣,牟取暴利。如用一般大頭改甘肅版加字大頭或簽字版大頭,用一般23年船洋改21年“三鳥”幣或24年船洋等均屬此類。

古錢幣就是指古代十國至清朝乃至中華民國這段時間內的,用以兌換日常用品以及各種物件的貨幣,它的種類紛繁複雜,多以銅鑄為主,也有金銀製造的,民間還出現不少花錢,及不同種類的供養錢,祭祀用的等等,統稱為古幣。這是本人的總結不知道是否準確,本人只靠多年的收藏經驗以及見解而下的定義,本人也不是專家,對於有同感的可以喜之,沒有同感的不要噴!哈哈,下麵就說說各朝各代的值錢的古幣:

首先從戰國時候說起,橋足半釿布:戰國時期鑄幣。系從空首布演化而來,因其錢文多鑄有貨幣單位“釿”字而得名。產生于戰國早期,主要流通于魏國地區。基本形制為首部平實、圓肩(或平肩)、圓襠、方足。錢文紀地、紀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當時楚國地區也曾鑄行過錢文分別是“殊布當釿”和“四布當釿”的長足釿布。三孔布:圓足布之一種。因其首部和兩足部各有一小孔而得名。這種布幣發現極少,所見面文有二十餘種,背文紀值,分“兩”和“十二朱”等。博山刀:齊明刀之一種。燕昭王二十八年至齊襄王五年(前284-前279),燕國攻佔齊大片領土時鑄。清代嘉慶年間山東省博山香峪村出土,字樣特殊,習稱“博山刀”,傳世極少。背面鑄有三字或四字,一般開頭兩字都是“莒冶”。1979。晉陽匕:即圓首刀,戰國時期鑄幣,又稱直刀、趙刀。形體輕薄,錢文有“甘丹化”、“甘丹”、“白人化”、“白人”、“白化”、“王化”、“城”等十幾種,多出於今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成白”又釋作“成帛”,河北靈壽戰國中山故都城址曾出土這種刀幣的錢範,可證其鑄地。齊六字刀:齊刀,戰國時期齊國鑄行的“齊返邦長大化”、“齊大化”、“齊之大化”、“即墨之大化”、“即墨大化”、“安陽之大化”等刀幣的總稱。除此之外,一般將“莒邦”等殘刀亦歸入齊刀範圍。東周、西周(圜錢):又稱“環錢”,戰國時鑄幣。形制為圓形圓孔,源於玉壁或紡輪,主要流通于三晉地區。壯泉四十:新莽錢,始建國二年(10)鑄。“六泉”指規則直一、麼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指小布一百、麼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弟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其中規則直一在始建國元年(9)已鑄,大泉五十則在西漢居攝二年。簡要給大家介紹這麼多吧!這些幣種你若是有你就發啦!

大泉五千:三國吳錢,史志無載。

太夏、真興:夏赫連勃勃真興年間(419-475)鑄錢。錢文隸書,面重郭,存世極少。

永光:南朝宋前廢帝永光元年(465)鑄錢。形制薄小,重二銖,存世極

景和:南朝宋前廢帝景和元年(465)鑄錢。重二銖,錢形薄小,存世極

咸通玄寶:唐錢。鹹通十一年(870)桂陽監錢官王彤所鑄,尋即廢止,存世極罕。

開平通寶、元寶:梁錢。開平是五代梁朱溫年號(907-911),存世僅通寶、元寶大銅錢各一枚,對其真偽錢幣界看法不同。另有開平元寶鉛質小錢,系南漢劉隱奉梁正朔而鑄。

天成元寶:五代後唐錢。天成年間(926-930)鑄。

永平元寶:前蜀錢。永平年間(911-915)鑄,存世極罕。

天德重寶:閩錢。天德年間鑄,有銅、鐵兩種,當百使用,背穿上“殷”字,以紀國號。

天策府寶:楚錢。馬殷受梁封天策上將軍,建天策府,于乾化元年(911)鑄天策府寶,有銅、鐵兩種。據《十國紀年》載,當時城中行用鐵錢,城外使用銅錢。其所指城中城外可能是指境內境外。銅錢又有背龍及鎏金等品。

