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北宋汝窯天青釉玉壺春瓶,無須買盒珍藏,適合家中擺放!

品讀汝瓷不能浮躁,是一種感觀,是一種領悟。汝瓷能摒棄浮躁,淨化心靈,淨化心境。這件天青色汝窯玉壺春瓶,是當時沒有燒好的一件殘次品被窯工遺棄在角落,不知道什麼原因今天可以重見天日,
我們稱之為“窯址貨”。【文章來源於頭條號作者:樂在瓷中】

在感官上觀察她,器型和釉色來看仍然不遜色,適合在家中明顯處擺放欣賞,無須裝盒珍藏。據說宋代汝窯追捧的是要燒出那種失透、凝脂如玉的效果。可惜這件器物恰恰相反。
而且身上還有一塊很大的漏釉斑。無疑成為了當時的不合格產品。

筆者覺得汝窯品種很多,所以不能“以點蓋面”,尤其是拿窯址貨和瓷片為標本的收藏者。這讓收藏者無法認清什麼是成品汝瓷和不合格汝瓷,如果拿著不合格汝瓷去當標準器的話,
可想而知路已走偏。

汝窯瓷的開片形式有幾種,還有出土後進行二次開片的情況。如果我們只認瓷片上的那種就會錯過很多機會,成為“井底之蛙”。大部分收藏者鑒定器物經常用“以點蓋面”的錯誤方式去觀察器物,抓住一點斷新老,這是不客觀的鑒定方法,
是由於鑒定技術沒有靈活應用的表現。我們應該用綜合的觀點去判斷一件器物的新老,才是正確的鑒定方法。

看支丁,有一部分人會說是清仿的,因為支丁痕跡很大,這就是“以點蓋面”。其實我們在鑒定中經常能碰到這種情況,尤其是碰到沒有見過的器物,
突然發現器物上有一個特點自己好像認識,就錯誤的以這一點“開刀”進行主觀上錯誤的判斷。在不是很清楚的情況下說的越多,漏洞就越多,在明眼人看來越無知。其實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多謙虛,不知道的就說看不懂,不要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去隨意給出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