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1月5日晚,中國正式開啟北斗系統的“全球組網”時代

就在11月5日晚上!19時4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二十四、二十五顆北斗導航衛星,這也是我國首次發射的北斗三號組網衛星,

正式開啟了北斗導航衛星系統的“全球組網”時代。

提及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人們最熟悉的莫過於美國的GPS,而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則是我國科技領域中長期發展規劃的16項重大專項之一。在此之前,我國已先後發射多顆北斗一號、北斗二號衛星,前者向中國提供服務,後者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這些也讓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如今,首次發射的北斗三號衛星則是向全球提供服務。

性能與GPS媲美,可滿足共用單車電子圍欄的需求

隨之而來的是幾個疑問:作為給全人類提供時間座標和空間座標的基礎設施,中國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一旦建成,

其性能究竟如何,能否和GPS一決高下?

其壽命又幾何,能否供人類連續可靠地使用?

此外,其相容性如何,能否讓人們在包括GPS、北斗在內的多個導航系統之間順利切換?

按照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的說法,北斗三號性能在北斗二號的基礎上,提升了1至2倍的定位精度,達到2.5米-5米的水準,建成後的北斗全球導航系統將為民用使用者免費提供約10米精度的定位服務、0.2米/秒的測速服務。

“這樣的精度,將與美國GPS相媲美”,謝軍說。

他舉了個形象的例子:當前人們使用的共用單車,就可以用高精度定位功能提供“電子圍欄”技術進行管理。

此外,北斗三號導航系統以其高精度定位的優勢,還可以向使用者提供精密測量測繪資料,

謝軍說,“測量地震後建築物的下沉變化等,幾毫米的下沉,都逃不過北斗的法眼”。

謝軍告訴記者,早在北斗二號正式提供“亞太區域”導航服務前,我國就開始了北斗三號“全球範圍”導航系統的論證研製工作,並在設計之初,就把目標放在尚未發射的第三代GPS導航衛星,以及歐洲伽利略導航系統的設計指標上。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已經在軌運行的北斗導航衛星,分佈在中圓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同步傾斜地球軌道上。

昨天發射的北斗三號衛星,就分佈在中圓軌道,在這裡的衛星可以“遊走”全球,這也是GPS等衛星導航系統使用的通用軌道。

謝軍說,地球靜止軌道一般是通信衛星使用,也因此,運行於該軌道的北斗衛星還可以發揮通信功能,具有短報文等特色功能。

“如果說GPS只能告訴用戶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北斗系統還可以將使用者的位置資訊發送出去,讓其他人可以知道使用者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何人、何事、何地’的問題”,謝軍說。

而這,正是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一大特色,謝軍說,靠北斗一個終端,就可以導航、通信兼備。

壽命10年以上,每一次導航至少4顆北斗提供服務

當然,是設備就有“當機”的時候。

如果GPS系統發生故障,就好比我們被人蒙住了雙眼,無法前行——這也是我國決定建設北斗導航全球定位系統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衛星總指揮遲軍說,就像停水停電影響城市生活一樣,衛星導航服務一旦中斷,國家和社會的正常運行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對衛星導航的可靠性、連續性提出了苛刻設計的要求。

遲軍說,北斗三號衛星的設計壽命達到10年以上,這是國際導航衛星的先進水準,如此為衛星在軌服務的連續性、可靠性和穩定性提供了基礎保證。

按照他的說法,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用戶每一次享受到北斗系統的服務,都必須保證有至少4顆衛星提供服務。

此外,北斗又是一個全球覆蓋的系統,至少需要有20余顆衛星同時提供穩定服務,這一特點決定了北斗系統對品質可靠性要求比單星更高,對產品可靠性的要求更苛刻。畢竟,北斗系統的最終使用者是成千上萬的普通用戶。

遲軍說,也因此,北斗三號在衛星元器件的選擇上,設置了更高的門檻,其次,衛星具有自主修復功能,採取了多種軟體、硬體措施保證服務不中斷,這些措施都將為大幅提高衛星的可靠性提供保證。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衛星總設計師王平也提到,北斗衛星全球導航系統採用多重可靠性“加固”措施,希望在最大限度上增強系統的保險係數——

比如,系統建成後,“運行衛星數量大於服務必需衛星數”,即衛星有冗餘;再如,每顆衛星都配備了多台銣原子鐘,形成“雙保險”一起提供服務,即單機雙備份。

遲軍以北斗二號為例,2012年北斗二號系統正式對亞太地區提供服務,從運行的連續性、定位的精准性和系統的可用性來看,系統運行狀態良好。據他透露,“北斗全球系統非計畫中斷指標為每年0.4次,這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

不回避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競爭”問題,為用戶提供相容選擇

當然,在北斗系統迅速建設的同時,有一個問題無法回避,那就是該如何看待北斗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的關係?