乾封泉寶(楚):楚馬殷所鑄大錢。有銅、鐵二種,背有天、策、天府、天策、策府等字,銅錢數量少於鐵錢,錢文隸書,與唐高宗乾封泉寶不同。

廣政通寶:後蜀錢。孟昶廣政年間(938-965)鑄,有銅、鐵、鉛三種平錢。

大蜀通寶:後蜀錢。錢文形制與廣政通寶接近。存世極罕。以上是五代十國的一部分錢幣的簡要介紹,你有那就是富可敵國啊!

保大元寶(背天):南唐錢。李璟保大年間(943-957)鑄,背上“天”字,形制厚重,存世極少。

永通泉貨:南唐錢。顯德五年(958),李璟鑄永通泉貨大錢,以一當十,錢文有篆、隸兩種,篆書者較薄小,為後期的減重錢。

大齊通寶:南唐錢。此錢真品僅發現二枚,因其文字形制與大唐通寶接近,所以定為南唐開國者徐知誥升元元年(937)建國號大齊時所鑄。一說為南唐後期鑄大唐通寶時所鑄。這是唐朝的價值高的幣種。

建炎元寶:南宋高宗建炎元年(西元1127年)鑄。“建炎元寶”鑄造量極少,錢文篆書,隸書成對,同時期高宗尚鑄造有“建炎通寶”,“建炎重寶”,皆罕見,為古錢大珍。

至甯元寶:P金代衛紹王至甯元年(西元1213)鑄造。存世僅有一枚折五型銅錢孤品,書體與北宋崇甯小平楷書相似。珍罕無定價。

大宋通寶(當拾):南宋大錢 大宋通寶當拾 直徑一般:52MM.厚:3MM

貞佑通寶、元寶:鑄期:宣宗貞佑年間(1213-1216年)特徵通寶,小平,錢文真書順讀。元寶小平,錢文真書旋讀。 貞佑元寶,早年流入日本(日本平島春水藏) 國內僅發現此一枚。

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俗稱“垮牌”),是一種獨特的品種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系南宋末年宋理宗淳衤右年間(1241—1252年)所鑄。臨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在北宋時,稱為余杭郡,高宗南渡後建都於此,改稱臨安府。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就是由當時的臨安府鑄行的。其面額分為“准貳佰文省”、“准三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三等。“准”為“平”的意思,“省”為“省佰”,即以七十七文充當一百文銅錢。該銅質錢牌呈狹窄長方形,上端有一圓孔,四周及圓孔有廓;長度和寬度因面額大小而異,“准貳佰文省”長6.2釐米、寬1.9釐米,“准伍佰文省”小型的長7.3釐米、寬2.3釐米,大型的長7.9釐米、寬2.7釐米;面文均為“臨安府行用”五個字,背面標明幣值,分別為“准貳佰文省”、“准三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面、背文均楷書,且製作精美。

建國通寶:北宋 宋徽宗 趙佶有 建中靖國 年號,但建國通寶僅有篆書,楷書 小平 對錢各一,其中篆書錢銅色金黃,狹穿大字,面帶黑斑及松花綠鏽,據說出土于蘇北,曾被錢幣收藏大家羅伯昭先生以400銀元購得。也有人認為此錢太過離奇,懷疑是建炎通寶改刻而成,但據考證,建國通寶是取建中靖國年號的首尾二字組合而成鑄造的貨幣,卻因趙佶的建中靖國年號中的“建中”二字與唐代某年號重複,所以此幣剛剛鑄成就馬上廢止,而改鑄非年號的“聖宋通寶”、“聖宋元寶”。因此建國通寶極為珍稀,存世量不超過10枚,無法估價,稱建國通寶為北宋第一珍稀幣並不為過。楷書建國通寶早在清末,民國時期曾被發現,可惜皆已流失,1956年錦州博物館在發掘清代範子和墓時,曾經出土一枚隸書“建中靖國”錢,銅質厭白,屬於夾錫錢一類,實屬僅見。 請大家欣賞國家博物館所藏名珍篆書體建國通寶。根據實物考證篆書體建國通寶的版別有三種,均屬試鑄。

