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相愛相親》豆瓣8.5分暖心之作,年度華語最好哭的電影!

1、

“人各有異,這是一種幸運;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但人本質上又那麼一致,這也是一種幸運;如果有心,便能通過這共通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

映照彼此,溫暖彼此。”

當我看完張艾嘉導演的電影《相愛相親》,淚眼朦朧地從影院走出來時,想起了蔡崇達《皮囊》中的這段話。

在影片《相愛相親》中,張艾嘉擔任導演、編劇和主演,從女性的角度講述了三代女人三段不同的愛情,呈現出幾代人之間感情觀和生活方式的差異。

我一直認為一部影片能打動我的除了劇本,就是劇情人物刻畫出來的代入感。同樣,這部影片,也讓我一遍遍地重新審視自己。

在預告花絮片中,張艾嘉說,“我都很想問大家一句話,當你突然間喜歡上一個男人的時候,你可以解釋得很清楚你為什麼喜歡這個男人嗎?是很難講的,很多很深的情感,就是因為你沒有辦法完全解釋。”

是的。我們不能馬上就說愛是什麼,

因為愛是沒法兒用文字來解釋的。

而這一次,電影細緻入微的日常生活刻畫,能讓我反復揣度的,就是:愛。

2、

影片中,在外婆過世後,飾演母親的張艾嘉夜晚在家中做辣椒醬,女兒薇薇嘮並不理解母親,當父親說“你媽媽做的辣椒醬和外婆做的一樣好吃”,鏡頭切換到母親的側臉,她的眼眸閉合的瞬間,空氣似乎都凝固了,她只不過是想念自己的母親了。

只有置身在辣椒醬嗆鼻的廚房中,

她才能拉回自己悲傷的情緒。食物與愛,不分伯仲。

女兒薇薇夜裡回家,客廳的燈還亮著,母親躺在臥室的床上聽見女兒回來,默默關上床頭燈,方才安心入睡。

那盞燈,年少時,是父母為我等候;成家後,是為愛人等候;不久的將來,

亦會為我的孩子守候。

丈夫為了慶祝夫人退休,提前準備了賀卡並親手寫下了文字,在一個酒醉的夜裡被夫人慧英偶然發現的那一刻,她輾轉于床邊望著酒醉的愛人想要偷親他,被他一個呼聲側頭而沒親成,她望著沉睡中的愛人微笑著,中年婦女對感情的隱忍與溫情表露無遺。

女兒薇薇收拾行李打算離開家搬出去和男朋友住,與母親產生言語衝突摔門而走的那個瞬間,留下母親獨自流淚的落寞瞬間,是多少母親的縮影?

次日,當女兒來到父親工作的地方共餐時,飾演父親的田壯壯對女兒說著母親嘮叨其實是因為害怕,“外婆走了。下一波就是我們了。”女兒握著手中的筷盒無法動彈,那一刻她好像也開始害怕失去。

當姥姥在慧英家中走進那間掛著原配丈夫與入城後正式結婚的女人的遺像時,他踮起腳想要去觸摸男人遺像中的容顏,當他站在薇薇遞過來的小板凳上望著男人的容顏時,這個飽經歲月摧殘等了男人一輩子卻只記得男人年輕時模樣的老婦人心裡何其心酸。

當最後姥姥決定遷墳,望著原配男人的墳被遷出來的時候說,“我不要你了”時,我的淚也滑了下來。

作為一場包辦婚姻中的犧牲者,她的世界就是那片村子,她哪裡都不想去,她只想在村裡守著,守著她心裡愛著的男人,守著一份諾言在心裡,一輩子。

影片中,老中青三代對待感情的方式雖然微妙不同,但在劇情的鋪展中我卻看到了感情最直接的方式:質樸。

3、

年輕時,任性叛逆的我們總以為父母給我們的愛是那麼理所當然;

戀愛時,墜入愛河的我們總是對親密關係有著萬般的期待與幻想;

人到中年,我們總以為平淡的生活會沖刷愛的激情變得索然無味;

殊不知,無關生活富裕與否,感情中那份安心與相守就是愛最好的詮釋。

每個人都想要愛,卻不懂得如何表達愛。

記得張艾嘉在她的隨筆集《輕描淡寫》中寫過,“每一個年代必有它的磨練,我們學習著找方法和變化共存,與自己和解,和他人相處。生命是沉重的,但到某個時候終於明白了是可以輕描淡寫。”

薇薇對要去北京的阿達說,“我不會等你了。”

慧英在車裡對丈夫說,“以後不准王太太坐這個車子。”

姥姥對原配男人說,“我不要你了。”

