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四川為什麼不叫“四蜀”、“四江”、“四路”,而偏偏叫“四川”

古蜀先民的故事一直在四川流傳,古蜀王魚鳧、柏灌和開明王等在西蜀大地上從事農耕文明的傳播,並創立了蜀地最早的國家。西元前5世紀中葉,開明王九世將都城從廣都樊鄉(今雙流縣)遷至成都主城,

並在此地建築了城池,命名是取其“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那便是最早的成都城了,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在商周時期,四川地區建立了由古蜀族為中心的蜀國;所以,四川地區古稱“蜀”。巴族人在四川盆地東緣建立了巴國,

四川又稱“巴蜀”。

四川在古時屬梁州,秦朝統一中國後設置蜀郡,西漢時司益州郡,魏晉時期分為梁益二州,宋朝時設置益州、梓州、利州和夔州四路,合稱為“川陝四路”,簡稱四川路,這便是四川一名的來歷。

西漢元封5年(西元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刺史部,

在成都置益州刺史部,益州管轄範圍大致相當於整個四川盆地和漢中地區,形成了今天四川的雛形。新莽地皇5年(24年),蜀郡太守公孫述起兵佔據益州並在成都稱帝,取起于成都之意國號“成家”。

東漢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漢,次年(221年),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在成都稱帝,延續了漢朝大統,國號為“漢”,史稱蜀漢。蜀漢始于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禪,曆二帝,共四十三年,

鼎盛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國力強盛,但是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元氣大傷,後來諸葛亮治國,恢復生產,使得能與魏吳抗衡。

宋王朝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將縣減並至180個左右。宋太宗太平興國6年(981年),並西川路和峽西路為川峽路。真宗咸平4年(1001),又分為益州路(後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後改為潼川府路)、利州路和夔州路,

稱之為川峽四路,總稱"四川路","四川"由此得名。

元朝至元23年(1286)設"四川行中書省",簡稱"四川行省",是為"四川"建省之始。同時對州縣大加減並,基本形成了今各區縣的分佈格局。當時,川西高原北部,屬"陝西行中書省"。今涼山彝族自治州地區,屬"雲南行中書省"。元末紅巾軍起義後,1361年,明玉珍及其子明昇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權,

1372年為明朝所滅。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發兵將四川地區併入明朝版圖,轄區除如今的四川、重慶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人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1644年~1646年),以成都為西京,隨後清軍八旗屠川,康熙二十四年湖廣填四川。

清初的30多年間,四川一直處於戰亂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進入穩定時期。嘉慶元年(1796年),四川爆發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歷時9年清廷才將起義鎮壓下來。

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區在空前的戰亂下,人口銳減,經濟調敝。於是,朝廷在明初與清初兩次推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曆稱“湖廣填四川”。兩次移民運動使人口缺乏的四川獲得大批勞動力,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

清初的30多年間,四川一直處於戰亂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進入穩定時期。嘉慶元年(1796年),四川爆發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歷時9年清廷才將起義鎮壓下來。

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區在空前的戰亂下,人口銳減,經濟調敝。於是,朝廷在明初與清初兩次推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曆稱“湖廣填四川”。兩次移民運動使人口缺乏的四川獲得大批勞動力,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