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廈門今天傍晚將出現返程高峰 請注意錯峰出行

-今天預計將出現祭掃最高峰,傍晚將出現返程高峰,請注意錯峰出行

-文明祭掃成風,菊花供應量充足,價格漲幅不大;廈產白菊銷往韓日等地

-陳慶碰的菊花採收進入尾聲。

-清明節前盛開的白菊花。

-記者昨日攝于薛嶺墓園。

許女士配的春捲餡料。

-紙錢放在鐵絲網罩裡燒,灰不會亂飛。

-“電腦”當祭品。

今天是清明節,連日來,前往各祭掃點的人流絡繹不絕,祭掃點周邊的停車場全都爆滿。據不完全統計,假日前兩天,我市就有55萬人次前往祭掃,預計今天將出現祭掃最高峰,傍晚高速、隧道將出現返程高峰,請注意錯峰出行。

記者在不同祭掃點發現,白菊花成為人們最鍾愛的寄情之物,

而在最近花市中,白菊花的銷量也是一枝獨秀。連日來,本報記者深入花田、花市,帶您瞭解“清明花”的背後故事。

【花田】

種菊花最怕開得不是時候

台海網4月4日訊 據廈門網報導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同安蓮花鎮時,花農陳慶碰正在花田裡采菊花。“這是最後一次採摘本季菊花。今年的天氣很不錯,氣溫適宜,雨量充足,菊花開得正是時候,剛好讓我在清明節前一天將本季菊花採摘完。

”陳慶碰說,今年的菊花不僅花期好,而且品質和產量都不錯。

今年,陳慶碰種了近5畝菊花,主要是白色和黃色兩種色系,這些菊花是去年農曆八月種上的,經過7個月的管理,半個月前開始進入採摘季。

半個月前,便有本地和外地的花卉批發商前來花田採購菊花。“10天前批發商的採購量最大,當時我請了8個工人來採摘和包裝菊花。”陳慶碰說,3月31日前的菊花又大又好看,

4月1日開始進入尾聲,昨天是最後一天採摘菊花。

陳慶碰有二十多年的花卉種植經驗,但十幾年前才開始種菊花。“與玫瑰花等其他花相比,菊花相對比較好種植。”陳慶碰說,早些年,他一年四季都種菊花,發現春節和清明菊花的需求量最大後,他決定調整策略,只種一季菊花,主要就是看好清明節的市場需求。

“種植菊花,最怕的就是菊花開得不是時候,若不能恰好在清明時節開花,那等於白忙了大半年。”陳慶碰說,氣溫太高,菊花開得早,氣溫太低,則開得晚。由於平時買菊花的人不多,若不能恰好在清明節期間收成,就會虧本。

用冰塊保鮮可空運,24小時內到貨

本報訊(文/圖記者陳滿意)近一個月來,廈門豐廈花卉專業合作社的劉彩鳳一直忙碌著,因為北方市場早在3月5日就開始備貨了。在集美後溪鎮前進村,她家有20畝菊花,整個後溪有近百畝菊花。她種植的菊花供應全國各地,之前還曾出口韓國、日本等地。

劉彩鳳說,如今韓國市場對菊花的需求量下降,全國各地的菊花種植戶只好把市場瞄準國內,開始競相壓價。

“每天都會出貨,花的產量也還不錯,一畝地最多能產6萬株,可惜價格非常低,這幾年當中今年的價格最低。以往一株七八角,如今一株只有兩三角。”

劉彩鳳說,她每天和十多名工人一起忙碌,有時候從早上7點開始,一直忙到晚上9點。

她說,這段時間氣溫高,為了讓菊花保鮮,她只好在箱子裡裝入冰塊。“我們每年買幾千個礦泉水瓶,裝入水然後冰凍,最後裝入箱子裡,與菊花一起發貨。”劉彩鳳說,“清明節期間,白菊花需求量大,為了滿足客戶需求,有的發空運,不到24小時,客戶就能收到貨。”

【花市】

單店日銷2000支

主題花籃受歡迎

本報訊(記者顏梅麗)昨日,記者走訪了同安區的多家花店,花店老闆均表示,這段時間菊花的銷售迎來高☆禁☆潮,昨天一天,花店老闆陳先生的菊花銷量就將近2000枝。

“買組合花籃和花束的顧客比較多,單買菊花的相對少點。”陳先生說,很多顧客都覺得只有菊花一個品種的花籃和花束相對單調,所以這幾天他的花店銷量最大的,是以菊花為主題,搭配一些百合、玫瑰的花籃和花束,而最受歡迎的是價位在10元至30元之間的花籃和花束。