影片中的女人醋意地對愛的表達,其實都是因為愛,因為在乎。張艾嘉導演作為女性的立場,將女性的心理刻畫得很動人。

4、

年少時,我無法理解父母是出於怎樣的動力能做到每天給我做早餐,那個時候會想爸爸媽媽都不想多睡會兒。

如今當自己亦為人妻母,當自己這幾年也雷打不動地堅持給孩子做早餐吃時才逐漸懂得了為人父母的那份心。能將睡懶覺是個奢侈變成習慣性理所當然的事情,也只是出於愛,別無其它。

每當偶爾回娘家,父母叮囑自己次日早晨多睡會兒時,才深刻感覺到哪怕是為人妻母卻還是會被父母疼愛的小孩兒;

每當公公酒喝高了被婆婆嘮叨要少喝時,我卻還是會在看到婆婆露出既生氣又心疼的表情;

每當出門在外,結婚八年的先生還會與我互道晚安早安時,我也依然會感恩和珍惜甜蜜的滋味。

周雲蓬說:“如果我有愛人,我要盡可能地跟她在一起。每次短暫的分別都可能是永別,所以不要心存僥倖,以為還能再見。在一起,更長久的在一起,厭倦了就誠實地說出來,不浪費一點時間,人到中年,時間越來越少,越來越珍貴。”

時光匆匆,別錯過日落和夕陽,別錯過愛。

ID:folksonghouse

“外婆走了。下一波就是我們了。”女兒握著手中的筷盒無法動彈,那一刻她好像也開始害怕失去。

當姥姥在慧英家中走進那間掛著原配丈夫與入城後正式結婚的女人的遺像時,他踮起腳想要去觸摸男人遺像中的容顏,當他站在薇薇遞過來的小板凳上望著男人的容顏時,這個飽經歲月摧殘等了男人一輩子卻只記得男人年輕時模樣的老婦人心裡何其心酸。

當最後姥姥決定遷墳,望著原配男人的墳被遷出來的時候說,“我不要你了”時,我的淚也滑了下來。

作為一場包辦婚姻中的犧牲者,她的世界就是那片村子,她哪裡都不想去,她只想在村裡守著,守著她心裡愛著的男人,守著一份諾言在心裡,一輩子。

影片中,老中青三代對待感情的方式雖然微妙不同,但在劇情的鋪展中我卻看到了感情最直接的方式:質樸。

3、

年輕時,任性叛逆的我們總以為父母給我們的愛是那麼理所當然;

戀愛時,墜入愛河的我們總是對親密關係有著萬般的期待與幻想;

人到中年,我們總以為平淡的生活會沖刷愛的激情變得索然無味;

殊不知,無關生活富裕與否,感情中那份安心與相守就是愛最好的詮釋。

每個人都想要愛,卻不懂得如何表達愛。

記得張艾嘉在她的隨筆集《輕描淡寫》中寫過,“每一個年代必有它的磨練,我們學習著找方法和變化共存,與自己和解,和他人相處。生命是沉重的,但到某個時候終於明白了是可以輕描淡寫。”

薇薇對要去北京的阿達說,“我不會等你了。”

慧英在車裡對丈夫說,“以後不准王太太坐這個車子。”

姥姥對原配男人說,“我不要你了。”

影片中的女人醋意地對愛的表達,其實都是因為愛,因為在乎。張艾嘉導演作為女性的立場,將女性的心理刻畫得很動人。

4、

年少時,我無法理解父母是出於怎樣的動力能做到每天給我做早餐,那個時候會想爸爸媽媽都不想多睡會兒。

如今當自己亦為人妻母,當自己這幾年也雷打不動地堅持給孩子做早餐吃時才逐漸懂得了為人父母的那份心。能將睡懶覺是個奢侈變成習慣性理所當然的事情,也只是出於愛,別無其它。

每當偶爾回娘家,父母叮囑自己次日早晨多睡會兒時,才深刻感覺到哪怕是為人妻母卻還是會被父母疼愛的小孩兒;

每當公公酒喝高了被婆婆嘮叨要少喝時,我卻還是會在看到婆婆露出既生氣又心疼的表情;

每當出門在外,結婚八年的先生還會與我互道晚安早安時,我也依然會感恩和珍惜甜蜜的滋味。

周雲蓬說:“如果我有愛人,我要盡可能地跟她在一起。每次短暫的分別都可能是永別,所以不要心存僥倖,以為還能再見。在一起,更長久的在一起,厭倦了就誠實地說出來,不浪費一點時間,人到中年,時間越來越少,越來越珍貴。”

時光匆匆,別錯過日落和夕陽,別錯過愛。

ID:folksong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