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斯沃琪設計自己的手錶作業系統,或許是不智之舉

知名手錶廠商斯沃琪(Swatch)的第二代老闆Nick Hayek(與他的父親老Nick同名)打算捨棄Android Wear智慧手錶系統,

改推出自己的SwatchOS。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嚴重的錯誤、也顯示出Hayek對於智慧手錶作業系統的成功因素、相關軟體發展、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所知相當有限。

在黎巴嫩出生、歐洲受教育的第一代Nick Hayek是個天才。1983年,ASUAG和SSIH這兩家瑞士表廠因為無法應對精工、卡西歐、星辰等日本表廠的競爭,因而瀕臨倒閉;它們找上Hayek幫忙處理最後的收尾和清庫存事宜。

但Hayek做了一件大膽的事情:他沒有讓兩家表廠直接消失,

而是運用他的管理、技術、以及行銷專長,做了一個破天荒的逆向操作。

以簡馭繁

在當時業界普遍的“石英指標表危機”中,他保留了原有的機械表款式、合併上述兩家公司,再結合旗下子公司ETA SA執行官Ernst Thomke、以及Elmar Mock和Jacques Müller兩位工程師正在進行的項目,將當時公認為機械表零件數下限的150個,減少到驚人的51個。

於是,後來成為世界知名品牌的Swatch就此誕生。

Hayek為合併後的公司找到投資人,並且親自操盤、讓公司股票下市,在1986年將公司更名為「Société de Microélectronique et d’Horlogerie」(SMH,直譯為「微電子與鐘錶公司/協會)。

SMH不僅僅是一家公司,也是由瑞士鐘錶零件商、元件技師、組裝公司、以及品牌公司(如Omega、Blancpain、Bréguet)所組成的聯盟。在Hayek的領導下,這個聯盟不僅起死回生,甚至聯合制造出各款Swatch手錶來對抗日本品牌;以相對較不精密的潮流產品設計,打敗了極為精密準確的日本機械表。

Swatch有趣、便宜、歐洲風、有時尚感,

而且有一種日本產品所缺乏的「靈性」。

第一代的Swatch手錶都是比較簡單的模擬式設計,但仍然內建了石英震盪器;而第一款全機械式、手動上鏈的Swatch則是在1991年上市。現在Swatch中的System 51系列,名稱就是用來對初代產品的零件數致敬。

Swatch有趣、便宜、歐洲風、有時尚感,也可以說是一種持續有新版本的服飾配件,而且有一種日本產品所缺乏的靈性;而且,Hayek因為非常瞭解不同目標顧客群的喜好,

甚至還讓象徵著機械表的驕傲、結構複雜到可以稱為藝術品的Bréguet手錶再次復活。

在以簡化版機械表成功打下一片天之後,SMH在1998年改名為Swatch Group,仍然是由超過70家公司組成的聯盟:

筆者在1990年代後期跟Hayek見過面;他精力充沛、但不擅言詞,但總是滿懷自傲的戴著兩支手錶,

其中一支還是藍色塑膠錶帶的第一代Swatch。但他在2010年已經以82歲高齡辭世。

二代接手

之後,Hayek家族仍然掌控著Swatch王國;Nick Hayek的女兒Nayla目前是Swatch公司的董事會主席、兒子Georges Nicolas(昵稱也是Nick)則是執行官;孫子Marc也在管理階層之中,同時並擔任Jaquet Droz和集團中幾個其他品牌的執行官。

然而,要重現老Hayak的成功並不容易;從小Nick在2013年發表對智慧手錶的不屑言論可見一斑:

我個人不認為(智慧手錶)會是下一場革命……要用手腕上的小終端機來取代iPhone非常困難,因為螢幕不可能有多大。

他之所以會這麼不樂觀,或許跟Swatch曾經在2004年前後短暫嘗試使用過微軟的SPOT(Smart Personal Objects Technology,智慧個人物件)平臺有關。這個平臺的壽命並不長,而Swatch的這款手錶當然也就隨風而去了。