陳先生說,清明節前後一周都有顧客來買菊花祭掃,4月2日至4日三天銷量最大。“清明這三天店裡菊花的銷量應該可以達到6000枝左右。”陳先生說,今年菊花的銷量與往年相比有所上升,這可能與鮮花祭越來越受歡迎有關。最近這幾日,單枝菊花的價格比平時貴5角至1元,波動並不大。

又到白菊越洋時

銷量同比降兩成

本報訊(記者翁華鴻通訊員王立生)近日,福建白菊迎來出口的小高峰。據廈門檢驗檢疫局統計,3月份廈門口岸53批、1100萬枝、貨值148.3萬美元的鮮切菊花,已漂洋過海銷往韓國、日本。

鮮切菊花皓白如雪、純潔雅致,既適觀賞,又宜祭祀,且價廉物美,綻放時間可達半個月以上,不但逐漸被中國百姓用於喪事、祭奠,更深得韓國、日本等地民眾的歡迎。

“福建多地有種植菊花,除了廈門,還有三明、漳州等地。總的來說,廈門口岸出口的菊花大約一半左右是在廈門種植的。”廈門海滄檢驗檢疫局相關負責人說,也有部分廈門的出口企業會在外地種植菊花,然後選擇在廈門進行加工。

該負責人說,今年菊花的出口比去年下降20%左右,最主要原因是國內市場價格更高。“出口韓國的價格比較低,一枝只有人民幣0.8元或0.9元。而今年國內市場一枝大約能賣到一元多,很多出口企業就把重心轉向國內市場。”

【現場】

昨日超25萬人次祭掃,較第一天略有回落

本報訊(文/圖記者江雨豐謝雨真)昨天是清明小長假第二天,全市祭掃人數略有回落。根據市殯葬管理處提供的資料,薛嶺、中華、安樂、文圃、龍壽五個陵墓園和四個區的殯儀服務站總計祭掃人數約251831人次(不含村居骨灰室),這個數字相比前天下降約5萬人次。

昨天雖然全市總體祭掃人數下降,但分攤到每個祭掃點直觀感受並不明顯。薛嶺山陵園工作人員介紹,昨天早上6點45分,停車場已經爆滿。直到上午10點半,前來祭掃的市民依然絡繹不絕。

通往薛嶺山陵園的禾山二路兩側,都是販賣祭掃用品的攤販,過往的人流如織,攤販的生意很好。記者瞭解到,這裡單支菊花價格為3元。雖然在薛嶺山陵園內有免費贈花的便民服務。一名攤販介紹,這幾天菊花價格一直很堅挺,買的人多。

薛嶺山陵園門口的通道處擠滿了人,有些剛結束祭掃的市民坐在通道的座椅和石凳上休息。記者看到,在骨灰祭拜台,逝者家屬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祭品,放在骨灰盒前開始祭拜。祭拜台圍得水泄不通,通道上有許多市民在旁邊耐心等待。

【故事】

時隔多年找到親兄弟,遺憾生父已過世

王先生是上個世紀60年代初生人,昨天他和弟弟如往年一樣來為父親掃墓,他們的父親于2012年以90歲高齡過世。今年清明,前來祭掃的不只兄弟二人,還多了弟弟阿清(化名)。阿清前不久剛找到自己的親生父親,他剛出生的那年,就被送去別家人養,後來又幾經轉手在惠安一戶餘姓人家長大。

阿清說,他小時候不知道自己是抱養的,養母去世之後他處理遺物時,發現一張母親珍藏多年的紅紙。紅紙上寫著他的一些基本資訊和出生時間,他這才知道自己是抱養的,原本姓“王”。之後,他一直托人四處打聽、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但始終沒有找到。

去年10月份,阿清從姐夫那裡打聽到生身父母的資訊,後來他去派出所查,最終,他找到了王先生一家,並和他們相認。遺憾的是,生父已經去世了,兩人沒有見上一面。

這次,阿清和兩個哥哥一同來到父親的墓前,他捧著父親的骨灰盒說:“阿爸,我回來了。”

