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部中韓合拍的“抗日神劇“,為何讓中日韓三國都如此糾結?

一部好看的紀錄片,為何讓中日韓三國都如此糾結?

說起韓國的戰爭片,軍武菌一向是客觀看待的:雖然爛片不少,但是也不乏有出彩的作品。

▲諸如軍武菌以前推薦的《共同警備區》

▲還有《高地戰》都是可圈可點的佳片

(點擊圖片查看)

雖然這些電影依然在歷史還原上有所爭議,但是要是說起爭議點最多的韓國戰爭片那就必然是2016年拍攝的《壬辰倭亂 1592》!

▲標題上的CCTV著實抓人眼球啊

▲是的,這是一部“抗日劇”

壬辰倭亂,中國稱之為萬曆朝鮮之役,日本稱文祿之役。是1592年至1598年間,日本豐臣政權與大明王朝、朝鮮國之間爆發的戰爭,也是明朝萬曆三大征之一。簡單的來說,這場戰爭講的是日本侵略朝鮮,隨後大明出兵保衛屬國朝鮮的事情。聽起來好像很簡單,那麼爭議在哪呢?

其一,關於該片的性質就存在巨大的爭議:出品方將其定義為紀錄片。

但是總共五集共計250分鐘的片子幾乎全程都是通過演員表演和人物對白來“還原歷史”。而且劇情相對連貫,人物相對固定。乍看上去,和普通的劇情片、迷你劇沒有什麼區別。

▲就沒見過這樣的紀錄片

大家完全可以當成電影來看

其二,影片的篇頭一個惹眼的CCTV著實讓人一驚。是的,這部電影的主要拍攝方是韓國KBS電視臺和中國的CCTV!同時,因為電影中存在許多的日本方面的內容,加上電影一樣的表現形式,所以影片中日本方面的歷史考證是全權交給日方的。但是讓人不解的是:CCTV協助拍攝,但是該片卻並沒有在中國的電視臺上播放。不要說紀錄頻道,連電視劇頻道都未曾播出,

這是為什麼呢?

▲影片中許多的日本角色

竟然是韓國人出演的

他們竟然能說一口流利的日語

真的達到了“以假亂真”的效果

其三:這部集三國之力打造的歷史紀錄片究竟如何呢?網友們對此說法不一。有人認為:該片進行了十分詳實的歷史還原,拍的還算好看。有的人則認為,該片不僅歷史細節考證存在問題,而且歷史觀有失偏頗,總感覺是在吹朝鮮,而大明和日本方面則被“黑的不輕”。

排開諸多的爭議,軍武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這是一部最演繹的紀錄片,最嚴謹的劇情片。

一部精彩的故事片

客觀的來說,《壬辰之亂1592》的確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故事片。片中主要人物形象塑造豐滿,與歷史中的人物經歷沒有太多矛盾。而且影片專門請到了本國的演員來飾演本國的人物,無疑大大的提升了影片的真實度。

李舜臣是朝鮮歷史上少數能吹的人物,之所以這麼說,確實表示李舜臣有兩把刷子。不僅精通造船只、火炮、裝備;對於海戰的戰法也確實有獨到的理解。

▲劇中的海戰場面別開生面

而且還原度相當高

的確感覺十分精彩!

但是,李舜臣在影片中無疑被過譽了:不僅身先士卒,而且甘願為國家奉獻生命。

甚至戰無不勝,被奉為軍神,成為了勝利的代名詞!

這個形象十分深入人心:一共5集的劇,光李舜臣就占了三集的劇情。

▲大場面的海戰鏡頭不少

看了確實讓人大呼過癮!

▲不過我神勇的大明水軍都去哪了?

大明方面較為出彩的角色當然就是主將李如松了:在明軍初戰失利之後,作為援軍統帥的李如松剛平定西北蒙古部族的叛亂,就帶著精銳的遼東鐵騎馬不停蹄的趕往朝鮮。可謂是忠君愛國的典範。

▲西北平叛李如松的遼東鐵騎

一戰封神深得萬曆皇帝信任

到平壤城下李如松指揮得當,身先士卒又勇武過人,看了這段確實讓人感覺血脈噴張,熱血沸騰!

