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裴獻忠|百家宴,百姓情

【作家專欄】裴獻忠 | 百家宴,百姓情

原創 2017-11-06 裴獻忠 第五季微刊

點擊上方藍色“第五季微刊”關注。☝ 我空起一格,等你。

綠野仙蹤傳奇樂坊 - 傳奇樂坊蕭演奏曲

作者|裴獻忠 設計|微涼

百家宴,百姓情

我是學數學的出身。總認為大千世界就是一個碩大的湖面,而我們就是落向湖面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石子,在自己的周圍激起不大的漣漪,小小的波紋似一組同心圓一般儘量向遠處擴散。其實也前進不了多遠。如果夠幸運的話,能和其它石子的波紋有些接觸 ; 但就廣大的湖面來說,

大多沒有交集,也永遠不會有交集。

人海裡相逢,能遇到一起,就是一種莫大的緣分。倘若還能結成知交故友,這是幾輩子修來的福分,值得我們用足夠的誠意來對待,捧出一顆心來,坦誠交往。在患難時能主動近身伸手拉一把;在快樂時能相約嘻笑怒駡指點江山爽一下。遞一張紙巾擦淚,送一副肩膀依靠,共一杯烈酒入喉,奏一曲離歌笑大漠風沙。

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交往就是真誠,以心換心。這究竟又有多難!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帶著虛假的面具生活,不停地周旋于名利場,說言不由衷的話,演心裡鄙視的角色。心裡其實厭惡得要嘔吐,但臉上還要一本正經保持微笑道貌岸然。我們真心生活得很累,累得停下來喘息的時候常不停自省。在繁忙的奔波中我們都在追尋著心中的樂園,享受成功的快樂,

然而在短暫收穫滿足外似乎又越發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已逐步迷失了一些心中的美好。

二十多年前讀大三的一個週末,同桌約我們幾個玩得較好的同學到他老家去玩。因為呆在學校確實閑得發慌,一些學校保留節目都玩膩了,我們都想出去透口氣。同桌的老家離大學所在地不到兩百里,是靠近武夷山的大山深處。不必要做多大準備,我們都欣然前往。

老舊的客車離市區越遠,

上下抖動巔簸得越厲害,地面也越發不平整。大約過了一個多鐘頭通過一大片毛竹林後,客車開始駛上了盤旋而行的上山路。往前面看陡峭的山峰矗立在雲端不見山頂,往下看山谷幽深只見到茂林修竹。時而見到流泉飛瀑如玉帶在眼前閃過,時而又發現群猴在樹上快速跳躍穿梭。這讓在鄱陽湖平原長大的我感到特別的驚訝,偶爾驚異於這裡居然有比房子還大的鵝卵石,
或者對堂而皇之在路旁草叢緩慢遊行的巨大黑蛇瞠目結舌。莫大的新鮮感掩蓋了我們因為客車不停拐彎引起的不適,大家一路歡聲笑語,被窗外美麗的景色迷住,不時發出的驚歎聲讓車上為數不多的乘客搖頭竊笑。

客車在終點站停下,我們繼續步行趕路。約摸再走了十幾裡不大寬的石子路,終於看見了山的拐彎處有一個小小的村落,十幾戶人家零零散散隱藏在高大的樹林深處。也許是我們邊走邊談的歡笑聲音過大,引起了房子裡的一些住戶的注意,不時有一些女主人或者是男山民從房子裡走出來很驚奇地看著我們這一行人馬。同桌不斷地和他們打著招呼,用我們根本聽不懂的本地話愉快地交談,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同桌是這個小小村落裡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我們自然明白這在閉塞的大山深處是多麼的不容易,他應該是這個村子裡的榮耀吧。幾個小屁孩相互拉著手怯怯地跟在我們身後。同桌的父母立在家門口熱情歡迎我們這八個年輕人的到來。那個時候手機是沒有的,連座機電話也是為數不多的人家或單位才有的稀罕物。我們的這一說走就走的冒失旅行很顯然給山裡人帶來了很大不便。不過,同桌的父母踏實親切的招待讓我們很快就適應了對這裡的陌生感。我仔細打量這所迥異於我家鄉通常結構的房子。