應運元寶:"應運元寶"銅錢,系北宋淳化年間李順起義所鑄起義軍錢,

應感通寶:北宋時,李順於994年發動農民起義,攻克成都,建元應運。曾鑄應運元寶。李順死後,部下又鑄應感通寶,存世皆罕

崇慶元寶、通寶:崇慶元寶為金衛紹王崇慶年間(西元1212年)所鑄,由青銅鑄造。有元寶、通寶兩種。元寶為篆書當五大錢(即折五,直徑為3.5釐米);通寶有小平、折二兩種,錢文仿瘦金體所制。崇慶元寶傳世極少,有書籍稱其為“孤品”,實際上據瞭解全國保存有五六枚真品。崇慶元寶史志不載。唯遼中出土一枚孤品,大如折五,形制與文字近似泰和重寶。“崇慶元寶”四字作玉筋篆,旋讀,光背無文。錢體銅色青白,製作精整,文字秀美,仿崇甯錢制,然仔細推敲仍不免匠氣。近代京滬諸多泉家皆審為贗品,而錢幣學家鄭家相以為當屬金泉。

靖康通寶:“靖康通寶”、“靖康元寶”是北宋 宋欽宗時期鑄造的,他在位16個月就被擄往北方。因此,“靖康”錢鑄量很少,“靖康通寶”更為罕見,屬國家一級文物。

這是宋朝時期的值錢古幣。

天顯通寶:天顯通寶隸書小平光背 無定價 遼太宗天顯年間鑄,據內蒙出土:徑2.38釐米,重2.7克。文字自然,頗具遼錢風韻,隸書體旋讀,傳世甚罕。太宗天顯年間(947-950年)鑄,僅發現1枚孤品,該錢已流入日本。

34中統元寶: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年間(西元1260-1264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直或旋讀。背可見星紋,平錢。

應曆通寶:遼國穆宗皇帝應歷年間鑄造(西元951~969),錢文粗糙,制式為小平,現存世僅有數枚。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遼代應曆通寶,直徑23.5mm,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珍罕,美品。大遼時期的珍品錢幣。遼代遼景宗耶律賢保寧年間(969-978)的鑄幣,是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存世量極少,版式有大字、小字、寬緣、細緣、狹穿、廣穿、背月紋等區別。其錢文右旋讀,書體隸兼八分,渾厚朴拙,古意盎然,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可謂影響了整個遼一代錢風。根據相關資料、圖譜及所見所聞,保甯通寶平錢的統計存量大約在數十枚之內,

保寧通寶:遼代遼景宗耶律賢保寧年間(969-978)的鑄幣,是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存世量極少,版式有大字、小字、寬緣、細緣、狹穿、廣穿、背月紋等區別。其錢文右旋讀,書 體隸兼八分,渾厚朴拙,古意盎然,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可謂影響了整個遼一代錢風。根據相關資料、圖譜及所見所聞,保甯通寶平錢的統計存量大約在數十枚之內,是遼錢中的稀見品之一。是遼錢中的稀見品之一。

大元國寶: 元朝 元武宗至大年間(西元1308~1311年)鑄造。文字形制極為精美,有以孤品背龍紋者尤其精緻,疑為開爐試鑄樣錢。另有鉛錢孤品,系雕母。

至正之寶:元朝順帝至正年間(西元1341-1368)鑄造.均為大錢,用以代表交鈔與紙幣並行。錢體厚重,製作精良。有折十,二十,三十,五十等幾型。面文“至正之寶”為端麗楷書,直讀。背穿上“古”系記江西吉安道監製;穿右“權鈔”二字可作權當銀鈔解。穿右為幣值銀重,所見有“伍分”、“壹錢”、“壹錢伍分”、“貳錢伍分”及“伍錢”五種。“伍錢”即值銀鈔半兩、銅錢五百文,為“權鈔錢”之最大者;徑達8釐米,重120克左右,系有史以來出現之最大行用方孔圓錢。以銅錢權鈔行使,又稱“至正權鈔”。錢文書體特別俊秀流暢,與“至正通寶”一類書法相同。