▲這段舞劍的鏡頭著實經典

韓國方面把李如松拍的如此神勇,軍武菌猜測也是有小算盤的:據說李家在唐末避亂舉家遷入朝鮮。之後作為朝鮮的依附民回到遼寧。所以,理論上李如松可能擁有朝鮮血統…李如松在這部劇中戲份眾多或許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吧…

▲李將軍確實勇武過人啊

全劇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日本人,恐怕就是戰爭的“反派頭頭”豐臣秀吉了。作為戰爭的策動者,豐臣秀吉自然被塑造成一個野心勃勃的獨裁者。不僅對於朝鮮人毫不留情,甚至對於大明都是一副志在必得的態度。

▲豐臣秀吉讓部下“瓜分大明”

的鏡頭讓人印象深刻

在戰事不順的時候,其惱羞成怒態度也不由的讓人想起中國電影中的“太君”吹鬍子瞪眼的形象。著實是一個“可愛而迷人的反派角色”。

▲一開場就戴著般若面具嚇人

性格十分鮮明讓人印象深刻

▲作為織田信長的家臣時受盡了屈辱

誰都想不到他能最終執掌了日本的大權

值得一說的是,影片對於 16世紀參戰各方的武器和戰術的考證與展示,是其他同類的電視劇和電影完全無法比擬的。

▲日本鐵炮大戰明軍火炮

▲甚至表現了明軍使用的化學武器

這個口吐白沫我給滿分啊…

▲明軍鴛鴦陣也有詳細表現

整體來看戰爭場面大氣磅礴

但是作為故事片,其仍然有許多的不足:《壬辰倭亂》講的不是一個故事,而是一場戰爭。影片中除了人物之外加入了歷史、政治、外交、軍事裝備等背景的介紹。對於軍迷而言或許影響不大。但是對於普通觀眾而言,這些“不合時宜的知識片段”,使得整個的故事線變得支離破碎。加上要同時描寫三支軍隊的情況,這種破損感更加的強烈。

是紀錄片新模式的大膽嘗試

但同時《壬辰之亂1592》也是一部值得思考的紀錄片。片子採用易於理解的實景演藝表達模式,在紀錄片中,這樣的做法無疑大大擴展了觀眾的廣度,提振了觀眾的興趣。拉近了歷史人物和觀眾的距離。這有點像《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關係。

▲我們記住的都是三國演義中的關羽

而歷史上的關羽形象則十分模糊

在娛樂化和速食化的社會中,大多數觀眾在工作之餘更喜歡抽出時間看輕鬆的故事片,而不是選擇教育氣息濃厚或者知識門檻較高的紀錄片。能娛樂大眾、寓教於樂的瞭解歷史自然是最為理想的狀態。

但是,如同《三國演義》類似,該片區別於正史存在諸多瑕疵。雖不如《三國演義》改編的幅度那麼大,但也確實存在許多考證問題:

▲不知道是不是字幕的問題

朝鮮火炮竟然能打1.3公里…

▲萬曆皇帝化身黃金小兔

▲東亞最早?難道中國不屬於東亞?

▲且不說蒙古大軍遠征日本失敗

唐朝出兵打得就是你朝鮮啊!

▲明軍的72000門火炮…明軍一共8萬人

原來明軍是來搞火炮運輸的…

除了這些小問題,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在保證了劇情和人物豐滿的前提下,《壬辰倭亂》用講故事的方式,用不到5小時講完了持續數年的戰爭。

▲對比一下大家熟悉的《兄弟連》

同樣是用故事來敘述戰爭

同樣是用故事講完一場戰爭,《兄弟連》是從一支戰爭中的部隊講,而《壬辰倭亂》則講到了整場戰爭中的三方勢力。這必然導致了許多歷史事件被一筆帶過,歷史敘述趨於片面化。對於觀眾而言,整體的感覺就是“吃不飽”:臥槽?怎麼就這麼就完了?

▲客觀上也說明了其實足夠好看

5集根本不夠看啊!

