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孩子總愛發脾氣?搞定只需看這些!

01

發脾氣很健康

“愛發脾氣”幾乎是所有媽媽對自家孩子的一致評價吧。可實際上,“發脾氣”是有原因的,比如我兒子非要穿秋褲。

沒有哪個小孩子無緣無故只想氣你,“發脾氣”只是他們的一種溝通方式。

小時候常發脾氣,是一種健康的溝通方式。

最近,有句流行的話叫:“情商低的大人,是因為小時候沒哭夠”。

的確有一定道理。

淚水裡包含了皮質醇和應激激素。當我們哭的時候,實際上是從身體裡釋放壓力。

有研究表明,眼淚還可以降血壓,促進心理狀態的平衡。

02

爆發出來比憋著更好

在媒體上看到過這樣一件事。

一個叫媛媛的女孩,只有5歲。因為在睡覺前要吃甜食,被媽媽說了一頓。

媛媛不聽話就開始發脾氣,媽媽也不示弱,把媛媛一頓胖揍。因為媽媽工作了一天很累,實在沒法忍住自己的怒氣。

第二天早上,媽媽去叫媛媛起床,可孩子說自己的腿疼不能走,媽媽以為孩子還是在耍性子,執意讓她起來,

可媛媛仍就說起不來,媽媽才著急去了醫院。

醫生說是過度驚嚇再加上外力導致腿部間歇性失去知覺,所幸觀察一兩天就沒事兒了。

孩子發脾氣往往會激怒大人,如果我們用暴力或者語言冷暴力制止,讓孩子的情緒無處表達,憤怒和恐懼就會內化成一股洪流。

孩子們脾氣上來的時候,不管大人說什麼、做什麼都是錯的。除非你順著他來,可是他的要求你又不可能滿足。

這時候,他勃然大怒,你毫無辦法。可神奇的是,等他全部釋放過後,你會發現,誒?他心情不錯嘛。

孩子的臉,真趕上川劇演員的臉了。變得比誰都快。

兒童心理學者、《休息、玩、成長:讓學齡前兒童過得更有意義》的作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

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03

發脾氣能讓孩子更專注

有時候孩子們發脾氣,是因為沒達成自己的目標而沮喪。

比如學走路的孩子,不停地摔又不停地想站起來。

最後哭了,哭不是因為疼,而是因為生氣。

比如我常看兒子搭積木搭樂高,有一塊積木怎麼都搭不住,他會大叫一聲,一腳把積木都踢翻。

脾氣爆發之後,他並沒有放棄不玩,而是理清思路重新開始。

我很喜歡的書《傾聽孩子》的作者帕蒂·惠芙勒說:“當孩子不能再專注一件事時,通常是有情緒上的阻礙。

有研究表明,學習必須是在孩子心情愉悅、放鬆時發生的。反之,學習效果就很差。

不妨讓孩子的情緒經常釋放,這樣他們才能更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