山村裡的房子都是上下兩層結構,上面一層都建有一小閣樓,讓我自然而然想到書裡描寫的小姐的閨房以及閣樓拋繡球的場面。房子全都由粗大樹木和木板製成,基本不見一塊磚頭,爐灶裡的炊煙和歲月讓房子呈現出復古的氣息。山民們用毛竹劈成兩半,從遠處山澗引來山泉,如長蛇一般蜿蜒遊動進入廚房前的瓦缸,水從缸裡溢出來,向村後的小溪流過去,整個一永不停滯的天然自來水。泉水清澈冰涼,我忍不住拿起一個木勺舀滿水大喝一口,竟然有些甘甜的味道。遠處半山腰間飄蕩的雲霧從山林裡不休止的冒出來,把大山妝扮得如同仙境。古木蒼山,密林深澗,一直捱到近九點鐘,才見到大陽照射到的山頂泛出奇異的金燦燦的光芒。享受這裡的恬時淡然,沒來由的忽然就喜歡上了這個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中午吃過麵條後同桌領著我們到大山裡的山間大湖、發電站和險峻峽谷探尋了一番,讓從未領略過高山險地的我們大開了眼界。

晚餐時我們嚇了一跳。在同學的院子裡老早就亮起了電燈。三張大桌拼在一起,三四個阿姨在灶台間穿梭忙活,十幾個山民已坐好在桌旁邊抽煙袋邊閒聊。待看到我們進院時一起站起來,爭搶著把我們分散拉扯到他們身邊就坐,熱情麻利地幫我們擺好碗筷,不由分說就給我們各自倒滿了一大杯醇香的米酒。我注意到桌上擺滿了不同的叫不出名也認不全的菜肴。

見我們目瞪口呆,同桌給我們解釋:山村因為太小,平日裡有什麼紅白喜事,都由大家一起張羅。今天來了我們這一批大學生,對山裡人來說那就是來了全村的貴客,理當由全村人作東款待。剛剛母親告訴他,桌上的大部分野味、時令山貨、風乾的山珍連同米酒都是由每家每戶自發送來的。同桌的一席話讓我們這幾個外鄉來的客人驚呆了。一位年紀大些的大伯代表山民們熱情歡迎我們來村子裡遊玩,說山裡人沒有什麼名貴的菜肴待客,大家把平時積攢的一些土貨集中到一塊湊個百家宴,你們吃好了喝好了就是看得起山裡的朋友。同行的兩位女同學眼睛一紅,回過頭用手絹去擦拭淚水。我深深被這樸實真誠的話語感動了,這在我家鄉那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望著這些圍坐桌邊的山民們,我們不約而同舉起了酒杯,感謝他們真誠熱情的招待。甜糯糯的米酒一杯杯被山民勸下了肚子,叫不出名的美食一盤盤擺上了桌面。相互間是不是聽得懂對方的話已不重要了,喝酒的是不是男孩子也不重要了。我們在大山深處的這餐夜宴一直吃到了夜深人寂。山民們什麼時候離開的我已記不清楚,幾個男孩子怎樣擠在一張床上也不大明白。我們徹底被武夷山脈上的淳樸民風給灌醉了。這麼真誠的待客之道,這麼親密的待人之風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它摒棄了任何世俗的銅臭味道,讓我想念了二十多年。