《壬辰倭亂》是一部中日韓都拍不好的片子

前文提到,該片是由韓國KBS電視臺出品,中國中央電視臺協助拍攝片中的中國部分。

▲影片大量的在故宮取景

許多戰爭場面也是中國提供場地

但是本質上,《壬辰倭亂》是一部要在韓國電視上播出的紀錄片:它類似於中國的主旋律電視劇和日本的大河劇,是一部“正劇”。所以自然其中要集中體現韓國方面要宣傳的內容。所以,才會有許多網友說:感覺劇中的韓國英雄都被塑造的特別牛逼。相比之下“大明好像又被黑了”。

▲大明被黑?不存在的

只是小國朝鮮找平衡而已

軍武菌覺得,《壬辰倭亂》這個題材交給中日韓任何一個國家,都很難拍出絕對符合歷史的片子。這不僅是一個“王婆賣瓜”的問題,更源自于這段歷史的特殊性,讓三個國家在各自的語境下拍攝,都會產生問題。

▲三國各有國情在此

中國歷史上作為宗主國,參加了這場保衛藩屬國主權的戰爭,作為陸戰主力功不可沒。但是,中國自身對於這場戰爭的考證和記述算不上全面。對於我們附屬國的朝鮮方面的東西卻缺乏必要的記述。所以很難進行還原。即使是這部由中國協拍的《壬辰倭亂》,主要的考證錯誤也在中方這邊。想要在國內現有的影視劇製作市場中,尋找考據詳實、真實還原實歷史的團隊,實在是是難上加難。

拍的還算好看。有的人則認為,該片不僅歷史細節考證存在問題,而且歷史觀有失偏頗,總感覺是在吹朝鮮,而大明和日本方面則被“黑的不輕”。

排開諸多的爭議,軍武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這是一部最演繹的紀錄片,最嚴謹的劇情片。

一部精彩的故事片

客觀的來說,《壬辰之亂1592》的確是一部值得一看的故事片。片中主要人物形象塑造豐滿,與歷史中的人物經歷沒有太多矛盾。而且影片專門請到了本國的演員來飾演本國的人物,無疑大大的提升了影片的真實度。

李舜臣是朝鮮歷史上少數能吹的人物,之所以這麼說,確實表示李舜臣有兩把刷子。不僅精通造船只、火炮、裝備;對於海戰的戰法也確實有獨到的理解。

▲劇中的海戰場面別開生面

而且還原度相當高

的確感覺十分精彩!

但是,李舜臣在影片中無疑被過譽了:不僅身先士卒,而且甘願為國家奉獻生命。

甚至戰無不勝,被奉為軍神,成為了勝利的代名詞!

這個形象十分深入人心:一共5集的劇,光李舜臣就占了三集的劇情。

▲大場面的海戰鏡頭不少

看了確實讓人大呼過癮!

▲不過我神勇的大明水軍都去哪了?

大明方面較為出彩的角色當然就是主將李如松了:在明軍初戰失利之後,作為援軍統帥的李如松剛平定西北蒙古部族的叛亂,就帶著精銳的遼東鐵騎馬不停蹄的趕往朝鮮。可謂是忠君愛國的典範。

▲西北平叛李如松的遼東鐵騎

一戰封神深得萬曆皇帝信任

到平壤城下李如松指揮得當,身先士卒又勇武過人,看了這段確實讓人感覺血脈噴張,熱血沸騰!

▲這段舞劍的鏡頭著實經典

韓國方面把李如松拍的如此神勇,軍武菌猜測也是有小算盤的:據說李家在唐末避亂舉家遷入朝鮮。之後作為朝鮮的依附民回到遼寧。所以,理論上李如松可能擁有朝鮮血統…李如松在這部劇中戲份眾多或許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吧…

▲李將軍確實勇武過人啊

全劇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日本人,恐怕就是戰爭的“反派頭頭”豐臣秀吉了。作為戰爭的策動者,豐臣秀吉自然被塑造成一個野心勃勃的獨裁者。不僅對於朝鮮人毫不留情,甚至對於大明都是一副志在必得的態度。

▲豐臣秀吉讓部下“瓜分大明”

