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太平天國李秀成最後的“奇謀”為何最後流產

西元1862年—1863年,曾國藩湘軍逐步加進了對太平軍都城天京城的包圍,至1863年11月,湘軍在節節進逼的情況下基本控制天京城週邊幾乎所有的太平軍軍事據點,天京城太平軍守軍與外援的聯繫斷絕,

在這樣緊急的關頭,回京勤王的忠王李秀成曾對天王洪秀全提出一條妙計,意圖重振太平天國,但遭洪秀全的斷然拒絕,李秀成無奈之下只能率殘餘軍隊繼續死守,終於在外無援軍、寡不敵眾的情況下城陷人滅。

李秀成所謂的妙計就是“讓城別走”,即洪秀全和太平軍轉移離開天京,另尋他處發展,或許能繼續打開一片天空。

但實際上,這已經談不上妙計,

2年前安慶失守,基本宣告太平天國的滅亡。

當年李秀成提出讓城別走,從敵我形勢上來看,天京確實岌岌可危,安慶失守,湘軍已經兵臨城下,浙江一線在左宗棠的楚軍和洋槍隊的攻擊下,也逐步淪陷,天京被四面夾擊已經是時間的問題,所以離開天京,有它的形勢性。

但就實際情況而言,李秀成的讓城別走,也僅具備理論性操作,其一,太平天國首都天京已經經營11年,對於天國而言,他已經不止是一個首都,而是一個政權的象徵,一旦失手,對於太平天國將士的心態打擊也會達到最頂端,後來西北太平軍聞訊而潰散,洪仁玕十幾萬兵馬短期內解散並被清軍消滅,都受到了此方面的影響。

其二,就當時洪秀全的身體條件來說,

離開天京已經是不可能的事,尤其是讓全軍上下看見上帝的兄弟,一個病秧子出場並倉皇逃離,士氣上的影響也是大大的。

另外從當時的局勢出發,讓城別走很難有新的發展地域,由於後期水路被清軍水師控制,李秀成想轉移至江北難度太大,之前進北的戰役中,由於缺乏水師掩護,僅過江就被湘軍水師幹掉上萬人並導致大軍潰散,向江南其他地域轉移問題也同樣大,

當時江蘇南部的江西、浙江等省份,太平天國的控制區域不斷地被清軍攻陷,即便放棄天京前往其他江南省份發展,一樣會遭到截殺,只不過地點不同而已。

很多人提到洪秀全放棄了李秀成的讓城別走策略,但也卻忽略了另一個史實,就是天京失守後,

洪秀全的兒子洪天貴福,即新的太平天國之主成功突圍並與洪仁玕的十幾萬太平軍會合,然後開始向江西方向前進,並企圖與浙江的太平軍進一步會合重新打開局面,所以某種程度上來說讓城別走最後還是執行了,只不過領導人由名義上的洪秀全換成了他的兒子,實際執行人由李秀成換成了洪仁玕,但最後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聽聞天京失守,太平軍軍心渙散,不斷有人逃亡和叛變,由於長期流動作戰,除了天京一線的地域較為固定外,其他區域少有太平軍的穩定根據地,得不到補充太平軍也不斷的損失的減員,結果不到一個月,十幾萬的大軍就剩下幾千人,最後僅在清軍地方官的夜襲下就被殺的四散而逃,洪天貴福被俘遇害,因此李秀成的方針,具備理論上,但可行性很差。

事實上洪秀全堅守天京也不是一意孤行,當時北方撚軍還在氣勢階段,西北太平軍十幾萬人馬也在南下趕往江北,以做支援和掩護,理論上來說,如果天京能再堅守一段時日,等西北太平軍趕來,形勢不排除可也能會產生一定的變化,如果運氣好些再堅守大半年,等到第二年4月高樓寨戰役僧格林沁被擊斃,滿洲最後的精銳力量蒙古騎兵全軍覆滅,清王朝在北方沒有再可依靠的力量時,江南的局勢可能還會進一步得到緩解。

當然,從根本上來說,太平天國的失敗就是時間的問題,脫離了群眾,沒有真正的政治綱領來運作,本身就失去了跟大眾想聯繫的基礎,安慶失守,天京被壓制在了江南下游,不管採用何種方針,覆滅是早晚的事。

不斷有人逃亡和叛變,由於長期流動作戰,除了天京一線的地域較為固定外,其他區域少有太平軍的穩定根據地,得不到補充太平軍也不斷的損失的減員,結果不到一個月,十幾萬的大軍就剩下幾千人,最後僅在清軍地方官的夜襲下就被殺的四散而逃,洪天貴福被俘遇害,因此李秀成的方針,具備理論上,但可行性很差。

事實上洪秀全堅守天京也不是一意孤行,當時北方撚軍還在氣勢階段,西北太平軍十幾萬人馬也在南下趕往江北,以做支援和掩護,理論上來說,如果天京能再堅守一段時日,等西北太平軍趕來,形勢不排除可也能會產生一定的變化,如果運氣好些再堅守大半年,等到第二年4月高樓寨戰役僧格林沁被擊斃,滿洲最後的精銳力量蒙古騎兵全軍覆滅,清王朝在北方沒有再可依靠的力量時,江南的局勢可能還會進一步得到緩解。

當然,從根本上來說,太平天國的失敗就是時間的問題,脫離了群眾,沒有真正的政治綱領來運作,本身就失去了跟大眾想聯繫的基礎,安慶失守,天京被壓制在了江南下游,不管採用何種方針,覆滅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