(記者江雨豐謝雨真)

母親不能再做春捲了,女兒接手繼續做

5天前,市民許女士開始忙碌起來,她開始為清明節的春捲做準備。許女士是老廈門人,她說,閩南人在清明期間都有做春捲的習俗,春捲餡中很多食材如海蠣、冬筍等,過了清明就過了最佳食用時間,因此,這也算是一年中製作春捲的最後一次機會。“同樣,這也是思念親人的一種形式。”

包菜、荷蘭豆、蒜、冬筍、豆干、大頭菜、胡蘿蔔、三層肉、蝦、干貝,一盆春捲餡中足足有10種食材。先將部分食材單獨翻炒一遍,再合起來一起炒。許女士做了大半個下午,才將20斤的食材做好,除了家人以外,她還分送給親友們分享。許女士說,她烹製的春捲餡是有“秘方”的,每種食材的比例是有講究的,比如用蝦和干貝來提鮮,保證原汁原味。

許女士說,她做春捲的手藝是跟母親學的。每年清明節,她母親就會做一大鍋春捲,跟家人和朋友一起分享。她從小就看母親如何做春捲,長大後就幫母親打下手。今年年初,母親去世了,她決定要和母親一樣每年做春捲,“家人和朋友說,從我做的春捲中吃出了我母親手藝的味道,這讓我感到很欣慰。” (記者匡惟楊莉莉)

【小知識】

廈門清明有哪些習俗?

廈門清明有哪些習俗?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彭一萬介紹,清明節在廈門還有一種說法是“三日節”。相傳鄭成功據守廈門、金門根據地抗清,因“清明節”中“清”字在“明”字之前,故將祭祖掃墓的日子改為農曆三月初三。掃墓是種家族活動,一家老小往往會帶上雞蛋、鴨蛋和薄餅祭祀先祖,並供奉水果、糕點、龜粿、蒜蓉枝、清明粿、麻酪、薄餅等清明祭品。“舊時,墳墓大多在郊外,因此當家族去掃墓時,往往會捎上鋤頭,鋤淨墳地周圍雜草,然後將墓紙壓入墳土中,用紅漆為墓碑‘描紅字’。同時也會祭拜後土,為土地公和先祖燒金紙。”彭一萬說,除了掃墓,踏青活動也必不可少。有人會在海邊放風箏、或是去戶外活動,漳州地區還會在清明節抬城隍爺出巡。

廈門市民俗學會副會長郭坤聰介紹,在廈門,清明節除了掃墓祭祖敬灶頭、敬門神、踏青賞菊、喝雄黃酒等傳統習俗外,還會提前在門口插艾草來驅除蚊蠅、驅毒除瘟,並開始為端午節賽龍舟、包粽子等活動做準備。此外,廈門人還保留了在清明節掃墓後,吃薄餅的風俗習慣。薄餅是閩南地區不經油炸的傳統春捲,廈門人吃薄餅,乃是對清明吃“寒食”的沿襲。

台海網4月4日訊 據廈門網報導

【見聞】

擔心紙錢成灰亂飛

鐵絲網罩當“金爐”

近幾年,民政部門大力提倡環保祭掃,燒紙錢容易產生飛灰,尤其在山上祭掃存在安全隱患。昨天早上,家住同安區祥平街道的李先生和家人一同上山掃墓,在燒紙錢的時候,他想了一招:用鐵絲網罩裹著紙錢燒,避免飛灰亂跑。

李先生說,他是在附近的小超市買的鐵絲網罩,在燒香之後把紙錢放在網罩裡燃燒,寄託對親人的思念,“因為山上有風,以前直接放在地上燒,容易被風吹走。”李先生說,這個方法經濟又實用,燒紙錢時降低火患風險。 (記者王東城)

父親生前愛電子產品

從香港帶回紙“電腦”