大朝通寶: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時(西元1227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光背無文。有銀質、銅質兩種,均為小平錢, 存世極少,銅質更罕見。屬中國古泉五十名珍。這類銅錢均比較罕見,價格極高。

天啟通寶:背面有字的天啟通寶是明代的,明光宗未鑄錢,因其在位僅數月,未及鑄錢,其子明熹宗于天啟元年先補鑄其父年號“泰昌”錢,稱“泰昌通寶”。此錢為小平錢,真書直讀,銅色淡紅,也有黃銅錢,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錢,還有錢徑達2.9釐米,大如折二錢的寬郭大樣錢;也有錢徑2.3-2.4釐米的小錢。明熹宗鑄泰昌通寶錢只一年,次年便開鑄“天啟通寶”,同年設立了戶部寶泉局,稱“錢法堂”,從此由戶部主管鑄錢。所鑄錢幣主要用於軍需,軍隊的鑄錢爐只保留西北三鎮,東南的一律取消,這時全國形成了三個造幣中心,分別為兩京及四川地區,但天啟三年(西元1628年),宦官魏忠賢專權,宦官亂政,濫鑄情況又出現,地方錢局大量出現,因此所鑄的天啟錢版本極多,差異大。錢背文大量的出現記地,記局,記重等形式。此前僅萬曆時期出現過,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錢幣制式的複雜時期是從天啟年間開始的。天啟年為了彌補財政的虧空,繼以往的方法,仍採用增加鑄錢量來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全國各省錢局濫錢惡錢,好賺取利潤。大量的輕劣錢摻入官錢充數,與明朝前期製錢力求精整美觀的傳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天啟通寶”初鑄為小平錢,後開鑄當十錢。天啟五年,因官私所鑄大錢過多過劣,下令停鑄,並由朝廷出白銀,回收當十錢,其大錢鑄期不過三年;天啟錢錢重原定一錢三分,千錢重八斤八兩,但後來由於官鑄過於濫惡,小錢僅重七分,千錢僅重四斤八兩,含銅量不足三成。此外有一種用日本鉛錫銷熔入銅所鑄的銅呈折色的“折沙錢”就是此時所鑄。天啟小平錢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大類,背文比萬曆錢複雜,背鑄有星月紋的種類多;背有文分記重,記事,記局、記地。背記事為“奉旨”二字,是當時宦官、大臣奉旨辦事造錢的意思。“天啟通寶”小平錢不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準,輪郭寬窄,錢文結構也有諸多不同,很複雜多變。“天啟通寶”當十錢也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類,折二錢則大都背無文,存世也較少。這兩種錢皆較少見。元末南方起義軍紅巾軍領袖徐壽輝西元1358年鑄“天啟通寶錢”,該幣質地為紫銅,就式樣有小平錢、折二錢、折三錢三種,錢文有楷書和篆書兩種,由於從發行到停鑄僅經歷了一年,因此元天啟通寶比較珍稀,尤其是篆書折三天啟錢為一級品,為可遇而不可求之神品;而明天啟錢則版式較多,有小平錢、折二錢、折三錢、折五錢、折十錢多種,質地也為黃銅,但錢文卻均為楷書。元天啟錢光背,而明天啟錢背豐富多彩,背字有:日、月、工、戶、浙、京、新等多種,紀值有二、十、十一兩等,當然還是以光背為常見。

貞觀寶錢(西夏文):西夏崇慶貞觀年間(西元1101~1113年)鑄造,形制為小平錢,直徑2.5CM。錢形較大存世僅有一枚,極其珍貴。

元德重寶:西夏崇宗皇帝元德年間(西元1119-1127)鑄造。版式為折二型錢。錢文楷書,直徑一般為2.7釐米。今存世僅有兩三枚,珍罕無定價。崇宗皇帝朝另鑄造有“元德通寶”錢。這種古錢幣幾乎就是孤品,國家博物館僅存一枚。

天國通寶:天國背通寶當十是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後第一批試鑄的通用錢幣,因不久即改鑄太平天國聖寶錢而屬臨時過渡性的錢幣,因此鑄額有限而十分罕見.

