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海南長臂猿:雨林深處的精靈

海南長臂猿:

雨林深處的精靈

海南長臂猿一家三口。

(攝於2009年2月18日)

長臂猿護著嬰猿在警惕地觀察周圍動靜。(攝於2009年2月18日)

文海南日報記者單憬崗圖海南日報記者蘇曉傑

守護霸王嶺、守護長臂猿,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選擇。無論是護林隊員、專家學者還是管理者,守護與研究的生涯都使得工作更多姿多彩,

使得長臂猿的保護越來越好。

1980年至今,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先後與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華東師大、東北師大、華南農大、海南師大、貴州師大、香港嘉道理等科研單位和國際組織合作,開展了海南長臂猿的種群生態、棲息地結構、生態學及行為特徵、採食植物等11個海南長臂猿科研專案,基本弄清楚了海南長臂猿的生活棲息規律。

以家庭為單位的群居動物

生兒育女是物種延續極為重要的一環,

因此海南長臂猿的生育問題也是大家最關心的。據貴州師大教授周江介紹,海南長臂猿這個物種本身的生存和繁育沒什麼大問題,壽命可以到40歲,生育能力能保持到20歲左右。每一個猿群能生五六個後代,每兩年會有一次幼仔出生,性別比率正常。

“海南長臂猿也像人一樣,具有社會性,它們是群居動物,以牢固的家庭為單位進行活動。”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吳巍介紹說,

海南長臂猿屬靈長目長臂猿科黑冠長臂猿屬,為中型猿類,體重7至10公斤,體長40至50釐米,前肢明顯長於後肢,無尾。

2002年9月中旬,貴州師大教授周江帶上攝像機、相機、望遠鏡,來到霸王嶺雨林中。在這裡,他主要觀測B群,這個長臂猿家庭群當時只有4只長臂猿。經過一段時間觀測,他發現其中1只青年雌猿的腹部多了1只黑色的小猿。只見這只黑色的小猿用四肢緊抱著母親的腰身,

藏在母親的腹下。周江說:“當時這只小猿應該是1個月前剛出生,挺可愛的。”

吳巍說,剛出生的小猿是金黃色的;半年後,逐漸換成黑色的毛髮;到六七歲性成熟,毛色才逐漸分雌雄,雌猿換成金黃色的毛髮,而雄猿還是一身黑色毛髮。雌猿由黑色換成黃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1年多的時間方可完成。因此,一般區分海南黑冠長臂猿的雌雄性別多是在其成年時期。

周江認為,海南長臂猿的家庭意識很強,在一個成熟的海南長臂猿家庭中,往往有一個成年的雄性個體,是家庭的首領和保護者;2至3個成年母猿,負責養育後代;另外還有數量不等的幼猿。嬰猿出生後,由母親撫養,雄性幼猿在它們未成年之前都與整個大家庭和睦地生活在一起,直到性成熟,需要配偶獲得交☆禁☆配權時,才會離開家庭。小猿仔出生後,母猿即摟著幼仔四處活動,長至3至4公斤後才逐步離開母親,獨自活動。

時而挑食時而雜食

周江在霸王嶺觀測B群長臂猿時,曾觀測到一幕有趣的鏡頭。

雄猿為了取悅雌猿,摘了好幾顆上好的野果送給雌猿,沒想到雌猿不感興趣。雄猿四周看看,發現了正在空中飛動的白蟻。這是長臂猿最愛的美食之一,於是雄猿跳到枝頭,用一隻臂抓牢樹枝,讓身子飛撲出去,伸出另一隻手臂去抓,很快就抓到了不少白蟻。雄猿興沖沖地把白蟻獻給雌猿,後者十分開心。

白蟻是海南長臂猿比較廣泛的食譜一部分。研究人員曾經以為它們是素食主義者,但隨著觀察的深入,很多人記錄到長臂猿的食譜很廣。2013年,記者曾隨海南長臂猿第二次野外大調查的隊員們進山,長臂猿在山坡上的參天大樹上覓食,用靈活的手掌採摘野果,若食物位置稍遠,它們就會用腳拽住樹枝,再用手摘果實。據同行的監測隊員介紹,長臂猿挑選的都是最香甜可口的果實或嫩樹葉,包括橙、梅等森林中的野果。

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振河多年觀察,共記錄到海南長臂猿食物49種。而據霸王嶺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洪小江介紹,到2013年,保護區已記錄到約130種植物被列入長臂猿食譜。海南長臂猿一年四季中,在春季採食植物種類最少,冬季最多。這是因為,在冬季食物資源相對缺乏的時候,海南長臂猿可以通過擴大其食譜來保證其必需的食物量。

“雨季果實豐富,他們就一般只挑果實來吃。”霸王嶺保護區監測員陳慶說,此時它們的主要食物是野荔枝、假酸棗、獼猴桃等果實。“旱季果實少,它們就變成了‘雜食動物’,既吃果實又吃樹葉。”陳慶說,此時它們的主要食物則是白彥、海南桃欖、竹葉松等的果實和嫩葉。

一生都只在樹上活動

等待長臂猿早晨第一聲鳴叫,是每次長臂猿調查的必須工作。陳慶說,長臂猿一般在早晨6時10分左右發出第一次鳴叫,這時就可以確定長臂猿大概的位置,然後迅速跑到長臂猿活動的地方;如果在發出第二次叫聲時能夠趕到,循著叫聲一般都就能看到長臂猿。

2013年10月的一個早晨,記者淩晨4時15分起床,1個多小時後爬到山頂。漫長的等候後,6時13分南坡傳來了清晰嘹亮的長臂猿的歌唱,一陣陣悠長的聲音,迴響在保護區的雨林中。大家迅速向聲音傳來的地方沖去,在長時間的陡坡衝刺後,終於在最後時刻看到了長臂猿。而下一刻,它們已經以極快的速度,從樹梢跳躍到了另一座山峰。

