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兩個神童都跟皇帝從小玩到大,一個最後當宰相,一個窮困潦倒一生

歷史上因聰慧過人而被稱為神童的相當多,甘羅12歲出任秦國上卿,與丞相級別相當。曹操之子曹沖也有過人天賦,曹沖稱象的典故,廣為流傳、婦孺皆知。他若非13歲就因病而死,

曹魏政權的繼承人很有可能會是曹沖。司馬光七歲就能想到砸缸救玩童,蔡文姬六歲能辯琴音,這樣的少年神童太多了。

隋朝開創科舉制度,唐朝時又增加了童子科,專門用於選拔天資聰穎的神童。宋朝建立後,在科舉制度中保留了童子科,“凡童子十五歲以下,

能通經作詩賦,州升諸朝,而天子親試之,其命官、免舉無常格” 《宋史·選舉志》。加之宋朝的文化極度繁榮,通過童子科出現了許多神童。 今天要講的這位,年僅三歲就參加童子科中了進士,他就是宋朝著名的神童蔡伯俙。

宋代的童子科,承襲唐制。

據《新唐書》載,“凡童子科,十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卷誦文十,通者予官;通七,予出身”。宋真宗時,宣導讀書科考,那首著名的“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就出自真宗之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蔡伯俙就出生在這一大環境下。

蔡伯俙(1013~1100) ,蔡伯俙是福建福清人,北宋時期人,家中長輩均是尋常百姓,但他們卻十分重視蔡伯俙的教育。三歲就被點了進士。蔡伯俙天資聰穎,在很小的時候便在詩文方面展現了驚人的天賦。在蔡伯俙三歲的那年,鄰居做壽,有人向其寫了一篇祝壽詞,蔡伯俙聽過之後竟能立刻背誦出來,兒子的這一舉動讓蔡父又驚又喜,在鄉親的建議下,父親帶著蔡伯俙上京參加童子科考試。

後來發生的事情更讓蔡父感到高興,蔡伯俙在童子科試中一路過關斬將,最終得到了殿試的機會。

順利進了殿試,皇帝親自出題考察,這3歲不到的蔡伯俙都是對答如流,蔡伯俙當著宋真宗趙恒的面流利背誦詩詞,並且光挑皇帝寫的背。宋真宗一聽覺得自己真牛,

三歲小兒都已拜讀過大作,引得宋真宗是連連感歎。

真宗對蔡伯俙更是欣賞喜愛,宋真宗賜給蔡伯俙進士出身,並授官職為秘書省正字。當時的太子趙禎(之後的宋仁宗)剛好6歲,就讓神童蔡伯俙做了太子陪讀,而同時被派到東宮的還有一名叫晏殊的神童。論學識不在蔡伯俙之下,並且步入宮廷還更早一些,但相比于蔡伯俙,晏殊更為厚道誠實。

三個小夥伴就成同窗。蔡伯俙才華超群之餘還是一個人精,在與未來的皇帝趙禎一同學習時,蔡伯俙多次主動幫趙禎代筆,而晏殊卻堅決不做這樣的時,蔡伯俙私底下經常笑晏殊,而太子也討厭晏殊,喜歡這個機靈的蔡伯俙,甚至沒他不行。

後來,皇太子長大了。真宗皇帝死後由他繼位,當了仁宗皇帝。蔡伯俙自以為和仁宗皇帝關係不錯,這下子一定要做大官了,誰知仁宗皇帝卻任命晏殊為宰相。蔡伯俙很不服氣,去問仁宗皇帝。仁宗說:“當時我年幼不懂事,現在知道應該怎樣來識別真正的人才。不錯,你和晏殊都頗有才華,可是你為人不誠實,欠正派,讓人放心不下。宰相身負國家重任,應該由晏殊這種德才兼備的人來擔任。”

按道理來說,從小作為宋仁宗伴讀的蔡伯俙,應該會得到宋仁宗的重要才對,可是蔡伯俙一生都沒有得到宋仁宗的器重。自以為是皇帝的親信,經常幹一些違法的事,為人所不齒,每次都是仁宗顧念舊情不追究,只是把他調到別的地方任職。蔡伯俙也不知收斂,經常乞求朝廷關照,為時人所不齒,為官七十多年,始終沒有被重用,直到80歲高齡時告老還鄉。“凡更四朝,元符初致仕,已八十歲矣” (《揮麈錄》)。

論學識不在蔡伯俙之下,並且步入宮廷還更早一些,但相比于蔡伯俙,晏殊更為厚道誠實。

三個小夥伴就成同窗。蔡伯俙才華超群之餘還是一個人精,在與未來的皇帝趙禎一同學習時,蔡伯俙多次主動幫趙禎代筆,而晏殊卻堅決不做這樣的時,蔡伯俙私底下經常笑晏殊,而太子也討厭晏殊,喜歡這個機靈的蔡伯俙,甚至沒他不行。

後來,皇太子長大了。真宗皇帝死後由他繼位,當了仁宗皇帝。蔡伯俙自以為和仁宗皇帝關係不錯,這下子一定要做大官了,誰知仁宗皇帝卻任命晏殊為宰相。蔡伯俙很不服氣,去問仁宗皇帝。仁宗說:“當時我年幼不懂事,現在知道應該怎樣來識別真正的人才。不錯,你和晏殊都頗有才華,可是你為人不誠實,欠正派,讓人放心不下。宰相身負國家重任,應該由晏殊這種德才兼備的人來擔任。”

按道理來說,從小作為宋仁宗伴讀的蔡伯俙,應該會得到宋仁宗的重要才對,可是蔡伯俙一生都沒有得到宋仁宗的器重。自以為是皇帝的親信,經常幹一些違法的事,為人所不齒,每次都是仁宗顧念舊情不追究,只是把他調到別的地方任職。蔡伯俙也不知收斂,經常乞求朝廷關照,為時人所不齒,為官七十多年,始終沒有被重用,直到80歲高齡時告老還鄉。“凡更四朝,元符初致仕,已八十歲矣” (《揮麈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