清代最值錢的古幣清代鎮庫祺祥重寶古錢“祺祥重寶”背大清鎮庫大錢,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咸豐皇帝病逝熱河,載垣等八大臣受遺詔輔政,改元“祺祥”鑄祺祥通寶、祺祥重寶。通寶為小平,重寶為當十。 不久發生政變載垣、肅順、端華三大臣被殺,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改年號為“同治”。“祺祥”年號為時一個月即改為“同治”,所以祺祥錢的鑄期不足一個月,因此量少極稀。成交於2013年春季拍賣會錢幣專場,最終成交價575萬港幣,約人民幣485萬。

清代重寶大清寶福一百銅幣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寶福局鑄造“咸豐重寶·大清壹百”銅幣 ,這枚古錢為試鑄樣錢,在業界被稱為清錢之罕珍,為存世孤品。面文為“咸豐重寶”,背有“大清壹百”和滿文寶福紀局,可謂集國號(大清)、年號(咸豐)、紀局(寶福)、紀值(壹百)於一身,其錢文為寶福局特有的山谷體,秀美絕倫,珍罕無比,包漿完好的精品,極具收藏價值,有很大的升值潛力空間,非常稀少及罕有。在2013年春季拍賣會錢幣專場中以322萬港幣高價成交,約人民幣272萬元。

清代“寶源局造”背“鎮庫”鎮庫錢是錢局在開鑄流通錢之前,為壓服邪惡,祈求吉祥而特意鑄造的大型超重錢。鎮庫錢是錢局特製的非流通錢幣,屬於花錢中的珍品,因為它與錢幣的鑄造制度有關,所以古人在造錢譜時都將其和歷代流通錢幣一起收錄。中國在2013年春季拍賣會中以253萬人民幣成交。

清代“咸豐元寶”背“寶泉當五百”雕母雕母,也被稱為祖錢,並不真正參與流通交換,只是在翻砂鑄錢過程中使用的錢形模具。我國最早採用範鑄法鑄錢—先直接在磚石上過刻模,後用銅石等材料製成母範,再用母範翻鑄大量子范鑄錢。范鑄法一直沿用到宋代,北宋時母錢翻砂法已經完全取代了範鑄法,此法又延續近千年。2013年秋季郵品錢幣拍賣會中,由中國成功拍賣,最終成交價218.5萬人民幣。

清代咸豐通寶寶福局背“大清壹百”此錢為咸豐錢中之最為罕貴者,為目前已知存世孤品,流傳有序,為清文宗奕詝咸豐年間所鑄。在中國2009年秋季拍賣會中拍出196萬人民幣的高價。

金代真書折二型“天眷通寶”“天眷”為金熙宗完顏在位時的年號,時間不太長,前後不過三年。目前所知,已陸續發現了“天眷元寶”、“天眷通寶”、“天眷重寶”折三真書三種,其中通寶折二約為2枚,且多在河南、山東、山西等金統治區內出土。稀罕之至,毋庸置疑。在2013年春季拍賣會中國以214.5萬人民幣拍賣成功

皇統元寶:金代錢幣,皇統年間(1141-1149年)鑄造,製作極為精美。存世不多枚皇統元寶篆書孤品。

關於孫中山像開國紀念金、銀幣,《中國錢幣》雜誌2007年第一期刊登孫浩著“李伯琦《中國紀念幣考》手稿中的民國初年金銀紀念幣”一文,引用了原任天津造幣總廠廠長李伯琦的如下敘述:“民國元年,南京造幣廠,既鑄二角銀紀念幣,同時複鑄壹圓者,成色重量,皆與一元通行幣同,面中孫總理五分面,露頂及胸,便服像,面向左,上中華民國四字,下開國紀念幣五字,左右五瓣梅花各一支,五權憲法意者也。後即以此為國花。背,中間壹圓二字,而輔以嘉禾各一支,每支一穗三葉,三民主義意也。上英文中華民國,兩端隔以兩星,下英文一元,面背皆齒輪紋狹邊,旋以背英文,無開國紀念意,別增改重鑄,面像仍舊,故有二