昨天,在同安梅山上的一座墓碑前,除了傳統的祭掃物品,有些子孫還為故去的長輩送去了“電腦”“帶司機的跑車”“豪宅”和“皮包”等。

墓碑前的小山坡上,有人正在擺放著用硬紙板製成的立體電腦、汽車等,他們一邊做著事,一邊呢喃著。送上這些祭品的是陳女士,三天前,她從香港回到廈門掃墓,而這些祭品就是從香港帶回來的。“我就是想把這些好東西和老人家們分享。”陳女士說,她父親生前喜歡擺弄電子產品,今年就給父親帶了台“電腦”。從香港回來的這一路,怕這些立體的紙製品擠壓變形,一家三口人都將祭品提在手上,“雖然是些小東西,但這是一份心意,一種美好的期許。”陳女士說,其實帶什麼祭品都是後話,最重要的是在長輩們還健在時及時行孝,讓他們能真真切切地享受到幸福快樂的生活。 (文/圖記者葉芷蔚)

上山掃墓不燒紙

文明祭掃漸成風

清明期間,到同安什班山掃墓的市民不少,燒紙的卻很少。昨天下午,市民王先生與親戚一起上什班山掃墓,和往年一樣,他們帶了很多紙錢,不過與往年不同的是,他們只是將紙錢規整地置於墳前,並沒有在山上燒紙錢。

“即使有些墳前的土壤比較濕潤,我們也不冒險在山上燒紙錢。”王先生說,清明假期這幾天,天氣晴好,氣候乾燥,火險等級比較高。他們在離開墳前,也要將點著的香一一熄滅,再用水將香頭澆過一遍之後才能放心離開。

那等於白忙了大半年。”陳慶碰說,氣溫太高,菊花開得早,氣溫太低,則開得晚。由於平時買菊花的人不多,若不能恰好在清明節期間收成,就會虧本。

用冰塊保鮮可空運,24小時內到貨

本報訊(文/圖記者陳滿意)近一個月來,廈門豐廈花卉專業合作社的劉彩鳳一直忙碌著,因為北方市場早在3月5日就開始備貨了。在集美後溪鎮前進村,她家有20畝菊花,整個後溪有近百畝菊花。她種植的菊花供應全國各地,之前還曾出口韓國、日本等地。

劉彩鳳說,如今韓國市場對菊花的需求量下降,全國各地的菊花種植戶只好把市場瞄準國內,開始競相壓價。

“每天都會出貨,花的產量也還不錯,一畝地最多能產6萬株,可惜價格非常低,這幾年當中今年的價格最低。以往一株七八角,如今一株只有兩三角。”

劉彩鳳說,她每天和十多名工人一起忙碌,有時候從早上7點開始,一直忙到晚上9點。

她說,這段時間氣溫高,為了讓菊花保鮮,她只好在箱子裡裝入冰塊。“我們每年買幾千個礦泉水瓶,裝入水然後冰凍,最後裝入箱子裡,與菊花一起發貨。”劉彩鳳說,“清明節期間,白菊花需求量大,為了滿足客戶需求,有的發空運,不到24小時,客戶就能收到貨。”

【花市】

單店日銷2000支

主題花籃受歡迎

本報訊(記者顏梅麗)昨日,記者走訪了同安區的多家花店,花店老闆均表示,這段時間菊花的銷售迎來高☆禁☆潮,昨天一天,花店老闆陳先生的菊花銷量就將近2000枝。

“買組合花籃和花束的顧客比較多,單買菊花的相對少點。”陳先生說,很多顧客都覺得只有菊花一個品種的花籃和花束相對單調,所以這幾天他的花店銷量最大的,是以菊花為主題,搭配一些百合、玫瑰的花籃和花束,而最受歡迎的是價位在10元至30元之間的花籃和花束。

陳先生說,清明節前後一周都有顧客來買菊花祭掃,4月2日至4日三天銷量最大。“清明這三天店裡菊花的銷量應該可以達到6000枝左右。”陳先生說,今年菊花的銷量與往年相比有所上升,這可能與鮮花祭越來越受歡迎有關。最近這幾日,單枝菊花的價格比平時貴5角至1元,波動並不大。

又到白菊越洋時

銷量同比降兩成

本報訊(記者翁華鴻通訊員王立生)近日,福建白菊迎來出口的小高峰。據廈門檢驗檢疫局統計,3月份廈門口岸53批、1100萬枝、貨值148.3萬美元的鮮切菊花,已漂洋過海銷往韓國、日本。

