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沙坪壩青木關有個老支書宣講團 百姓話講百姓事 小故事傳大道理

在青木關鎮,有一支隊伍以退休黨支部書記為骨幹的宣講隊伍,

他們活躍在鎮裡的每個村、社區,用家常話給當地群眾講出那些曾經不怎麼愛聽、不喜歡聽的“大道理”,用自己的語言和行為發動、帶動身邊的人支援區鎮發展,積極參與創文創衛、城鎮管理、鄰里關愛等社區活動。隨著宣講活動的覆蓋面擴大,老支書宣講團和他們講的大道理也被越來越多群眾接受,參與的群眾越來越多。

宣講團成員已有36名

青木關鎮的這支老支書宣講團主要是以退休黨支部書記為骨幹,

通過廣泛覆蓋、機動靈活的微宣講方式,不斷增強宣講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向群眾傳播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已在當地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截至目前,老支書宣講團目前已有宣講員36名,累計開展宣講160餘場,受眾多達8000餘人次。

要說當初成立老支書宣講團的原因,青木關鎮黨委書記王泓維介紹,成立的初衷有兩個,一是中央、市區的重要精神,

往往都以會議的形式發出,群眾不能全面的瞭解或者是理解不夠,所以就需要一個“翻譯”,而老支書們就是“翻譯”。他們通過學習,把精神理解後再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達給群眾,這樣以來,群眾就更容易理解黨中央和國家的政策。二是以前大家都覺得,只要埋頭認真幹事,把工作做好,就能得到群眾的支援和理解。但事實是,有些時候大家幹得很辛苦,
反而得不得群眾的認可,覺得政府是在“作秀”。“這時,我們就在反思得不到群眾認可原因。”王泓維說,經過討論,大家認為可能還是宣傳不到位的原因。事實上,那時青木關鎮已有幾位老同志在進行宣講活動。王泓維回憶,“我們發現,聽過幾次老同志宣講的群眾,對國家的大政方針都有了一定的瞭解,對鎮裡正在幹的工作也比較清楚和支援。於是,老支書宣講團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成立了。

王泓維以創衛工作為例,“起初,群眾都覺得這是一項面子工程,根本不相信我們能夠一直堅持下去,也不支持和主動參與,工作推動阻力很大。”後來,經過老支書宣講團持續不斷的宣講,大家對創衛工作有了一定的瞭解,知道這是在努力改善大家的生活環境,於是越來越多人積極主動參加進來,創衛志願者隊伍也越來越壯大。

宣講融入生活

“文明在哪裡?文明就在你我言行裡。

”在青木關鎮青雲社區,老支書宣講團主力成員、青木關鎮管家橋村原黨總支書記王林茂以“兩城同創,你我同行”為題為到場的群眾做了宣講,呼籲大家從自身做起,做創文創衛的主人翁、先行者、監督者。

王林茂是大家眼中的文化名人,儘管已經71歲高齡,但是仍然精神飽滿、神采奕奕,已經先後在轄區多個村社做過主題宣講。當天,王林茂重點從公共道德文明、社會公德文明、言行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以及出遊文明六個方面做宣講,我區“兩城同創”工作,被他以身邊的小故事和樸素話語來講述,變成了大家的“身邊事”、“新鮮事”。王林茂說,加入老支書宣講團就是想能繼續為黨和大家繼續服務,年紀雖然大了,但是還能奉獻一點余溫,為大家做點事,感覺生活特別充實和幸福,如今到處進行宣講已成為他的一種生活習慣,也是一個新的人生追求。

宣講不僅融入了老支書宣講團成員們的生活,更融入了群眾的生活。清晨、傍晚到廣場、社區院壩聽聽老支書們的宣講,已經成為了不少青木關群眾必不可少的日常活動。“老同志們經常在廣場上做宣講,講的內容比電視播報的新聞更容易聽懂。”家住青木關鎮滴翠文化廣場附近的張芬老人說,這可比坐在家裡看電視有趣多了。

百姓話講好百姓事

位於青木關鎮管家橋村的“百姓茶堂”是老支書宣講團開展活動在主要陣地之一。王林茂喜歡到這裡用院壩會微宣講的方式為大家做宣講,用通俗的語言將全會精神送到大家身邊。

“八項規定六禁令,體現民心和民意。廉潔黨風與政風,群眾之事認真聽……”在一次宣講中,王林茂為大家展示了他結合當地實際創作的《八項規定六禁令 體現民心和民意》快板書,通俗易懂的語言,朗朗上口的文字引得現場掌聲連連。“為了提高宣講效果,我的宣講特別注重‘微’字,就是在宣講內容上不求‘全’,重點講清楚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的理論和實際問題;在宣講聽眾上不求‘多’,體現了‘面對面’的特點;在宣講時間上不求‘長’,每場宣講時間控制在半小時之內,爭取做到利用‘小場面’,講好群眾身邊的‘小故事’,講清一些‘小道理’。”王林茂說。黨員魏富雲覺得,這樣的宣講雖不比坐在會議室裡開會莊重,但形式新穎,效果更好,講的內容真正是入腦入心。

