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滬上醫院引進鈦米機器人,代替護士發藥查房不怕輻射

放射性碘-131是目前甲狀腺功能亢進(簡稱甲亢)和甲狀腺癌術後殘餘病灶治療的重要手段。然而,患者服用治療劑量的放射性碘-131後,可對周圍人群和職業醫護人員造成潛在輻射危害,

必須在一定時間內隔離。今年9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仁濟醫院率先在核醫學科引進了鈦米機器人,不僅為患者帶來更精准的服務,也減少了醫護人員的職業傷害。

仁濟核醫學科主任劉建軍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以前為了減少對醫護人員潛在的輻射危害,醫生護士每次進病房都要穿上鉛衣,臨床上,通常將一周內需要服用的藥物一次性發給患者,醫生和護士一般通過監護視頻和對講設施與患者進行查房、諮詢和答疑,

患者每日的例行生命體征觀察也主要由患者自行完成並報告。“但是,患者服用藥物頭兩天,副反應也比較大,會出現噁心、嘔吐等不適,以及喉頭水腫、呼吸窘迫甚至窒息。如果監測不及時,將增加潛在的醫療安全風險。”

運行一個月以來,減少了醫護人員的職業傷害,也為患者帶來了良好的就醫體驗。

那麼,鈦米機器人有什麼好處呢?劉建軍介紹,機器人每2小時能對病區所有患者進行一次體檢,“它會自動前往每一個隔離病房,呼叫患者姓名後通過人臉識別確認患者身份,然後自動進行包括體溫、血壓、甲狀腺攝碘和輻射殘留等生命體征監測等。”、

鈦米機器人為患者進行兩小時一次的體檢。

除此之外,核醫學科病房的服務機器人還可以説明護士完成藥物分發以及服藥方法的告知。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看到,護士通過人臉或胸卡的認證後放入藥物,確定發放的病床,機器人就會自動前往每一個隔離病房,

呼叫患者姓名,通過人臉識別確認患者身份並語音確認後自動打開藥箱,播放服藥通知。

“機器人能在治療過程中強化對病人的宣教,通過與患者的主動交互,將枯燥、難懂的醫療護理知識變成動畫場景中的語音問答,實現了更好宣教效果。”劉建軍說,不少患者對機器人很好奇,對它的宣教依從性也很高,“機器人還具備遠端視頻功能,説明醫護人員觀測病患部位組織情況。

另外,通過機器人身上的輻射檢測設備,還可以採集病房的輻射情況,並能根據需要進行相應報警。”

“有機器人在,好像醫護人員一直陪伴在身邊,也減少了因為隔離帶來的焦慮和孤獨。”患者盧先生說道。劉建軍表示,希望今後能進一步改善和發展人機互動的能力,“這樣醫護人員可以通過機器人增加與患者的互動,進一步改善患者的就醫體驗。”

題圖來源:陳金海 攝 欄目主編:孫剛 圖片編輯: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