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張良如何躲過劉邦的卸磨殺驢?真相竟因這本書!

張良字子房,戰國末期韓國貴族,祖父和父親都擔任過韓國的宰相。當韓國被秦滅掉以後,張良便一心想復仇,因此才有博浪沙刺殺秦始皇的舉動。雖然身體不好,張良卻喜歡像遊俠那樣打抱不平,

他是一個十分講義氣的人,曾經救過殺人犯項伯。

除了愛好武俠之外,張良最出名的是他的謀略。楚漢相爭時,正是張良的幾次決策,挽救了劉邦。另一位謀士陳平也很出色,卻沒有張良那種犀利的大局觀。張良十分懂得退隱之道,取得成功之後,他便藉口練習氣功,長期閉門不出。正是這一點,讓他逃脫了無謂的災難。

年輕人容易衝動,也更容易為了理想奉獻自己。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給這類青年取了個怪名,叫“憤怒青年”,簡稱“憤青”。張良也曾經是個高級憤青,為了替韓國報仇,他到處尋找殺手,最後找到了一個能揮動近百斤鐵錘的大力士,趁秦始皇東游尋求長生不老藥的機會,用鐵錘砸始皇的馬車。

可惜張良沒受過刺殺訓練,竟然錯判了秦始皇的車子,砸爛了旁邊的車。秦始皇不過出了身冷汗,張良不得不落荒而逃。

刺殺雖然不成功,但張良好歹出了點名氣。他逃到下邳,在當地打抱不平,頗有勢力。一天,張良在當地的沂水圮橋閒逛,一個老頭的鞋子掉到橋下,招呼張良幫自己撿起來。張良看對方十分蒼老,不但撿了鞋,還為他穿好。老頭對張良很滿意,約張良五天后的早上在橋頭見面。

五天后,張良到晚了,被老頭呵斥一番,於是再約五天后。張良連著遲到了兩次,第三次乾脆半夜就去了,老頭給了張良一本薑子牙的兵書。據說張良憑藉這本書,成為傑出的軍事家。這個老頭,被人稱為“圮上老人”,也叫“黃石公”。

楚漢戰爭爆發以後,

劉邦因為準備得早,又接連招納了五位諸侯王,兵力達到五十萬,更佔領了項羽的都城彭城。而這一切都是趁項羽沒有防備而得來的。項羽知道消息以後,帶領三萬精兵,把劉邦殺得大敗,抓住了他的家人。

張良為劉邦分析局勢,建議他聯合對項羽不滿的九江王英布、彭越,同時放手讓己方大將韓信獨自領軍。劉邦並不善於帶兵,他指揮的大戰役常常落得被對手擊潰的結局。

韓信曾直言不諱地指出,劉邦最多只能指揮十萬人。

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派人策反了九江王英布,又聯絡彭越,還派韓信從北面出發,一邊攻擊燕、趙等地,壯大自己的地盤,同時包圍項羽。張良的計策,勾畫出了楚漢戰爭的大致輪廓。

西元前204年,劉邦被項羽圍困,情急之下差點做出錯誤決策---分封六國後人為王。如此計策非但不能壯大自己的力量,反會成為王國內長久的危害。幸虧張良及時指出分封會產生內亂,而且六國後人沒有戰功,如果封了,戰士會感到不公平,影響軍隊的戰鬥力。劉邦聽了,十分心服。

統一天下以後,劉邦開始打擊功臣。張良懂得“卸磨殺驢”的規律,便經常託病,藉口練氣功,裝出對政治不感興趣的樣子,漸漸淡出權力圈。

不過,一旦真出了事情,張良總能展現出自己的作用。劉邦寵愛戚夫人,又覺得呂後太愛權勢,便想廢掉呂後的兒子---太子孝惠。呂後十分擔心,遂向張良請教。張良出於穩定局勢考慮,也覺得太子不能輕易廢掉,於是讓太子請出當時有名的四位隱士---“商山四皓”。劉邦曾經請過這四個人出山,但未成功。當他看到這四人跟隨太子時,便知太子的實力已不容小覷,不能輕易動了,否則自己的天下便會有大動盪。

雖然幫了呂後大忙,但張良仍然懂得進退,尤其當他看到韓信等人紛紛被殺,更加小心翼翼。他的兵書來自黃石公,便專心學習黃老之學,甚至開始練習不進食的氣功。因此,張良雖然功勞大,卻沒被清算,於西元前186年病逝于長安。

透過故事,我們還將揭示一些核心秘密:其實,運籌帷幄的張良並非天才,也絕對不是如何苦難、如何勤奮而煉成的,而是因為他迷信了那部千古奇書《素書》,並且還一板一眼地實踐了恩師黃石公的學說。《素書》全書僅有六章,一百十句,一千三百三十六個字,卻可以知天地變換,曉人事莫測。憑藉這本書,張良在楚漢相爭的亂世幫助漢高祖劉邦創建了大漢王朝,以至於劉邦慨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本書囊括《三略》《陰兵符》《青囊經》等內容,同時,也將宋代張商英《黃石公素書注釋》《留侯世家》《黃石公傳》等收錄在內。

西元前204年,劉邦被項羽圍困,情急之下差點做出錯誤決策---分封六國後人為王。如此計策非但不能壯大自己的力量,反會成為王國內長久的危害。幸虧張良及時指出分封會產生內亂,而且六國後人沒有戰功,如果封了,戰士會感到不公平,影響軍隊的戰鬥力。劉邦聽了,十分心服。

統一天下以後,劉邦開始打擊功臣。張良懂得“卸磨殺驢”的規律,便經常託病,藉口練氣功,裝出對政治不感興趣的樣子,漸漸淡出權力圈。

不過,一旦真出了事情,張良總能展現出自己的作用。劉邦寵愛戚夫人,又覺得呂後太愛權勢,便想廢掉呂後的兒子---太子孝惠。呂後十分擔心,遂向張良請教。張良出於穩定局勢考慮,也覺得太子不能輕易廢掉,於是讓太子請出當時有名的四位隱士---“商山四皓”。劉邦曾經請過這四個人出山,但未成功。當他看到這四人跟隨太子時,便知太子的實力已不容小覷,不能輕易動了,否則自己的天下便會有大動盪。

雖然幫了呂後大忙,但張良仍然懂得進退,尤其當他看到韓信等人紛紛被殺,更加小心翼翼。他的兵書來自黃石公,便專心學習黃老之學,甚至開始練習不進食的氣功。因此,張良雖然功勞大,卻沒被清算,於西元前186年病逝于長安。

透過故事,我們還將揭示一些核心秘密:其實,運籌帷幄的張良並非天才,也絕對不是如何苦難、如何勤奮而煉成的,而是因為他迷信了那部千古奇書《素書》,並且還一板一眼地實踐了恩師黃石公的學說。《素書》全書僅有六章,一百十句,一千三百三十六個字,卻可以知天地變換,曉人事莫測。憑藉這本書,張良在楚漢相爭的亂世幫助漢高祖劉邦創建了大漢王朝,以至於劉邦慨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本書囊括《三略》《陰兵符》《青囊經》等內容,同時,也將宋代張商英《黃石公素書注釋》《留侯世家》《黃石公傳》等收錄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