老支書宣講團成員的小故事往往蘊含著大道理。宣講成員們緊扣十八大精神、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重大主題,從徵集的百姓故事中篩選線索,以紮根基層一線的幹部、成就事業的下崗職工、勤勞致富的普通農民等普通人為故事主人公,講身邊事、話身邊理,以情節吸引人,以細節感動人,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悟到了故事中的“大道理”。

言傳身教傳遞正能量

老支書宣講團的成員們不僅要給大家講“大道理”,還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著身邊人。

老黨員盧葦江雖然今年已經87歲高齡,但在街坊鄰居的眼中,他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創衛“達人”,不僅因為他經常給大家宣講創衛,也因為他幾年如一日地堅持清掃街巷,帶動了所居住的老街居民一同參與創衛進來。

盧葦江退休以後一直關心著青木關的建設和發展,創衛以來的變化更是看在眼裡,喜在心裡。2015年4月,青木關鎮在創衛月度考核中拿到了灰旗。盧葦江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傷心,於是找到青木關鎮黨委書記王泓維,建議以這一天為青木關鎮的“奮進日”,希望今後全鎮上下一起努力,在創衛工作中爭先創優。當天盧葦江就自己掏腰包買了清掃工具,並從第二天開始清掃新青路社區的老街巷。不管天晴還是下雨,每個清晨大家都能看到盧葦江躬著身子掃起或撿起地上的紙屑、煙頭……漸漸地,越來越多群眾加入到清掃的行列中來,新青路社區的這條老街也是煥然一新。新青路社區居民熊仕利說,盧爺爺這麼大年紀不僅堅持給大家做宣講,還帶頭搞創衛,沒有理由不支持,也要出一份力。

如今,青木關鎮老支書宣講團已經發展成為以退休黨支部書記為骨幹,包括大學生村官、作家、機關工作人員、城管隊員,黨員志願者等在內的宣講隊伍,成為青木關鎮的一張“名片”。

短評 餘熱生輝 青春不老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看看青木關鎮的老支書宣講團,答案就顯而易見。說他們老當益壯、老而彌堅,一點也不為過。

實際上,許多老同志、老黨員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後,壯心不已,意志不衰,發揮政治優勢、智力優勢和經驗優勢,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或關心青少年,或積極建言獻策,或投身老年事業、基層黨建、矛盾調解、義務監督等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貢獻。他們離職不離黨、退休不褪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黨員的理想和信念,詮釋著共產黨員的胸懷和氣度,揮灑著最美的夕陽紅。

“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辛勤工作幾十年,現在光榮退休了,卸去了一身的風塵,終於可以寄情山水、盡享天倫。然而,許多老黨員卻選擇了在新的事業領域“再度上崗”。哲學家叔本華曾說:“老年時最大的安慰莫過於意識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獻給了永不衰老的事業”。支撐這些老同志“沒事找事”的動力,或許就是那份堅定理想信念,堅守信仰的赤誠情懷。

一些老同志不怨“人走茶涼”,也不歎“時近黃昏”,不是“歸隱田園”而是“老驥伏櫪”。在他們身上,所體現的是一種黨性修養,一種氣概情懷,一種人生境界。“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在當下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我們更要虛心向這些老同志、老黨員學習,弘揚傳承他們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對標看齊,深學實做。

我區“兩城同創”工作,被他以身邊的小故事和樸素話語來講述,變成了大家的“身邊事”、“新鮮事”。王林茂說,加入老支書宣講團就是想能繼續為黨和大家繼續服務,年紀雖然大了,但是還能奉獻一點余溫,為大家做點事,感覺生活特別充實和幸福,如今到處進行宣講已成為他的一種生活習慣,也是一個新的人生追求。

宣講不僅融入了老支書宣講團成員們的生活,更融入了群眾的生活。清晨、傍晚到廣場、社區院壩聽聽老支書們的宣講,已經成為了不少青木關群眾必不可少的日常活動。“老同志們經常在廣場上做宣講,講的內容比電視播報的新聞更容易聽懂。”家住青木關鎮滴翠文化廣場附近的張芬老人說,這可比坐在家裡看電視有趣多了。