1911年12月29日,經辛亥革命後,已光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推選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3日,中華民國政府宣告成立,清朝滅亡,在中國持續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隨之結束。民國成立時,由於幣制尚未建立,除四川改鑄大漢銀幣,福建改鑄中華元寶外,主要的造幣廠,大都仍沿用前清鋼模鑄造銀幣,以供流通需要。由於幣制混亂,臨時政府財政部長陳錦濤,于民國元年3月11日呈文大總統孫中山,鼓鑄1000萬元紀念銀幣以為整頓。圖案採用大總統孫中山肖像,以後的通用銀幣再改花紋式樣。孫中山令財政部行文,同意鼓鑄紀念幣,並命令其餘的通用銀幣新花紋,“中間應繪五穀模型,取豐歲足民之義,垂勸農務本之規”,訓令財政部速制新模,分令各省造幣廠照式鼓鑄。不久,財政部就頒下新模給江南(南京)、湖北、廣東等造幣廠依式鑄造,這就是“中華民國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的由來。

橋足半斤布:古泉五十珍之首。戰國時期鑄幣。系從空首布演化而來,因其錢文多鑄有貨幣單位“釿”字而得名。產生于戰國早期,主要流通于魏國地區

戰國三孔布: 先秦貨幣中最為珍貴的品種,是現今錢幣界公認的名珍之一,形制特殊,存量極稀,是先秦貨幣中最富神秘色彩的一類

博山刀:燕國之軍佔領他國領域之時所鑄,鑄量不大,而鑄時又不長,故遺存至今也就稀少了。

晉陽匕:稱圓首刀、直刀、趙刀。是戰國時期的鑄幣

齊六字刀:“齊造邦長法化”俗稱“六字刀”,是田氏列為諸侯時的開國紀念幣,刀幣都出自石范,精美絕倫,一向被認為是刀幣中的佳品。

東周、西周(環錢):戰國諸錢中之大名譽品,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極罕見

共屯赤金(環錢):

圓孔,面無廓,背平,為早期圓孔圜錢。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共屯赤金圜錢存世罕見,是先秦名珍之一,1982年山西省侯馬市戰國墓中曾出土一枚,近年國內無上拍記錄。

壯泉四十:流通時間不長,鑄造量又不大,存世極其罕見,為中國古代錢幣之大珍,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

國寶金匱直萬:造型奇特,上呈方孔圓形,書“國寶金匱”四字,下呈長條方形,書“直萬”二字,被古錢幣投資收藏者稱“國寶金匱直萬”,價值無可估量。

大泉五千:三國吳錢,孫權赤烏元年至九年(西元238-246年)所鑄大錢

太夏真興 : 我國最早的一枚國號、年號並鑄在一起的錢幣,存世稀見。

景和: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的年號,共計4個月

咸通玄寶:唐朝唐懿宗鹹通十一年(西元870年)桂陽監鑄,直徑2.2釐米,錢文四字隸書而含魏碑風骨,直讀,章法勻稱有力,因鑄而未行,故傳世絕少,唐錢第一珍

開平通寶:開平為五代梁朱溫年號(西元907~911),存世錢幣有“開平通寶”,“開平元寶”各一枚,由於皆系孤品,有無確切的史料記載,真偽難辨

天成元寶:五代時期後唐明宗李嗣源的年號。天成年間(926-929年)明宗廢鋁錫鑄造的劣等錢幣,所鑄成“天成元寶”。這種錢在製作上精整,文字十分清晰,錢徑約2.3釐米,重3.4克左右,"天成元寶"幾個字從上往右依次旋讀。“天成元寶”因所出甚少