鮮切菊花皓白如雪、純潔雅致,既適觀賞,又宜祭祀,且價廉物美,綻放時間可達半個月以上,不但逐漸被中國百姓用於喪事、祭奠,更深得韓國、日本等地民眾的歡迎。

“福建多地有種植菊花,除了廈門,還有三明、漳州等地。總的來說,廈門口岸出口的菊花大約一半左右是在廈門種植的。”廈門海滄檢驗檢疫局相關負責人說,也有部分廈門的出口企業會在外地種植菊花,然後選擇在廈門進行加工。

該負責人說,今年菊花的出口比去年下降20%左右,最主要原因是國內市場價格更高。“出口韓國的價格比較低,一枝只有人民幣0.8元或0.9元。而今年國內市場一枝大約能賣到一元多,很多出口企業就把重心轉向國內市場。”

【現場】

昨日超25萬人次祭掃,較第一天略有回落

本報訊(文/圖記者江雨豐謝雨真)昨天是清明小長假第二天,全市祭掃人數略有回落。根據市殯葬管理處提供的資料,薛嶺、中華、安樂、文圃、龍壽五個陵墓園和四個區的殯儀服務站總計祭掃人數約251831人次(不含村居骨灰室),這個數字相比前天下降約5萬人次。

昨天雖然全市總體祭掃人數下降,但分攤到每個祭掃點直觀感受並不明顯。薛嶺山陵園工作人員介紹,昨天早上6點45分,停車場已經爆滿。直到上午10點半,前來祭掃的市民依然絡繹不絕。

通往薛嶺山陵園的禾山二路兩側,都是販賣祭掃用品的攤販,過往的人流如織,攤販的生意很好。記者瞭解到,這裡單支菊花價格為3元。雖然在薛嶺山陵園內有免費贈花的便民服務。一名攤販介紹,這幾天菊花價格一直很堅挺,買的人多。

薛嶺山陵園門口的通道處擠滿了人,有些剛結束祭掃的市民坐在通道的座椅和石凳上休息。記者看到,在骨灰祭拜台,逝者家屬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祭品,放在骨灰盒前開始祭拜。祭拜台圍得水泄不通,通道上有許多市民在旁邊耐心等待。

【故事】

時隔多年找到親兄弟,遺憾生父已過世

王先生是上個世紀60年代初生人,昨天他和弟弟如往年一樣來為父親掃墓,他們的父親于2012年以90歲高齡過世。今年清明,前來祭掃的不只兄弟二人,還多了弟弟阿清(化名)。阿清前不久剛找到自己的親生父親,他剛出生的那年,就被送去別家人養,後來又幾經轉手在惠安一戶餘姓人家長大。

阿清說,他小時候不知道自己是抱養的,養母去世之後他處理遺物時,發現一張母親珍藏多年的紅紙。紅紙上寫著他的一些基本資訊和出生時間,他這才知道自己是抱養的,原本姓“王”。之後,他一直托人四處打聽、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但始終沒有找到。

去年10月份,阿清從姐夫那裡打聽到生身父母的資訊,後來他去派出所查,最終,他找到了王先生一家,並和他們相認。遺憾的是,生父已經去世了,兩人沒有見上一面。

這次,阿清和兩個哥哥一同來到父親的墓前,他捧著父親的骨灰盒說:“阿爸,我回來了。”

(記者江雨豐謝雨真)

母親不能再做春捲了,女兒接手繼續做

5天前,市民許女士開始忙碌起來,她開始為清明節的春捲做準備。許女士是老廈門人,她說,閩南人在清明期間都有做春捲的習俗,春捲餡中很多食材如海蠣、冬筍等,過了清明就過了最佳食用時間,因此,這也算是一年中製作春捲的最後一次機會。“同樣,這也是思念親人的一種形式。”

包菜、荷蘭豆、蒜、冬筍、豆干、大頭菜、胡蘿蔔、三層肉、蝦、干貝,一盆春捲餡中足足有10種食材。先將部分食材單獨翻炒一遍,再合起來一起炒。許女士做了大半個下午,才將20斤的食材做好,除了家人以外,她還分送給親友們分享。許女士說,她烹製的春捲餡是有“秘方”的,每種食材的比例是有講究的,比如用蝦和干貝來提鮮,保證原汁原味。

許女士說,她做春捲的手藝是跟母親學的。每年清明節,她母親就會做一大鍋春捲,跟家人和朋友一起分享。她從小就看母親如何做春捲,長大後就幫母親打下手。今年年初,母親去世了,她決定要和母親一樣每年做春捲,“家人和朋友說,從我做的春捲中吃出了我母親手藝的味道,這讓我感到很欣慰。” (記者匡惟楊莉莉)

【小知識】

廈門清明有哪些習俗?

