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保定一博物館展出珍貴館藏,揭一段以抗戰英烈命名縣城往事

建國前,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國內曾有37個以抗戰英烈名字命名的縣城,隨著不以人名作地名政策的推出,到如今僅剩左權、黃驊、靖宇、尚志四地,曾經以抗戰英烈命名的城市消失了,

但我們不應忘記這段歷史,在保定誠義房地契博物館內有著以抗戰英烈命名縣城的專題館藏陳列,紀念這段歷史。

建國縣土地證

近日,保定誠義房地契博物館展出一件以河北抗戰英烈焦建國命名的建國縣土地房產證,此張土地房產證為華北區建國縣土地房產證第一聯,

於解放戰爭土地改革時期為農戶所存。華北解放區為1948年隨解放形式發展由晉察冀邊區同晉冀魯豫邊區合併而成。土地房產證內容大意為,華北區土地房產所有證第一聯,依據中國土地法大綱之規定,確定本戶全家所有土地,均作為本戶全家私有產業。耕種、居住、典賣、轉讓、贈與等完全自由,任何人不得侵犯,特給此證。左半部分是土地房產的詳細位置、種類、四至、面積、最左側為中華民國一九三八(1949)發,
上面蓋有紅色建國縣政府印章。

焦建國烈士像

土地證內的建國縣是為紀念河北抗戰英烈焦建國,於1939年4月,冀中區黨委和行署決定,由獻縣東部劃出三個區,河間東部劃出兩個區,

另包括交河北部一些村莊,在三縣結合部成立建國縣,縣城所在地為杜生鎮,1954年4月,撤並。在抗戰時期,這個不足20萬人口的小縣城,是冀中平原上鬥爭艱苦的地點之一,對抗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河北衡水饒陽焦建國故居

焦建國(1912-1941),原名焦守健,化名蘇一華、肖實。

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屯裡村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調任獻縣、滄縣、青縣,交河一帶擔任中心縣委書記。1941年焦建國和各縣的幹部在滄縣前軍莊開會時,突遭日軍重兵的包圍,在突圍時,光榮壯烈犧牲,年僅29歲,焦建國兄弟四個在1930年前後走上了紅色的革命道路。

如今故居內部

保定誠義房地契博物館進行的“民族之光”尋訪以抗戰英烈命名縣城的活動通過尋訪以英烈命名的城市,重溫抗戰歷史,緬懷抗戰先烈, 弘揚愛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