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朝皇宮有一習俗,皇后寢宮每天要殺4頭豬,不是給人吃但要做熟

坤甯宮在清朝是皇后的住所,因為在黃城內的中軸線上,所以也叫做中宮。後世的皇帝直到雍正,才將這個規矩改了。坤甯宮自清朝初期,就有人在宮殿裡殺豬。很多人會好奇,

好好的皇宮殺豬為什麼不在廚房,而在皇帝皇后的寢宮。

其實殺豬皇帝也不願意,但是為了祭祀神明,只好如此。那時候的皇帝一直宣揚的口號是“滿漢一家”。既然這樣宣揚,那就只能照著中原的禮儀做,皇宮內祭祀的神不是別的就是“薩滿”。

傳說中主管天地萬物的神,

祭祀的時候會在早晚各殺兩頭豬,而且還要在坤寧內殺。煮肉會用三口鍋,除了兩口煮肉的,還有一口用來蒸切糕。一般婢女們會先豬用熱酒灌進去,讓豬燙的大叫起來,這樣就說明神靈接受了祭品。

與此同時,女性會在旁邊唱起祭詞,

彈奏琵琶。豬熟之後,會將肉切成方塊形狀,擺在桌子上,供神仙享用。在祭祀完之後,一般剩下來的肉會讓大臣和侍衛分掉。每到五更天的時候,會有宮裡的人進行呼喊,然後就會有人到坤甯宮領自己的肉。

進門後的人會在地上拿著一個毯子坐下來,拿出肉用手撕開吃,吃完之後將盤子送還給太監。當然這種祭祀也不是人人都能參加的,很多的時候都只有王工貴族才可以參加,

侍衛一般是在小型的祭詞,才可以分到肉。

到了清末,一些太監還用這肉,做起了生意,將宮中的肉偷偷運出來,賣給外面的飯館賺錢,傳統的砂鍋白肉,就有人傳言一開始用的是宮裡的豬肉。

“薩滿”其實並不是現代我們所想的宗教,而是一種類似巫術族群,

他的傳播是中國特有的巫文化。清朝宮廷祭祀屬於一種民俗宗教,他是發源于我國的東北地區,流傳十分廣闊。清代沒有把這個文化拋棄的原因多種多樣,有學者認為他不拋棄的原因是凝聚民族的一種手段。

後來佛教道教開始盛行,

慢慢的薩滿開始消失,王室的大臣們害怕這會對滿族文化進行衝擊,就將這個信仰進行了系統化,典禮化,讓這個文化保存到禮儀之中,永久流傳下來。還編著了一本書,呈給了當時的皇帝,這種方法很好的將這個文化保留了下來,以至於至今還可以看到關於這方面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