百姓話講好百姓事

位於青木關鎮管家橋村的“百姓茶堂”是老支書宣講團開展活動在主要陣地之一。王林茂喜歡到這裡用院壩會微宣講的方式為大家做宣講,用通俗的語言將全會精神送到大家身邊。

“八項規定六禁令,體現民心和民意。廉潔黨風與政風,群眾之事認真聽……”在一次宣講中,王林茂為大家展示了他結合當地實際創作的《八項規定六禁令 體現民心和民意》快板書,通俗易懂的語言,朗朗上口的文字引得現場掌聲連連。“為了提高宣講效果,我的宣講特別注重‘微’字,就是在宣講內容上不求‘全’,重點講清楚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的理論和實際問題;在宣講聽眾上不求‘多’,體現了‘面對面’的特點;在宣講時間上不求‘長’,每場宣講時間控制在半小時之內,爭取做到利用‘小場面’,講好群眾身邊的‘小故事’,講清一些‘小道理’。”王林茂說。黨員魏富雲覺得,這樣的宣講雖不比坐在會議室裡開會莊重,但形式新穎,效果更好,講的內容真正是入腦入心。

老支書宣講團成員的小故事往往蘊含著大道理。宣講成員們緊扣十八大精神、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重大主題,從徵集的百姓故事中篩選線索,以紮根基層一線的幹部、成就事業的下崗職工、勤勞致富的普通農民等普通人為故事主人公,講身邊事、話身邊理,以情節吸引人,以細節感動人,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悟到了故事中的“大道理”。

言傳身教傳遞正能量

老支書宣講團的成員們不僅要給大家講“大道理”,還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著身邊人。

老黨員盧葦江雖然今年已經87歲高齡,但在街坊鄰居的眼中,他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創衛“達人”,不僅因為他經常給大家宣講創衛,也因為他幾年如一日地堅持清掃街巷,帶動了所居住的老街居民一同參與創衛進來。

盧葦江退休以後一直關心著青木關的建設和發展,創衛以來的變化更是看在眼裡,喜在心裡。2015年4月,青木關鎮在創衛月度考核中拿到了灰旗。盧葦江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傷心,於是找到青木關鎮黨委書記王泓維,建議以這一天為青木關鎮的“奮進日”,希望今後全鎮上下一起努力,在創衛工作中爭先創優。當天盧葦江就自己掏腰包買了清掃工具,並從第二天開始清掃新青路社區的老街巷。不管天晴還是下雨,每個清晨大家都能看到盧葦江躬著身子掃起或撿起地上的紙屑、煙頭……漸漸地,越來越多群眾加入到清掃的行列中來,新青路社區的這條老街也是煥然一新。新青路社區居民熊仕利說,盧爺爺這麼大年紀不僅堅持給大家做宣講,還帶頭搞創衛,沒有理由不支持,也要出一份力。

如今,青木關鎮老支書宣講團已經發展成為以退休黨支部書記為骨幹,包括大學生村官、作家、機關工作人員、城管隊員,黨員志願者等在內的宣講隊伍,成為青木關鎮的一張“名片”。

短評 餘熱生輝 青春不老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看看青木關鎮的老支書宣講團,答案就顯而易見。說他們老當益壯、老而彌堅,一點也不為過。

實際上,許多老同志、老黨員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後,壯心不已,意志不衰,發揮政治優勢、智力優勢和經驗優勢,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或關心青少年,或積極建言獻策,或投身老年事業、基層黨建、矛盾調解、義務監督等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貢獻。他們離職不離黨、退休不褪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黨員的理想和信念,詮釋著共產黨員的胸懷和氣度,揮灑著最美的夕陽紅。

“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辛勤工作幾十年,現在光榮退休了,卸去了一身的風塵,終於可以寄情山水、盡享天倫。然而,許多老黨員卻選擇了在新的事業領域“再度上崗”。哲學家叔本華曾說:“老年時最大的安慰莫過於意識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獻給了永不衰老的事業”。支撐這些老同志“沒事找事”的動力,或許就是那份堅定理想信念,堅守信仰的赤誠情懷。

一些老同志不怨“人走茶涼”,也不歎“時近黃昏”,不是“歸隱田園”而是“老驥伏櫪”。在他們身上,所體現的是一種黨性修養,一種氣概情懷,一種人生境界。“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在當下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我們更要虛心向這些老同志、老黨員學習,弘揚傳承他們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對標看齊,深學實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