廈門清明有哪些習俗?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彭一萬介紹,清明節在廈門還有一種說法是“三日節”。相傳鄭成功據守廈門、金門根據地抗清,因“清明節”中“清”字在“明”字之前,故將祭祖掃墓的日子改為農曆三月初三。掃墓是種家族活動,一家老小往往會帶上雞蛋、鴨蛋和薄餅祭祀先祖,並供奉水果、糕點、龜粿、蒜蓉枝、清明粿、麻酪、薄餅等清明祭品。“舊時,墳墓大多在郊外,因此當家族去掃墓時,往往會捎上鋤頭,鋤淨墳地周圍雜草,然後將墓紙壓入墳土中,用紅漆為墓碑‘描紅字’。同時也會祭拜後土,為土地公和先祖燒金紙。”彭一萬說,除了掃墓,踏青活動也必不可少。有人會在海邊放風箏、或是去戶外活動,漳州地區還會在清明節抬城隍爺出巡。

廈門市民俗學會副會長郭坤聰介紹,在廈門,清明節除了掃墓祭祖敬灶頭、敬門神、踏青賞菊、喝雄黃酒等傳統習俗外,還會提前在門口插艾草來驅除蚊蠅、驅毒除瘟,並開始為端午節賽龍舟、包粽子等活動做準備。此外,廈門人還保留了在清明節掃墓後,吃薄餅的風俗習慣。薄餅是閩南地區不經油炸的傳統春捲,廈門人吃薄餅,乃是對清明吃“寒食”的沿襲。

台海網4月4日訊 據廈門網報導

【見聞】

擔心紙錢成灰亂飛

鐵絲網罩當“金爐”

近幾年,民政部門大力提倡環保祭掃,燒紙錢容易產生飛灰,尤其在山上祭掃存在安全隱患。昨天早上,家住同安區祥平街道的李先生和家人一同上山掃墓,在燒紙錢的時候,他想了一招:用鐵絲網罩裹著紙錢燒,避免飛灰亂跑。

李先生說,他是在附近的小超市買的鐵絲網罩,在燒香之後把紙錢放在網罩裡燃燒,寄託對親人的思念,“因為山上有風,以前直接放在地上燒,容易被風吹走。”李先生說,這個方法經濟又實用,燒紙錢時降低火患風險。 (記者王東城)

父親生前愛電子產品

從香港帶回紙“電腦”

昨天,在同安梅山上的一座墓碑前,除了傳統的祭掃物品,有些子孫還為故去的長輩送去了“電腦”“帶司機的跑車”“豪宅”和“皮包”等。

墓碑前的小山坡上,有人正在擺放著用硬紙板製成的立體電腦、汽車等,他們一邊做著事,一邊呢喃著。送上這些祭品的是陳女士,三天前,她從香港回到廈門掃墓,而這些祭品就是從香港帶回來的。“我就是想把這些好東西和老人家們分享。”陳女士說,她父親生前喜歡擺弄電子產品,今年就給父親帶了台“電腦”。從香港回來的這一路,怕這些立體的紙製品擠壓變形,一家三口人都將祭品提在手上,“雖然是些小東西,但這是一份心意,一種美好的期許。”陳女士說,其實帶什麼祭品都是後話,最重要的是在長輩們還健在時及時行孝,讓他們能真真切切地享受到幸福快樂的生活。 (文/圖記者葉芷蔚)

上山掃墓不燒紙

文明祭掃漸成風

清明期間,到同安什班山掃墓的市民不少,燒紙的卻很少。昨天下午,市民王先生與親戚一起上什班山掃墓,和往年一樣,他們帶了很多紙錢,不過與往年不同的是,他們只是將紙錢規整地置於墳前,並沒有在山上燒紙錢。

“即使有些墳前的土壤比較濕潤,我們也不冒險在山上燒紙錢。”王先生說,清明假期這幾天,天氣晴好,氣候乾燥,火險等級比較高。他們在離開墳前,也要將點著的香一一熄滅,再用水將香頭澆過一遍之後才能放心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