放眼全球,包括美國GPS、歐洲伽利略GALILEO、俄羅斯格洛納斯GLONASS以及中國北斗在內的世界四大衛星導航系統,爭奇鬥豔。

遲軍說,我國在啟動北斗導航系統建設之初就給予了回答,即“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它不僅為中國人民,同樣也要為世界人民做出貢獻。

這並非虛言,他說,北斗要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相互相容。具體到技術層面,即通過北斗相容交互操作技術,為使用者能在終端上接收多個信號提供了基礎,這就給用戶提供多種選擇。

“北斗導航系統相容、交互操作的便利性將保證全球用戶利益的最大化。”遲軍說。

按照他的說法,一旦GPS、北斗、格洛納斯、伽利略等系統都完全建成,全世界的導航衛星將達到100顆以上,這也就意味著全球用戶可以接收到更多的可用衛星信號,實現各大系統相容,將對全球用戶產生極大的好處。

他還提到,加強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間的溝通,推動衛星導航技術的相容性應用,是發展衛星導航系統的重要課題。目前,我國正向航太強國邁進,我國北斗導航衛星系統將以面向全球、造福全人類的姿態,為祖國、為世界建設精品工程。

中國北斗的寬廣胸懷已經敞開,等待著世界的接納。

“箭在弦上”的北斗三號。

另值得一提的是,從此次任務起,我國迎來新一輪北斗組網衛星高密度發射。

根據發射計畫:

在2018年底前,將發射18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到2020年,完成30多顆組網衛星發射,屆時將實現全球服務能力。

為“北斗”點贊!

為中國航太加油!

分佈在中圓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和同步傾斜地球軌道上。

昨天發射的北斗三號衛星,就分佈在中圓軌道,在這裡的衛星可以“遊走”全球,這也是GPS等衛星導航系統使用的通用軌道。

謝軍說,地球靜止軌道一般是通信衛星使用,也因此,運行於該軌道的北斗衛星還可以發揮通信功能,具有短報文等特色功能。

“如果說GPS只能告訴用戶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北斗系統還可以將使用者的位置資訊發送出去,讓其他人可以知道使用者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何人、何事、何地’的問題”,謝軍說。

而這,正是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一大特色,謝軍說,靠北斗一個終端,就可以導航、通信兼備。

壽命10年以上,每一次導航至少4顆北斗提供服務

當然,是設備就有“當機”的時候。

如果GPS系統發生故障,就好比我們被人蒙住了雙眼,無法前行——這也是我國決定建設北斗導航全球定位系統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衛星總指揮遲軍說,就像停水停電影響城市生活一樣,衛星導航服務一旦中斷,國家和社會的正常運行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對衛星導航的可靠性、連續性提出了苛刻設計的要求。

遲軍說,北斗三號衛星的設計壽命達到10年以上,這是國際導航衛星的先進水準,如此為衛星在軌服務的連續性、可靠性和穩定性提供了基礎保證。

按照他的說法,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用戶每一次享受到北斗系統的服務,都必須保證有至少4顆衛星提供服務。

此外,北斗又是一個全球覆蓋的系統,至少需要有20余顆衛星同時提供穩定服務,這一特點決定了北斗系統對品質可靠性要求比單星更高,對產品可靠性的要求更苛刻。畢竟,北斗系統的最終使用者是成千上萬的普通用戶。

遲軍說,也因此,北斗三號在衛星元器件的選擇上,設置了更高的門檻,其次,衛星具有自主修復功能,採取了多種軟體、硬體措施保證服務不中斷,這些措施都將為大幅提高衛星的可靠性提供保證。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衛星總設計師王平也提到,北斗衛星全球導航系統採用多重可靠性“加固”措施,希望在最大限度上增強系統的保險係數——

比如,系統建成後,“運行衛星數量大於服務必需衛星數”,即衛星有冗餘;再如,每顆衛星都配備了多台銣原子鐘,形成“雙保險”一起提供服務,即單機雙備份。

遲軍以北斗二號為例,2012年北斗二號系統正式對亞太地區提供服務,從運行的連續性、定位的精准性和系統的可用性來看,系統運行狀態良好。據他透露,“北斗全球系統非計畫中斷指標為每年0.4次,這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

不回避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競爭”問題,為用戶提供相容選擇

當然,在北斗系統迅速建設的同時,有一個問題無法回避,那就是該如何看待北斗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的關係?

放眼全球,包括美國GPS、歐洲伽利略GALILEO、俄羅斯格洛納斯GLONASS以及中國北斗在內的世界四大衛星導航系統,爭奇鬥豔。

遲軍說,我國在啟動北斗導航系統建設之初就給予了回答,即“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它不僅為中國人民,同樣也要為世界人民做出貢獻。

這並非虛言,他說,北斗要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相互相容。具體到技術層面,即通過北斗相容交互操作技術,為使用者能在終端上接收多個信號提供了基礎,這就給用戶提供多種選擇。

“北斗導航系統相容、交互操作的便利性將保證全球用戶利益的最大化。”遲軍說。

按照他的說法,一旦GPS、北斗、格洛納斯、伽利略等系統都完全建成,全世界的導航衛星將達到100顆以上,這也就意味著全球用戶可以接收到更多的可用衛星信號,實現各大系統相容,將對全球用戶產生極大的好處。

他還提到,加強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間的溝通,推動衛星導航技術的相容性應用,是發展衛星導航系統的重要課題。目前,我國正向航太強國邁進,我國北斗導航衛星系統將以面向全球、造福全人類的姿態,為祖國、為世界建設精品工程。

中國北斗的寬廣胸懷已經敞開,等待著世界的接納。

“箭在弦上”的北斗三號。

另值得一提的是,從此次任務起,我國迎來新一輪北斗組網衛星高密度發射。

根據發射計畫:

在2018年底前,將發射18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到2020年,完成30多顆組網衛星發射,屆時將實現全球服務能力。

為“北斗”點贊!

為中國航太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