感謝大山裡讓我銘記一生的夜晚,不僅僅是懷念那裡甘醇的美酒,也不僅僅是懷念那裡豐盛的美味,更多讓人感動不已的是素昧平生的人與人之間迸發出的美好的情感。

幾年前因工作調動從城南張王廟舊宅搬到城北藍庭社區的商品房,因而認識了這一片眾多的鄰舍。與其它社區內對門鄰居都不大認得全的典型都市冷漠鄰里關係不同,我們社區內的住戶們大多都有熱心腸。平時關係處得都不錯,互相幫襯關照著,非常的和諧。相處得久了,便沒有了行業的隔閡,也沒有了職務上的高低區別。見面一聲問候,出門託付關照,置辦世事張羅幫忙,早就是司空見慣的現象。

四年前我和妻子在社區大門口遭遇了車禍,社區內的眾多鄰居第一時間控制了現場,拔打醫院急救車,幫助嚇呆得不知所措的我將昏迷的妻子及時送去醫院搶救。待妻子清醒後,鄰居們陸續分批每天都來探望,隔三岔五地熬好雞湯,幫助腦部出血的妻子喚回記憶。整整一個月的住院時間,近七成的社區老住戶都來醫院探視過。因為他們的熱誠與幫助,使患難中的我們感受到親人般的關懷和溫暖,也讓妻子的傷病痊癒得快速理想。感謝有這些朋友們的相知相伴。

我在一樓有個廚房。每過個月餘時間,大家就聚在一起交流下感情。人常說,不走不親,就是兄弟姐妹來往少了,親情都會淡漠,更何況是鄰里朋友。我收拾幾張小桌子在廚房門口過道裡一字排開,擺上一批小凳子。按大家商定的計畫,鄰居們每人從家裡炒一兩個拿手的好菜,端到我這裡聚餐。有自認手藝不是很精唯恐菜肴口味不好的朋友,事先會打聽下別人的菜的名稱,然後到餐館裡炒上兩個不重樣的菜來,或者從家裡帶兩瓶紅酒白酒,大家坐在一起,就著路燈開懷暢飲。這小小的每月一次的百家宴,讓我們之間的關係處得如同兄弟姐妹。無論是炎熱夏天晚上還是寂寥冬季黑夜,明亮路燈下的歡聲笑語,都是社區裡一道亮麗的風景。

而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交往,也必定是世間最美且最引人入勝的風景。

作者簡介

裴獻忠 :筆名南心,自媒體“第五季微刊”專欄作家。中學數學高級教師,教師考編面試資深培訓員,愛好釣、唱、書、畫,但無一精通。心存善念,常年與幾何三角為伍,三尺講臺寫黑白人生,難見落英繽紛。深信:人世間眾多迷局,走得出的是圈,走不出的是網。

我空起一格,在第五季等你。

小夥伴們

總編:深海

主編:微涼

執行主編:涓涓 飄渺之旅@行

顧問:裴獻忠 楚歌

策劃:張雲峰

圖文設計:雲顏 孟二 微涼

播音:涓涓 蝶夢 宋曼

審稿編輯:木木 嫣然 清兒 劉二貨 小黃人

終審:涓涓 半生素衣

投稿須知

◎關於投稿:投稿題材不限(詩歌每次投稿須兩首以上)。投稿五天若沒有收到用稿通知,可另行處理。文章一經選用,將同時推送快報和頭條。除投稿郵箱,不接收其它方式收投稿。作品涉及糾紛,文責自負。

投稿郵箱:3272664648@qq.com

◎關於稿費:平臺提取讚賞的百分之二十作為平臺運營,其餘的歸作者所有。讚賞低於五元不發放稿費。(平臺自作者推文後十天發放稿費。讚賞透明。超過十天后的讚賞不再發放)。

