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蘇東坡的七首詩詞,寫盡人生,看透世事

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寫道:“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這大概就是對蘇東坡最好的詮釋。蘇東坡的詩詞一向曠達,瀟灑,透出對人世的思考,富有人生哲理。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詩的前四句對於人生的經歷,作了一個深刻的比喻,說:人生所經歷過的地方和所經歷過的事情,

象什麼樣子呢?該是象天上飛翔的鴻雁踩在積雪的地上;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機會,留下了腳爪的痕跡,可是鴻還得繼續飛行,飛向何方,哪裡還去考慮南北東西!因為這個比喻非常生動而且深刻,所以後來便成為“雪泥鴻爪”這個成語,用以比喻往事遺留下來的痕跡。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寫作者為擺脫思鄉之苦,借煮茶來作為對故國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隱含著詞人難以解脫的苦悶,又表達出詞人解脫苦悶的自我心理調適。“詩酒趁年華”,

進一步申明:必須超然物外,忘卻塵世間一切,而抓緊時機,借詩酒以自娛。“年華”,指好時光,與開頭所說“春未老”相應合。全詞所寫,緊緊圍繞著“超然”二字,至此,進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這一境界,便是蘇軾在密州時期心境與詞境的具體體現。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

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像的空間。這不僅僅是遊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一個具有哲理性的命題,是全詩的“詩眼”,給人無盡的思索玩味。何謂“清歡”?遠離喧囂的城市,遠離官場的爭鬥,忘卻名利欲望,走進山林,感受農家素樸的清茶淡飯生活,這就是“清歡”。“清歡”者,清淡的歡愉也,不是大歡、狂歡,更不是貪歡。無可否認,蘇軾的“清歡”論有一定的局限性,隱含著他經受險惡仕途官宦之後,產生的一種隱退的消極思想和曠達的人生態度。然而,蘇軾的“清歡”論仍給我們某些有益的啟示。 在當今社會中,難得“清歡”。不要說官場上的送往迎來、生意場上的接洽交易,大都在燈紅酒綠的“狂歡”中完成;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婚嫁喜慶、親友聚會,有哪一個不追逐時髦,講究熱鬧排場?連中小學生在節假日都躲進遊戲機室去瀟灑“狂歡”。似乎缺少了大歡、狂歡,就淡薄了人情、世情,跟不上潮流!更有甚者,有一些人就在這種追求世俗的“狂歡”中迷失方向:鯨吞的貪官在“狂歡”中倒下,無饜的奸商在“狂歡”中落網,紙醉金迷的暴發戶在“狂歡”中破產,貪歡之士在“狂歡”中墮為階下囚……今天,我們讚賞“清歡”,未必要一定遠離城市走進山林、拒食人間煙火。而是要面對社會人生,少一些炒作的熱鬧,多做一些盡心的實事;少一些虛偽的笑臉,多一些坦然的真誠。得意時不“盡歡”,想到成功只是預告新一輪的開始;失意時不喪氣,感受挫折也是一筆豐厚的財富。進則能廉潔自律,知足常樂;退則能不忘憂國,與民同樂。即使是“清歡”的宣導者蘇軾,在當年,也不能完全走進山林忘卻人間。他雖遭受打擊排擠,然而為官一任,仍造福一方:任徐州太守,黃河缺堤,他身先士卒與民共戰抗洪濤;在任杭州太守,帶領民眾疏通西湖,築堤防洪;晚年貶謫荒蠻澹州,仍將先進耕作技術與文化傳播給黎族同胞,以造福于民為樂。“清歡”,確是一種至高的精神境界。