無論是睡覺、玩耍,還是覓食、行走以及談“戀愛”、生子,海南長臂猿所有的生命過程都是在樹上完成的,它一生之中從不在地上活動。周江長達兩年的跟蹤監測發現,這些雨林的精靈都習慣在高15米以上、胸徑20釐米以上的大樹上活動。

吳巍說,海南長臂猿特殊的四肢結構,保證它絕不會掉下樹來。長臂猿的兩臂伸開約有1.7米長,上肢比下肢長得多,因此在樹上活動靈活自如。它們的手掌比腳掌還長,拇指可與其他四指對握,形成杯狀。所以,海南長臂猿的手臂不但是採摘果實、採食昆蟲的主要工具,還有行走功能。

“它的長手掌是適應樹棲生活的結果。”陳慶說,海南長臂猿行走方式既特別又優美,可以借助長長的手臂和臂力,從一棵樹上躍起,用蕩秋千方式把自己蕩飛出去,沖到9至10米遠的另一棵大樹上。

2013年的調查中,記者爬上千米高山、一路追尋萬米才聽到了海南長臂猿的鳴唱,親眼看到了這種雨林精靈。而這種大面積追蹤是監測隊員日常活動,也從側面反映了海南長臂猿活動範圍的廣泛。

長至3至4公斤後才逐步離開母親,獨自活動。

時而挑食時而雜食

周江在霸王嶺觀測B群長臂猿時,曾觀測到一幕有趣的鏡頭。

雄猿為了取悅雌猿,摘了好幾顆上好的野果送給雌猿,沒想到雌猿不感興趣。雄猿四周看看,發現了正在空中飛動的白蟻。這是長臂猿最愛的美食之一,於是雄猿跳到枝頭,用一隻臂抓牢樹枝,讓身子飛撲出去,伸出另一隻手臂去抓,很快就抓到了不少白蟻。雄猿興沖沖地把白蟻獻給雌猿,後者十分開心。

白蟻是海南長臂猿比較廣泛的食譜一部分。研究人員曾經以為它們是素食主義者,但隨著觀察的深入,很多人記錄到長臂猿的食譜很廣。2013年,記者曾隨海南長臂猿第二次野外大調查的隊員們進山,長臂猿在山坡上的參天大樹上覓食,用靈活的手掌採摘野果,若食物位置稍遠,它們就會用腳拽住樹枝,再用手摘果實。據同行的監測隊員介紹,長臂猿挑選的都是最香甜可口的果實或嫩樹葉,包括橙、梅等森林中的野果。

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振河多年觀察,共記錄到海南長臂猿食物49種。而據霸王嶺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洪小江介紹,到2013年,保護區已記錄到約130種植物被列入長臂猿食譜。海南長臂猿一年四季中,在春季採食植物種類最少,冬季最多。這是因為,在冬季食物資源相對缺乏的時候,海南長臂猿可以通過擴大其食譜來保證其必需的食物量。

“雨季果實豐富,他們就一般只挑果實來吃。”霸王嶺保護區監測員陳慶說,此時它們的主要食物是野荔枝、假酸棗、獼猴桃等果實。“旱季果實少,它們就變成了‘雜食動物’,既吃果實又吃樹葉。”陳慶說,此時它們的主要食物則是白彥、海南桃欖、竹葉松等的果實和嫩葉。

一生都只在樹上活動

等待長臂猿早晨第一聲鳴叫,是每次長臂猿調查的必須工作。陳慶說,長臂猿一般在早晨6時10分左右發出第一次鳴叫,這時就可以確定長臂猿大概的位置,然後迅速跑到長臂猿活動的地方;如果在發出第二次叫聲時能夠趕到,循著叫聲一般都就能看到長臂猿。

2013年10月的一個早晨,記者淩晨4時15分起床,1個多小時後爬到山頂。漫長的等候後,6時13分南坡傳來了清晰嘹亮的長臂猿的歌唱,一陣陣悠長的聲音,迴響在保護區的雨林中。大家迅速向聲音傳來的地方沖去,在長時間的陡坡衝刺後,終於在最後時刻看到了長臂猿。而下一刻,它們已經以極快的速度,從樹梢跳躍到了另一座山峰。

無論是睡覺、玩耍,還是覓食、行走以及談“戀愛”、生子,海南長臂猿所有的生命過程都是在樹上完成的,它一生之中從不在地上活動。周江長達兩年的跟蹤監測發現,這些雨林的精靈都習慣在高15米以上、胸徑20釐米以上的大樹上活動。

吳巍說,海南長臂猿特殊的四肢結構,保證它絕不會掉下樹來。長臂猿的兩臂伸開約有1.7米長,上肢比下肢長得多,因此在樹上活動靈活自如。它們的手掌比腳掌還長,拇指可與其他四指對握,形成杯狀。所以,海南長臂猿的手臂不但是採摘果實、採食昆蟲的主要工具,還有行走功能。

“它的長手掌是適應樹棲生活的結果。”陳慶說,海南長臂猿行走方式既特別又優美,可以借助長長的手臂和臂力,從一棵樹上躍起,用蕩秋千方式把自己蕩飛出去,沖到9至10米遠的另一棵大樹上。

2013年的調查中,記者爬上千米高山、一路追尋萬米才聽到了海南長臂猿的鳴唱,親眼看到了這種雨林精靈。而這種大面積追蹤是監測隊員日常活動,也從側面反映了海南長臂猿活動範圍的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