注:請投稿作者加主編微信號以便發放稿費。

主編微信號:m040208

也許是我們邊走邊談的歡笑聲音過大,引起了房子裡的一些住戶的注意,不時有一些女主人或者是男山民從房子裡走出來很驚奇地看著我們這一行人馬。同桌不斷地和他們打著招呼,用我們根本聽不懂的本地話愉快地交談,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同桌是這個小小村落裡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我們自然明白這在閉塞的大山深處是多麼的不容易,他應該是這個村子裡的榮耀吧。幾個小屁孩相互拉著手怯怯地跟在我們身後。同桌的父母立在家門口熱情歡迎我們這八個年輕人的到來。那個時候手機是沒有的,連座機電話也是為數不多的人家或單位才有的稀罕物。我們的這一說走就走的冒失旅行很顯然給山裡人帶來了很大不便。不過,同桌的父母踏實親切的招待讓我們很快就適應了對這裡的陌生感。我仔細打量這所迥異於我家鄉通常結構的房子。

山村裡的房子都是上下兩層結構,上面一層都建有一小閣樓,讓我自然而然想到書裡描寫的小姐的閨房以及閣樓拋繡球的場面。房子全都由粗大樹木和木板製成,基本不見一塊磚頭,爐灶裡的炊煙和歲月讓房子呈現出復古的氣息。山民們用毛竹劈成兩半,從遠處山澗引來山泉,如長蛇一般蜿蜒遊動進入廚房前的瓦缸,水從缸裡溢出來,向村後的小溪流過去,整個一永不停滯的天然自來水。泉水清澈冰涼,我忍不住拿起一個木勺舀滿水大喝一口,竟然有些甘甜的味道。遠處半山腰間飄蕩的雲霧從山林裡不休止的冒出來,把大山妝扮得如同仙境。古木蒼山,密林深澗,一直捱到近九點鐘,才見到大陽照射到的山頂泛出奇異的金燦燦的光芒。享受這裡的恬時淡然,沒來由的忽然就喜歡上了這個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中午吃過麵條後同桌領著我們到大山裡的山間大湖、發電站和險峻峽谷探尋了一番,讓從未領略過高山險地的我們大開了眼界。

晚餐時我們嚇了一跳。在同學的院子裡老早就亮起了電燈。三張大桌拼在一起,三四個阿姨在灶台間穿梭忙活,十幾個山民已坐好在桌旁邊抽煙袋邊閒聊。待看到我們進院時一起站起來,爭搶著把我們分散拉扯到他們身邊就坐,熱情麻利地幫我們擺好碗筷,不由分說就給我們各自倒滿了一大杯醇香的米酒。我注意到桌上擺滿了不同的叫不出名也認不全的菜肴。

見我們目瞪口呆,同桌給我們解釋:山村因為太小,平日裡有什麼紅白喜事,都由大家一起張羅。今天來了我們這一批大學生,對山裡人來說那就是來了全村的貴客,理當由全村人作東款待。剛剛母親告訴他,桌上的大部分野味、時令山貨、風乾的山珍連同米酒都是由每家每戶自發送來的。同桌的一席話讓我們這幾個外鄉來的客人驚呆了。一位年紀大些的大伯代表山民們熱情歡迎我們來村子裡遊玩,說山裡人沒有什麼名貴的菜肴待客,大家把平時積攢的一些土貨集中到一塊湊個百家宴,你們吃好了喝好了就是看得起山裡的朋友。同行的兩位女同學眼睛一紅,回過頭用手絹去擦拭淚水。我深深被這樸實真誠的話語感動了,這在我家鄉那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望著這些圍坐桌邊的山民們,我們不約而同舉起了酒杯,感謝他們真誠熱情的招待。甜糯糯的米酒一杯杯被山民勸下了肚子,叫不出名的美食一盤盤擺上了桌面。相互間是不是聽得懂對方的話已不重要了,喝酒的是不是男孩子也不重要了。我們在大山深處的這餐夜宴一直吃到了夜深人寂。山民們什麼時候離開的我已記不清楚,幾個男孩子怎樣擠在一張床上也不大明白。我們徹底被武夷山脈上的淳樸民風給灌醉了。這麼真誠的待客之道,這麼親密的待人之風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它摒棄了任何世俗的銅臭味道,讓我想念了二十多年。