的鏡頭讓人印象深刻

在戰事不順的時候,其惱羞成怒態度也不由的讓人想起中國電影中的“太君”吹鬍子瞪眼的形象。著實是一個“可愛而迷人的反派角色”。

▲一開場就戴著般若面具嚇人

性格十分鮮明讓人印象深刻

▲作為織田信長的家臣時受盡了屈辱

誰都想不到他能最終執掌了日本的大權

值得一說的是,影片對於 16世紀參戰各方的武器和戰術的考證與展示,是其他同類的電視劇和電影完全無法比擬的。

▲日本鐵炮大戰明軍火炮

▲甚至表現了明軍使用的化學武器

這個口吐白沫我給滿分啊…

▲明軍鴛鴦陣也有詳細表現

整體來看戰爭場面大氣磅礴

但是作為故事片,其仍然有許多的不足:《壬辰倭亂》講的不是一個故事,而是一場戰爭。影片中除了人物之外加入了歷史、政治、外交、軍事裝備等背景的介紹。對於軍迷而言或許影響不大。但是對於普通觀眾而言,這些“不合時宜的知識片段”,使得整個的故事線變得支離破碎。加上要同時描寫三支軍隊的情況,這種破損感更加的強烈。

是紀錄片新模式的大膽嘗試

但同時《壬辰之亂1592》也是一部值得思考的紀錄片。片子採用易於理解的實景演藝表達模式,在紀錄片中,這樣的做法無疑大大擴展了觀眾的廣度,提振了觀眾的興趣。拉近了歷史人物和觀眾的距離。這有點像《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關係。

▲我們記住的都是三國演義中的關羽

而歷史上的關羽形象則十分模糊

在娛樂化和速食化的社會中,大多數觀眾在工作之餘更喜歡抽出時間看輕鬆的故事片,而不是選擇教育氣息濃厚或者知識門檻較高的紀錄片。能娛樂大眾、寓教於樂的瞭解歷史自然是最為理想的狀態。

但是,如同《三國演義》類似,該片區別於正史存在諸多瑕疵。雖不如《三國演義》改編的幅度那麼大,但也確實存在許多考證問題:

▲不知道是不是字幕的問題

朝鮮火炮竟然能打1.3公里…

▲萬曆皇帝化身黃金小兔

▲東亞最早?難道中國不屬於東亞?

▲且不說蒙古大軍遠征日本失敗

唐朝出兵打得就是你朝鮮啊!

▲明軍的72000門火炮…明軍一共8萬人

原來明軍是來搞火炮運輸的…

除了這些小問題,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在保證了劇情和人物豐滿的前提下,《壬辰倭亂》用講故事的方式,用不到5小時講完了持續數年的戰爭。

▲對比一下大家熟悉的《兄弟連》

同樣是用故事來敘述戰爭

同樣是用故事講完一場戰爭,《兄弟連》是從一支戰爭中的部隊講,而《壬辰倭亂》則講到了整場戰爭中的三方勢力。這必然導致了許多歷史事件被一筆帶過,歷史敘述趨於片面化。對於觀眾而言,整體的感覺就是“吃不飽”:臥槽?怎麼就這麼就完了?

▲客觀上也說明了其實足夠好看

5集根本不夠看啊!

《壬辰倭亂》是一部中日韓都拍不好的片子

前文提到,該片是由韓國KBS電視臺出品,中國中央電視臺協助拍攝片中的中國部分。

▲影片大量的在故宮取景

許多戰爭場面也是中國提供場地

但是本質上,《壬辰倭亂》是一部要在韓國電視上播出的紀錄片:它類似於中國的主旋律電視劇和日本的大河劇,是一部“正劇”。所以自然其中要集中體現韓國方面要宣傳的內容。所以,才會有許多網友說:感覺劇中的韓國英雄都被塑造的特別牛逼。相比之下“大明好像又被黑了”。

▲大明被黑?不存在的

只是小國朝鮮找平衡而已

軍武菌覺得,《壬辰倭亂》這個題材交給中日韓任何一個國家,都很難拍出絕對符合歷史的片子。這不僅是一個“王婆賣瓜”的問題,更源自于這段歷史的特殊性,讓三個國家在各自的語境下拍攝,都會產生問題。

▲三國各有國情在此

中國歷史上作為宗主國,參加了這場保衛藩屬國主權的戰爭,作為陸戰主力功不可沒。但是,中國自身對於這場戰爭的考證和記述算不上全面。對於我們附屬國的朝鮮方面的東西卻缺乏必要的記述。所以很難進行還原。即使是這部由中國協拍的《壬辰倭亂》,主要的考證錯誤也在中方這邊。想要在國內現有的影視劇製作市場中,尋找考據詳實、真實還原實歷史的團隊,實在是是難上加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