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當人變成造物主,複製人和人類誰更可怕?丨《銀翼殺手2049》送票

文末有送票活動

☟☟

作者丨盧梓淇

“複製人大軍蓄勢來襲,

人類存亡危在旦夕。”大陸地區發行的《銀翼殺手2049》正式海報如是介紹。

如果你沖著這句話買票走進電影院,想要看一部“複製人VS人類”的動作片,那恐怕你要大失所望了。在美國發行的海報中壓根沒有這麼一句話,而香港和臺灣地區的翻譯版本也沒有加這麼愚蠢的故事概要。

這次上映的《銀翼殺手2049》(以下簡稱“2049”),可以說是1982年上映的《銀翼殺手》(以下簡稱“82年版”)續作。但無論是82年版還是2049,

談的都不是一個複製人大戰人類的故事。

這個系列談了很多問題,而且問題都相當終極。各式各樣的問題,或許都能導向一個終極提問:“人類是什麼?”

沒有2049版劇透,可以安心食用

比人類更像人類

82年版中生產複製人的泰勒公司給自己“產品”擬定了一個廣告語:“比人類更像人類(More human than human)。”這句廣告後來也成為了複製人社群的運動口號。

“比人類更人類”,聽起來複製人不僅僅是人類,而且比人類更高級,處於進化鏈上更先進的位置。

實際上恰恰相反,複製人不僅受人類奴役,而且被認為在情感反應上比人類要低級。複製人被用來開拓殖民地,而銀翼殺手則要對付“不受控制”的複製人。

在“銀翼殺手宇宙”中,有一個測試可以把複製人與人類區分開來,

被稱之為“人性測試”(Voight-Kampff)。測試設計者認為,複製人的運作(生存)時間比人類要短得多,其移情能力也應該沒能達到人類的水準,所以在接受“人性測試”時,在瞳孔的波動、虹膜不自覺的擴大、微血管擴張等物質機械水準上表現出異常。

在2049中,也有類似的測試,叫做“基準線測試”(Baseline Test)。這個測試用於複製人員警執行任務後,對複製人的情緒、可控程度進行檢測。要想通過這個測試,

受測者就要做到完全抹殺自己的主體意識,成為一個真正的奴隸。一旦測試出現異常,受測者就可能會被“退休”——退休,是殺死複製人的說法。

《銀翼殺手2049》藝術海報,文本內容是“高司令”K在警局接受基準線測試時的問答,設計師:Andrew Sebastian Kwan

在很多探討人工智慧的文學、影視作品中,

似乎當AI擁有了所謂的情感之後,就十分接近人類了。是否擁有情感,被認為是將人與非人區隔開來的重要考量因素。82年版的“人性測試”,正是類似觀點的投射。那到底何為“人性”?

人一半向著天使,一半向著魔鬼。

——波德賴爾

在經典文學批評中,人被認為是介乎於神與動物之間的。神性,即真、善、美等一切美好品質;而動物性,則是“七宗罪”等一切邪惡品質。人性,則是神性與動物性的結合。

倘若按照這個標準來看待複製人,那麼TA們具有了人性所應有的東西。像所有人類一樣,TA們渴求更長的生命,這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欲望之一。82年版中,複製人在設計之初就被加上了一個“保險裝置”,TA們的壽命只有四年。而為了能活得更久,部分複製人才發生了暴動。TA們擁有著自己的愛恨情仇,會對同伴的死感到憤怒、悲傷,想要報仇。

從神性的角度上來說,複製人甚至擁有比人類更美好的品質。在82年版的高☆禁☆潮,複製人羅伊在銀翼殺手戴克即將從高樓掉下之時,握住了戴克的手,救了他一命。隨後,羅伊說出了經典臺詞:

在這個場景中,羅伊手中握著一隻白鴿。當他死了之後,白鴿飛上了空中。這只白鴿一如戴克,是羅伊有能力殺死,最後卻選擇保留其生命的。在這裡,羅伊根本不是一個濫殺無辜的複製人,正因為他時日不多,所以他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按照存在主義哲學的觀點,人“是一顆被偶然吹到地球上的沙子”,其存在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但人還是能找到存在的意義。當人作出自由選擇時,TA存在的意義就誕生了。