永平元寶: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高祖王建,永平年間(西元911~915)鑄造。王建所鑄五種年號錢中,永平元寶傳世獨少,極為罕見。

天德重寶:五代十國時期南閩政權鑄造,銅錢有大樣和小樣之分,面文也有隸書和楷書的區別,有“寶”字“足”部作隸筆,錢幣界成為隸寶天德,依據舊譜講解尚有折拾型【天德重寶背殷】大銅錢傳世,極其罕見

天策府寶:十國時期楚國馬殷所鑄。後樑太祖朱溫開平四年(西元910)六月,以唐太宗故事開天策府,加楚地割據勢力馬殷為天策上將軍,馬殷因鑄“天策府寶”大錢以記之

乾封泉寶 : 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間所鑄,鑄時僅八個月。唐朝政府速將其回籠銷熔改鑄開元通寶,這就是乾封泉寶存世不多的緣由

廣政通寶 : 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孟昶廣政元年(西元938年)鑄行

大蜀通寶 : 後蜀明德年間(西元934~937)鑄,“大蜀”為國號,小平錢,存世罕見。

保大元寶(背天): 南唐李璟保大年間(西元943~957年)所鑄。錢文雄健深峻,形制深厚樸拙,存世罕見,被評為“華夏古泉一百名珍”之一

永通泉貨: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中宗李璟在位時期所鑄造,文字精良,分為隸書,篆書兩種。其隸書錢又有闊緣,窄緣之分與精字,細字之分。永通泉貨鑄期只有大約半年時間,銅錢存世極罕

大齊通寶 ; 南唐開國皇帝李弁鑄造的第一種南唐錢幣。吳天祚三年( 937 ),徐知誥(李弁)即帝位于金陵(今江蘇南京),國號大齊,年號昪元( 937—942 )。昪元三年改國號為唐,即南唐。其國號大齊時鑄大齊通寶,迄今僅發現二品

錢幣收藏注意事項:

第一項,最貴的就是最便宜的。 很多剛進入錢幣圈的朋友,總抱著撿漏的心態,此舉不可取。市場上多數仿品均是為想撿漏的藏有友人準備的。古錢幣識繡、辯繡,你收藏的錢幣對嗎

如果你沒有十足的功力判斷真假,那一定要選對人,一定要選擇在錢幣圈口碑比較好的幣商,這樣可以為您節省很多時間。 信用好的幣商出手的錢幣多是市場價格,但是保證了錢幣真假沒有問題。投資的古錢幣是正品的情況下,漲價只是時間問題,古錢幣有著不可再生的稀缺性,漲價是必然的。但僅限於真幣,假幣是永遠是假幣,不會有任何的增值。

第二項,品相永遠是第一位的。 古錢幣收藏還要看古錢幣的品相,品相是指古錢幣本身的銹蝕程度及錢文、輪廓的清晰程度,一枚古錢幣既稀有,同時又具備良好的品相,那是再好不過了。錢文雖然特殊,如果面目不清,鏽成一團,那收藏價值也會大打折扣。

現如今錢幣收藏者均把品相放在了第一位,品相好的十級錢的市場價格跟品相差的六級錢幣的價格幾乎是一樣的。常見銀幣邊齒鑒定,收藏者切記

第三項,投資具有升值潛力的品種。 有些錢幣現在價格不高,未來前景比較大的,市盈率可以達到很高。投資古錢幣千萬別跟風,有很多錢幣炒作的嫌疑比較大,價格已經炒的很高了,再去投資往往收益不高,甚至會套牢。 很多錢幣存世量不大,只是名氣不大,沒人炒作,這類錢幣未來升值前景很大,市盈率很高。

第四項,大綱類錢幣仍是收藏首選。 投資大綱類的錢幣有一個好處,大綱錢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升值空間很大,這類錢幣套現的時候比較容易變現。大綱錢往往都是大家追捧的,群眾基礎很好。一些名譽大綱錢在民國時期都是廣受錢幣藏家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