而在小Hayek上面這段預測之後,又發生了許多事情:2014年9月9日,Apple發表了它的智慧手錶;這個產品廣泛的新聞能見度、以及許多時尚名人的背書,讓消費者對它有著相當高的期望。在2015年4月好不容易上市之後,雖然Apple Watch已經是同類產品市場中的佼佼者,但銷售數位讓不少人認為它是個失敗之作。

2016年9月,第二代的Apple Watch Series 2問世。除了規格更新、價格降低之外,更重要的是Apple把手錶的產品定位從「時尚配件」轉換為「健康取向」,例如主打的「Apple Watch Nike+」就是代表性的款式。

Apple現在已是全球營收第二大的廠商,僅次於勞力士。

到目前為止,Apple還是沒有公佈手錶產品的銷售數位,但一般估計是去年耶誕節和新年假期賣得不錯。研究機構Canalys的估計數字是(當然,參考就好)當季一共賣了600萬支,營業額為26億美元,大約占整個智慧手錶市場的80%。

而公開發言內容一向可信的Apple執行官Tim Cook則表示,當季的銷售成長數位可以用「破表」兩個字來形容;如果上述的數字正確,Apple現在已經是全世界營業額第二大的表廠,僅次於勞力士(Rolex)。

瑞士表廠業績下滑

同一時間,瑞士表業的營業額仍然在持續下滑。根據來自瑞士表業聯盟(FH)的資料顯示:

所以,小Nick Hayek最近宣佈將與瑞士研究機構CSEM合作,設計自己專屬的智慧手錶作業系統:

CSEM與Swatch將彼此合作,在2018年底之前創立一個物聯網生態系統;除了提供絕對安全的資料防護、以及極低的耗電量之外,這些物件更不需要經常性的更新。

現在,讓我們一同來想像一下Hayek所看到的前景、以及想要達成的目標:關於“極低耗電”的部份,應該跟CSEM最近發表、與Swatch合作的“全球最小藍牙晶片”有關(在5平方公釐的晶片上有500萬個電晶體):

這是一款目前市場上最小的藍牙晶片。電子元件的極小化,讓這個小小的晶片無論在移動電子設備、或是物聯網產品上,都能夠發揮許多功能。

與同類產品相較,它的耗電量在各種用途下非常低,讓使用它的設備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和運用彈性,這一點對於物聯網產品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由於它的高速啟動能力無與倫比,所以在諸如電子感應訊號之類的用途上,更能提升設備的反應速度。

SwatchOS的潛在問題

確實,極低耗電的藍牙連線功能,可以為物聯網產品開啟更多的可能性;但從現實面來看,SwatchOS作業系統還是有一些潛在問題。

首先,如同其他已經被炒作過很多次的「IoT創新」,要建立生態系必須要有數量夠多、能力夠強的參與者加入,一同支持有潛力、而且夠安全的產業標準,然後一同成長。而Swatch有足夠的資源來扮演各方豪傑的領導者嗎?

Swatch集團的2016營業額是75億美金左右,淨利則為營業額的7.9%,還算差強人意;而庫存現金水位則在約11億美元左右(這裡以1瑞士法郎等於1美元的概略匯率計算)。

如果有人號稱他的作業系統“不需要經常更新”,這話聽起來就不太對勁。

其次,(說得誇張一點)這年頭誰都有能力寫一個自己的作業系統,不算太困難;但如果有人號稱他的作業系統“不需要經常更新”,這話聽起來就不太對勁。如果系統需要除蟲、進行安全更新、增加或改善功能的時候要怎麼辦?

第三,協力廠商應用軟體怎麼處理?創造新的作業系統是一回事,但建立一個由協力廠商開發者所組成的生態系,是難度遠遠高於前者的事情。難道Swatch根本不打算開放協力廠商開發者製作app,一切自己來就好?