羅伊選擇救他的敵人戴克,他找到了存在的意義,他就真的是一個“人”了。2049中的複製人K也做出了他的選擇,各位可以去影院一看究竟。

值得關注的是,對於人類本身來說,當人能夠製造出“複製人”時,人自己的位置也發生了變化。從宗教層面來說,人是上帝創造出來的。但當“複製人”被人類製造出來後,人也成為了造物主,成為了“上帝”。

現實生活中人類距離這個階段已經不遠了。目前人類設計的人工智慧AlphaGo Zero已經能實現哲學命題“白板理論”,從零開始掌握圍棋的下棋技巧。一旦人類真的成為了造物主(或者已經成為了造物主),我們對自身存在的思考、定位,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對這些問題的思考,《銀翼殺手》系列都能提供給我們的。

人機關係的可能

在“銀翼殺手宇宙”中,複製人儘管擁有著血肉之軀,為人類開拓殖民地,做著最危險的工作,但TA們的社會地位非常低。在2049中,複製人K會被同事、鄰居稱為“假貨”,受到排擠。而且人類對複製人的殺害,並不被稱為“處決”,而是“退休”。

類似的情形在《2001太空漫遊》中也有體現。影片中兩位元宇航員認為超級電腦HAL9000出現了程式錯誤,決定要“關掉”TA。而HAL9000被下達了兩條邏輯上矛盾的指令,得知兩位元宇航員要“關掉”自己後,為了能保證任務順利完成,選擇殺害了冬眠中的三位宇航員和其中一名醒著的宇航員。

銀翼殺手宇宙中,複製人也同樣會殺人。複製人羅伊面見其造物主泰勒博士,希望能獲得更長的壽命。當得知自己的死亡無可挽回,也無法延緩後,他悲痛地殺死了泰勒博士。這樣的關聯式結構,再次構建出俄狄浦斯弑父的古老神話。

這樣的人機關係表達,一定程度上是藝術創作者對科技的消極態度表達,TA們不相信科技會讓人類的生活更美好,創造出來的“機器”反而會威脅人類的生存。在影視作品中,這樣的創作傾向可以追溯到1927年德國電影《大都會》。在《大都會》中,機器人Hel化身為女人,極具性誘惑力,迷惑了人們,使得人們為了“她”而大打出手。影片甚至直接具象化“她”為人間帶來的“惡魔”,Hel成為了潘朵拉的盒子。

人機關係是“銀翼殺手宇宙”會討論的其中一個議題。在2049中,人類也面臨著相似的命運。而複製人的“人權”遭到踐踏,似乎可以聯繫到現實生活中少數派的權利缺失。但究其根本,這種對人機關係的探索始終是建立在人類中心主義(碳基中心主義)之上的。《銀翼殺手2049》到底探索出怎樣的人機關係,各位可以到影院親自觀看,親自感受。

福利NGOCN君要送電影票啦

“來分享你對於人工智慧、人類定位的看法”

在評論區就此話題留言,主頁君將選出一位留言讀者

送出《銀翼殺手2049》電影票一張

(注意:我們不根據點贊數來選擇的)

不限地域,只需要所在城市有該片排期

結果將於11月9日公佈

訂閱我們的精選郵件

和主頁君聊電影

此為whatsapp群,需要在流覽器中打開

毫無疑問,《銀翼殺手2049》是今年最熱的科幻片。哲學探討,是科幻題材的應有之義。近年來出現的一些偽科幻影視作品(如《太空旅客》)模糊了科幻電影的本質,而《銀翼殺手2049》的回歸,讓我們能更好地認識科幻,認識我們自己

人性,則是神性與動物性的結合。

倘若按照這個標準來看待複製人,那麼TA們具有了人性所應有的東西。像所有人類一樣,TA們渴求更長的生命,這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欲望之一。82年版中,複製人在設計之初就被加上了一個“保險裝置”,TA們的壽命只有四年。而為了能活得更久,部分複製人才發生了暴動。TA們擁有著自己的愛恨情仇,會對同伴的死感到憤怒、悲傷,想要報仇。

從神性的角度上來說,複製人甚至擁有比人類更美好的品質。在82年版的高☆禁☆潮,複製人羅伊在銀翼殺手戴克即將從高樓掉下之時,握住了戴克的手,救了他一命。隨後,羅伊說出了經典臺詞:

在這個場景中,羅伊手中握著一隻白鴿。當他死了之後,白鴿飛上了空中。這只白鴿一如戴克,是羅伊有能力殺死,最後卻選擇保留其生命的。在這裡,羅伊根本不是一個濫殺無辜的複製人,正因為他時日不多,所以他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按照存在主義哲學的觀點,人“是一顆被偶然吹到地球上的沙子”,其存在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但人還是能找到存在的意義。當人作出自由選擇時,TA存在的意義就誕生了。

羅伊選擇救他的敵人戴克,他找到了存在的意義,他就真的是一個“人”了。2049中的複製人K也做出了他的選擇,各位可以去影院一看究竟。

值得關注的是,對於人類本身來說,當人能夠製造出“複製人”時,人自己的位置也發生了變化。從宗教層面來說,人是上帝創造出來的。但當“複製人”被人類製造出來後,人也成為了造物主,成為了“上帝”。

現實生活中人類距離這個階段已經不遠了。目前人類設計的人工智慧AlphaGo Zero已經能實現哲學命題“白板理論”,從零開始掌握圍棋的下棋技巧。一旦人類真的成為了造物主(或者已經成為了造物主),我們對自身存在的思考、定位,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對這些問題的思考,《銀翼殺手》系列都能提供給我們的。

人機關係的可能

在“銀翼殺手宇宙”中,複製人儘管擁有著血肉之軀,為人類開拓殖民地,做著最危險的工作,但TA們的社會地位非常低。在2049中,複製人K會被同事、鄰居稱為“假貨”,受到排擠。而且人類對複製人的殺害,並不被稱為“處決”,而是“退休”。

類似的情形在《2001太空漫遊》中也有體現。影片中兩位元宇航員認為超級電腦HAL9000出現了程式錯誤,決定要“關掉”TA。而HAL9000被下達了兩條邏輯上矛盾的指令,得知兩位元宇航員要“關掉”自己後,為了能保證任務順利完成,選擇殺害了冬眠中的三位宇航員和其中一名醒著的宇航員。

銀翼殺手宇宙中,複製人也同樣會殺人。複製人羅伊面見其造物主泰勒博士,希望能獲得更長的壽命。當得知自己的死亡無可挽回,也無法延緩後,他悲痛地殺死了泰勒博士。這樣的關聯式結構,再次構建出俄狄浦斯弑父的古老神話。

這樣的人機關係表達,一定程度上是藝術創作者對科技的消極態度表達,TA們不相信科技會讓人類的生活更美好,創造出來的“機器”反而會威脅人類的生存。在影視作品中,這樣的創作傾向可以追溯到1927年德國電影《大都會》。在《大都會》中,機器人Hel化身為女人,極具性誘惑力,迷惑了人們,使得人們為了“她”而大打出手。影片甚至直接具象化“她”為人間帶來的“惡魔”,Hel成為了潘朵拉的盒子。

人機關係是“銀翼殺手宇宙”會討論的其中一個議題。在2049中,人類也面臨著相似的命運。而複製人的“人權”遭到踐踏,似乎可以聯繫到現實生活中少數派的權利缺失。但究其根本,這種對人機關係的探索始終是建立在人類中心主義(碳基中心主義)之上的。《銀翼殺手2049》到底探索出怎樣的人機關係,各位可以到影院親自觀看,親自感受。

福利NGOCN君要送電影票啦

“來分享你對於人工智慧、人類定位的看法”

在評論區就此話題留言,主頁君將選出一位留言讀者

送出《銀翼殺手2049》電影票一張

(注意:我們不根據點贊數來選擇的)

不限地域,只需要所在城市有該片排期

結果將於11月9日公佈

訂閱我們的精選郵件

和主頁君聊電影

此為whatsapp群,需要在流覽器中打開

毫無疑問,《銀翼殺手2049》是今年最熱的科幻片。哲學探討,是科幻題材的應有之義。近年來出現的一些偽科幻影視作品(如《太空旅客》)模糊了科幻電影的本質,而《銀翼殺手2049》的回歸,讓我們能更好地認識科幻,認識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