感謝大山裡讓我銘記一生的夜晚,不僅僅是懷念那裡甘醇的美酒,也不僅僅是懷念那裡豐盛的美味,更多讓人感動不已的是素昧平生的人與人之間迸發出的美好的情感。

幾年前因工作調動從城南張王廟舊宅搬到城北藍庭社區的商品房,因而認識了這一片眾多的鄰舍。與其它社區內對門鄰居都不大認得全的典型都市冷漠鄰里關係不同,我們社區內的住戶們大多都有熱心腸。平時關係處得都不錯,互相幫襯關照著,非常的和諧。相處得久了,便沒有了行業的隔閡,也沒有了職務上的高低區別。見面一聲問候,出門託付關照,置辦世事張羅幫忙,早就是司空見慣的現象。

四年前我和妻子在社區大門口遭遇了車禍,社區內的眾多鄰居第一時間控制了現場,拔打醫院急救車,幫助嚇呆得不知所措的我將昏迷的妻子及時送去醫院搶救。待妻子清醒後,鄰居們陸續分批每天都來探望,隔三岔五地熬好雞湯,幫助腦部出血的妻子喚回記憶。整整一個月的住院時間,近七成的社區老住戶都來醫院探視過。因為他們的熱誠與幫助,使患難中的我們感受到親人般的關懷和溫暖,也讓妻子的傷病痊癒得快速理想。感謝有這些朋友們的相知相伴。

我在一樓有個廚房。每過個月餘時間,大家就聚在一起交流下感情。人常說,不走不親,就是兄弟姐妹來往少了,親情都會淡漠,更何況是鄰里朋友。我收拾幾張小桌子在廚房門口過道裡一字排開,擺上一批小凳子。按大家商定的計畫,鄰居們每人從家裡炒一兩個拿手的好菜,端到我這裡聚餐。有自認手藝不是很精唯恐菜肴口味不好的朋友,事先會打聽下別人的菜的名稱,然後到餐館裡炒上兩個不重樣的菜來,或者從家裡帶兩瓶紅酒白酒,大家坐在一起,就著路燈開懷暢飲。這小小的每月一次的百家宴,讓我們之間的關係處得如同兄弟姐妹。無論是炎熱夏天晚上還是寂寥冬季黑夜,明亮路燈下的歡聲笑語,都是社區裡一道亮麗的風景。

而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交往,也必定是世間最美且最引人入勝的風景。

作者簡介

裴獻忠 :筆名南心,自媒體“第五季微刊”專欄作家。中學數學高級教師,教師考編面試資深培訓員,愛好釣、唱、書、畫,但無一精通。心存善念,常年與幾何三角為伍,三尺講臺寫黑白人生,難見落英繽紛。深信:人世間眾多迷局,走得出的是圈,走不出的是網。

我空起一格,在第五季等你。

小夥伴們

總編:深海

主編:微涼

執行主編:涓涓 飄渺之旅@行

顧問:裴獻忠 楚歌

策劃:張雲峰

圖文設計:雲顏 孟二 微涼

播音:涓涓 蝶夢 宋曼

審稿編輯:木木 嫣然 清兒 劉二貨 小黃人

終審:涓涓 半生素衣

投稿須知

◎關於投稿:投稿題材不限(詩歌每次投稿須兩首以上)。投稿五天若沒有收到用稿通知,可另行處理。文章一經選用,將同時推送快報和頭條。除投稿郵箱,不接收其它方式收投稿。作品涉及糾紛,文責自負。

投稿郵箱:3272664648@qq.com

◎關於稿費:平臺提取讚賞的百分之二十作為平臺運營,其餘的歸作者所有。讚賞低於五元不發放稿費。(平臺自作者推文後十天發放稿費。讚賞透明。超過十天后的讚賞不再發放)。

注:請投稿作者加主編微信號以便發放稿費。

主編微信號:m0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