最後一個問題,則是“2018年底”這個時間點。即使整個計畫都照預定進度實行(通常都是這麼假設的啦),Apple在2018年底也會陸續推出兩款新表、以及無數次的watchOS系統更新;而廠商眾多的Android Wear手錶,軟硬體更新之頻繁更是不在話下。

搭錯車的故事不再重演

老Nick Hayek之所以能擊退日本產品,原因之一是在歐洲的主場優勢;反過來說,Swatch想要在遊戲規則已經被其他廠商寫好的智慧手錶市場求勝,照著別人的規矩來玩是行不通的。這麼說吧,在Swatch的企業文化之中,有哪些面對Google或Apple的龐大工程師團隊,是能保證有競爭優勢的?

在2010年時,Nokia就應該投入Android陣營,利用已有的設計、供應鏈、以及電信產業網路,在智慧手機的市場上先佔有一席之地;而Swatch也一樣,必須回歸基本優勢、運用自己原生文化背景和技術能力之中適用的部份,來創造出更美、也更有趣的智慧手錶,而且只要用Google的系統就好。

當年,Nokia因為企業文化、以及過去的成功變成障礙,以致於錯過了跳上Android列車的機會;希望同樣的故事不要在Swatch的身上再度重演。

(譯/傅瑞德)

作者:Jean-Louis Gassée

法國巴黎人,曾於1980年代擔任Apple歐洲營運負責人、以及Mac電腦開發主管;之後創立Be公司,旗下產品BeOS曾傳出將為Apple所並購,並成為後來的Mac OS X,但後來並未實現。之後亦曾任職於PalmSource,目前為Allegis Capital投資公司合夥人。

關於我們:網站內容更精彩!

物聯之家(www.iothome.com)一個關注物聯網的科技新媒體。我們關注物聯網領域的價值發現和趨勢,關注該領域的大小公司和大小人物,這裡有跟物聯網相關的深度觀點、測評和剖析。物聯網改變世界,我們將參與和忠實的記錄改變的過程,見證物聯網帶給人類的豐碩成果。

因為螢幕不可能有多大。

他之所以會這麼不樂觀,或許跟Swatch曾經在2004年前後短暫嘗試使用過微軟的SPOT(Smart Personal Objects Technology,智慧個人物件)平臺有關。這個平臺的壽命並不長,而Swatch的這款手錶當然也就隨風而去了。

而在小Hayek上面這段預測之後,又發生了許多事情:2014年9月9日,Apple發表了它的智慧手錶;這個產品廣泛的新聞能見度、以及許多時尚名人的背書,讓消費者對它有著相當高的期望。在2015年4月好不容易上市之後,雖然Apple Watch已經是同類產品市場中的佼佼者,但銷售數位讓不少人認為它是個失敗之作。

2016年9月,第二代的Apple Watch Series 2問世。除了規格更新、價格降低之外,更重要的是Apple把手錶的產品定位從「時尚配件」轉換為「健康取向」,例如主打的「Apple Watch Nike+」就是代表性的款式。

Apple現在已是全球營收第二大的廠商,僅次於勞力士。

到目前為止,Apple還是沒有公佈手錶產品的銷售數位,但一般估計是去年耶誕節和新年假期賣得不錯。研究機構Canalys的估計數字是(當然,參考就好)當季一共賣了600萬支,營業額為26億美元,大約占整個智慧手錶市場的80%。

而公開發言內容一向可信的Apple執行官Tim Cook則表示,當季的銷售成長數位可以用「破表」兩個字來形容;如果上述的數字正確,Apple現在已經是全世界營業額第二大的表廠,僅次於勞力士(Rolex)。

瑞士表廠業績下滑

同一時間,瑞士表業的營業額仍然在持續下滑。根據來自瑞士表業聯盟(FH)的資料顯示:

所以,小Nick Hayek最近宣佈將與瑞士研究機構CSEM合作,設計自己專屬的智慧手錶作業系統:

CSEM與Swatch將彼此合作,在2018年底之前創立一個物聯網生態系統;除了提供絕對安全的資料防護、以及極低的耗電量之外,這些物件更不需要經常性的更新。

現在,讓我們一同來想像一下Hayek所看到的前景、以及想要達成的目標:關於“極低耗電”的部份,應該跟CSEM最近發表、與Swatch合作的“全球最小藍牙晶片”有關(在5平方公釐的晶片上有500萬個電晶體):