臨江仙·送錢穆父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蘇軾看來,人之所以要對人間萬事超然曠達、隨遇而安,是因為人生太渺小、太短促了。那”破荊州,下江陵,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曹操和”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的周瑜,”如今安在哉?”曹操、周瑜這些當年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隨著的推移,早已成為歷史的煙雲,如今到哪裡去尋覓他們的蹤跡呢?人生百年,不如意事常八九,超然於逆境之中的固然是達者,而那沉迷於舊夢的不也是對生命的執著麼?仙佛的境界是人們渴盼的,卻沒有人真的成仙或成佛。得失之際,誰能無動於衷呢?歌笑歌哭都是人生種種境界,人生本來就是這麼實實在在,要哭就哭,要唱就唱,只願那不慎摔倒的人能儘快站起,撣撣衣襟上的泥土,微笑著繼續前行。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託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願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像的空間。這不僅僅是遊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人間有味是清歡”,這是一個具有哲理性的命題,是全詩的“詩眼”,給人無盡的思索玩味。何謂“清歡”?遠離喧囂的城市,遠離官場的爭鬥,忘卻名利欲望,走進山林,感受農家素樸的清茶淡飯生活,這就是“清歡”。“清歡”者,清淡的歡愉也,不是大歡、狂歡,更不是貪歡。無可否認,蘇軾的“清歡”論有一定的局限性,隱含著他經受險惡仕途官宦之後,產生的一種隱退的消極思想和曠達的人生態度。然而,蘇軾的“清歡”論仍給我們某些有益的啟示。 在當今社會中,難得“清歡”。不要說官場上的送往迎來、生意場上的接洽交易,大都在燈紅酒綠的“狂歡”中完成;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婚嫁喜慶、親友聚會,有哪一個不追逐時髦,講究熱鬧排場?連中小學生在節假日都躲進遊戲機室去瀟灑“狂歡”。似乎缺少了大歡、狂歡,就淡薄了人情、世情,跟不上潮流!更有甚者,有一些人就在這種追求世俗的“狂歡”中迷失方向:鯨吞的貪官在“狂歡”中倒下,無饜的奸商在“狂歡”中落網,紙醉金迷的暴發戶在“狂歡”中破產,貪歡之士在“狂歡”中墮為階下囚……今天,我們讚賞“清歡”,未必要一定遠離城市走進山林、拒食人間煙火。而是要面對社會人生,少一些炒作的熱鬧,多做一些盡心的實事;少一些虛偽的笑臉,多一些坦然的真誠。得意時不“盡歡”,想到成功只是預告新一輪的開始;失意時不喪氣,感受挫折也是一筆豐厚的財富。進則能廉潔自律,知足常樂;退則能不忘憂國,與民同樂。即使是“清歡”的宣導者蘇軾,在當年,也不能完全走進山林忘卻人間。他雖遭受打擊排擠,然而為官一任,仍造福一方:任徐州太守,黃河缺堤,他身先士卒與民共戰抗洪濤;在任杭州太守,帶領民眾疏通西湖,築堤防洪;晚年貶謫荒蠻澹州,仍將先進耕作技術與文化傳播給黎族同胞,以造福于民為樂。“清歡”,確是一種至高的精神境界。

臨江仙·送錢穆父

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依然一笑作春溫。無波真古井,有節是秋筠。

惆悵孤帆連夜發,送行淡月微雲。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在蘇軾看來,人之所以要對人間萬事超然曠達、隨遇而安,是因為人生太渺小、太短促了。那”破荊州,下江陵,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的曹操和”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的周瑜,”如今安在哉?”曹操、周瑜這些當年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隨著的推移,早已成為歷史的煙雲,如今到哪裡去尋覓他們的蹤跡呢?人生百年,不如意事常八九,超然於逆境之中的固然是達者,而那沉迷於舊夢的不也是對生命的執著麼?仙佛的境界是人們渴盼的,卻沒有人真的成仙或成佛。得失之際,誰能無動於衷呢?歌笑歌哭都是人生種種境界,人生本來就是這麼實實在在,要哭就哭,要唱就唱,只願那不慎摔倒的人能儘快站起,撣撣衣襟上的泥土,微笑著繼續前行。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託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願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