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量子力學:面對這個全新原子模型,玻爾如何解釋?

量子力學發展初期,一直都停滯不前,保守派物理學家試圖通過已有理論體系解決新難題。

1911年,紐西蘭物理學家盧瑟福通過實驗得出原子內部結構,並發表了全新原子模型。

模型中原子的絕大部分品質集中在原子核,而在核的周圍,帶負電荷的電子沿著特定軌道圍繞著它在旋轉運動。

可是這個模型用傳統電磁理論無法解釋,原子核和電子會各自輻射出電磁輻射,導致電子逐漸失去能量,電子運動範圍越來越小,最終墜入到原子核中被湮滅。

這個問題引起了當時一位來自丹麥的年輕人注意,他的名字叫做尼爾斯玻爾。

玻爾認為,盧瑟福原子模型有α粒子散射實驗支持,必須要有一種全新的理論解釋這個模型。

一位名叫漢森的同事提示玻爾關心一下原子光譜線問題。

當玻爾注意到氫原子光譜線和它所符合的巴爾目公式。

玻爾突然恍然大悟,一切都豁然開朗。

一些大膽的想法在玻爾腦海中浮現。

玻爾認為:原子內部只能釋放特定量的能量,說明電子只在特定的勢能位置轉換。

電子只能按照特定軌道運行,

而這些軌道,必須符合一定的勢能條件。

電子在某一軌道運行,它要躍遷到其他軌道,只能以釋放或者吸收特定能量的形式,這個過程是不連續的。

釋放或者吸收的能量等於普朗克常數和一個頻率的乘積。

原來原子內部也是量子化的結果!

這一結果就在原子光譜線上顯示一條屬於這一特定頻率的光譜線。

玻爾把這一理論整理成3篇論文,並公開發表。

後來通過實驗進一步證實這一理論是正確的。

1913年,玻爾用普朗克量子假說思想,成功解釋氫原子光譜線問題。

人們開始重視量子力學這一“幽靈”,一直停滯不前的量子理論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玻爾理論雖然正確,但這個理論本身是有缺陷的,大家知道嗎?

1913年,玻爾用普朗克量子假說思想,成功解釋氫原子光譜線問題。

人們開始重視量子力學這一“幽靈”,一直停滯不前的量子理論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玻爾理論雖然正確,但這個理論本身是有缺陷的,大家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