這是一款目前市場上最小的藍牙晶片。電子元件的極小化,讓這個小小的晶片無論在移動電子設備、或是物聯網產品上,都能夠發揮許多功能。

與同類產品相較,它的耗電量在各種用途下非常低,讓使用它的設備具有更高的自由度和運用彈性,這一點對於物聯網產品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由於它的高速啟動能力無與倫比,所以在諸如電子感應訊號之類的用途上,更能提升設備的反應速度。

SwatchOS的潛在問題

確實,極低耗電的藍牙連線功能,可以為物聯網產品開啟更多的可能性;但從現實面來看,SwatchOS作業系統還是有一些潛在問題。

首先,如同其他已經被炒作過很多次的「IoT創新」,要建立生態系必須要有數量夠多、能力夠強的參與者加入,一同支持有潛力、而且夠安全的產業標準,然後一同成長。而Swatch有足夠的資源來扮演各方豪傑的領導者嗎?

Swatch集團的2016營業額是75億美金左右,淨利則為營業額的7.9%,還算差強人意;而庫存現金水位則在約11億美元左右(這裡以1瑞士法郎等於1美元的概略匯率計算)。

如果有人號稱他的作業系統“不需要經常更新”,這話聽起來就不太對勁。

其次,(說得誇張一點)這年頭誰都有能力寫一個自己的作業系統,不算太困難;但如果有人號稱他的作業系統“不需要經常更新”,這話聽起來就不太對勁。如果系統需要除蟲、進行安全更新、增加或改善功能的時候要怎麼辦?

第三,協力廠商應用軟體怎麼處理?創造新的作業系統是一回事,但建立一個由協力廠商開發者所組成的生態系,是難度遠遠高於前者的事情。難道Swatch根本不打算開放協力廠商開發者製作app,一切自己來就好?

最後一個問題,則是“2018年底”這個時間點。即使整個計畫都照預定進度實行(通常都是這麼假設的啦),Apple在2018年底也會陸續推出兩款新表、以及無數次的watchOS系統更新;而廠商眾多的Android Wear手錶,軟硬體更新之頻繁更是不在話下。

搭錯車的故事不再重演

老Nick Hayek之所以能擊退日本產品,原因之一是在歐洲的主場優勢;反過來說,Swatch想要在遊戲規則已經被其他廠商寫好的智慧手錶市場求勝,照著別人的規矩來玩是行不通的。這麼說吧,在Swatch的企業文化之中,有哪些面對Google或Apple的龐大工程師團隊,是能保證有競爭優勢的?

在2010年時,Nokia就應該投入Android陣營,利用已有的設計、供應鏈、以及電信產業網路,在智慧手機的市場上先佔有一席之地;而Swatch也一樣,必須回歸基本優勢、運用自己原生文化背景和技術能力之中適用的部份,來創造出更美、也更有趣的智慧手錶,而且只要用Google的系統就好。

當年,Nokia因為企業文化、以及過去的成功變成障礙,以致於錯過了跳上Android列車的機會;希望同樣的故事不要在Swatch的身上再度重演。

(譯/傅瑞德)

作者:Jean-Louis Gassée

法國巴黎人,曾於1980年代擔任Apple歐洲營運負責人、以及Mac電腦開發主管;之後創立Be公司,旗下產品BeOS曾傳出將為Apple所並購,並成為後來的Mac OS X,但後來並未實現。之後亦曾任職於PalmSource,目前為Allegis Capital投資公司合夥人。

關於我們:網站內容更精彩!

物聯之家(www.iothome.com)一個關注物聯網的科技新媒體。我們關注物聯網領域的價值發現和趨勢,關注該領域的大小公司和大小人物,這裡有跟物聯網相關的深度觀點、測評和剖析。物聯網改變世界,我們將參與和忠實的記錄改變的過程,見證物聯網帶給人類的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