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民國時期國民黨四大元老,一人堪稱中國現代教育之父

張靜江、蔡元培、吳稚暉、李石曾都曾入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並且四人之間的私交也不錯,也是最早從事革命事業的人,因而被稱作為“國民黨四大元老”。

蔡元培(1868-1940)

蔡元培,字鶴卿,又字仲申,乳名阿培,曾化名蔡振,浙江紹興人,民主主義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蔡元培早年在李姓塾師家讀書,於1884年17歲時考中秀才,1889年考中舉人,1892年考中進士,被點為翰林院庶起士。當他授職翰林院編修時,正值甲午戰爭爆發,從此開始接受新學。1898年,

蔡元培任職為紹興中西學堂監督,至此開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之後,他又出任了上海代理澄衷學堂(現上海市澄衷高級中學)首任校長、南洋公學經濟特科班總教習、中國教育會會長、愛國學社總理等職。

1904年,蔡元培在上海創辦建立了光復會。1905年,光復會併入同盟會,蔡元培任職同盟會上海分會負責人。1907年,蔡元培遠赴德國,進入萊比錫大學就讀,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蔡元培在陳其美邀請下回國。

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蔡元培就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1913年,年僅46歲的蔡元培再次遠赴國外,去往法國求學。1915年,蔡元培與李石曾、吳玉章等組織了華法教育會,很多華人學生通過這個組織順利來到法國學習。

1916年,蔡元培回國後,

擔任了北京大學校長,提倡新文化運動。任職北大校長期間,北大在他的建設下成為全國知名的高等院校,因對當局不滿,蔡元培曾屢次提出辭呈,直到1923年去職,前往歐洲,從事研究。1924年,國民黨一大上,蔡元培當選為候補中央監察委員。1926年回國後,蔡元培先後出任了大學院院長、司法部長、監察院長、央監察委員會會議主席、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抗日戰爭期間,蔡元培與厲麟似、胡愈之等組織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
積極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病逝,一代傳奇就此落幕。

張靜江(1877-1950)

張靜江,譜名增澄,名人傑,別署飲光,浙江湖州人,商人、政治家、革命人士。

張靜江出身江南絲商巨賈家庭,張家是南潯“四象”之一,在當地頗有財富。1905年,張靜江在赴法國途中,結識孫中山,從此成為孫中山革命事業背後的金主。為呼應孫中山創辦的《民報》,

張靜江聯合吳稚暉、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在巴黎組織成立“世界社”,同時發行《新世紀》週刊,在輿論上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1906年,張靜江在新加坡加入同盟會。中華民國成立後,張靜江又帶頭捐贈鉅款給予孫中山的臨時政府。1914年,孫中山籌建中華革命党,張靜江被任命為財政部長。他與蔣介石的關係也極為密切,是蔣介石加入中華革命黨的監誓人。1924年,國民黨“一大”上,張靜江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孫中山逝世後,召國民黨二大上,他又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

張靜江對於蔣介石也是全力支持,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後,張靜江當選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後蔣介石在他提議下,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領導北伐,正是在他的大力扶持下,蔣介石成為國民黨內的一把手。1927年後,張靜江任職了浙江省政府主席、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委員長等職,後因與蔣介石之間矛盾激化,於1930年被排擠出國民黨中央政治的核心。抗日戰爭爆發後,張靜江經香港去往了美國,從此寓居在紐約,直到1950年去世。

吳稚暉(1865-1953)

吳稚暉,名脁,字稚暉,江蘇武進人,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思想家,中央研究院院士,聯合國“世界百年文化學術偉人”榮譽稱號獲得者。

吳稚暉,曾考中清廷舉人,後入上海南洋公學任教,于1901年留學日本。1902年,他與蔡元培等人成立愛國學社,任職學監兼國文教員,後因躲避清政府通緝,留學英國。1905年,吳稚暉在倫敦結識孫中山,並以當年加入同盟會。1906年,他又與張靜江、李石曾等人在法國創建世界社。回國後,吳稚暉積極投入新文化運動,提倡國語注音與國語運動。1918年後,他出任了唐山路礦學校國文教員、里昂中法大學校長、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等職務,他還發起組織了留法勤工檢學會,創辦了海外補學校,宣導勤工儉學,對後世影響極大。

抗日戰爭時期,吳稚暉也積極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去,對於汪精衛漢奸行為,深惡痛絕。1949年,國民黨敗退後,他被蔣介石送往臺灣,於1953年病逝,享年88歲。

李石曾(1881-1973)

李石曾,原名李煜瀛,字石僧,筆名真民,晚年自號擴武,教育家、文物學家。

李石曾出身於官宦世家,父親是清流派代表人物、曾任軍機大臣的李鴻藻(與李鴻章沒啥血緣關係,政治上還是李鴻章的對頭),家學淵源下,國學功底很深厚。1902年,李石曾隨駐法公使孫寶琦前往法國求學,先後就讀于蒙達頓農校、巴斯德學院及巴黎大學。1906年,他和張靜江、吳稚暉等人在巴黎組織成立了“世界社”,同年加入同盟會巴黎分會。1911年回國後,李石曾組織了京津同盟會,出版《民意報》。1912年他又和吳稚暉等人在北京創立留法儉學會。

二次革命失敗後,李石曾再次前往法國,於1914年與蔡元培、汪精衛等人組織了留法西南維持會。1917年回國後,出任了北大生物系教授。1917年,李石曾創辦了全國第一所留法工藝學校,之後又組織建立了留法高等預備班、中法大學、里昂中法大學。1924年的國民黨一大上,他被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之後他出任了故宮財產清理保管委員會主席、故宮博物院院長、私立南通大學首席校董等職。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石曾被派往歐美從事外交活動,於1948年回國,任職了總統府資政。1949年後,李石曾先去去往了瑞士,後又定居在臺灣,於1973年去世,享年92歲。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孫中山逝世後,召國民黨二大上,他又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

張靜江對於蔣介石也是全力支持,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後,張靜江當選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後蔣介石在他提議下,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領導北伐,正是在他的大力扶持下,蔣介石成為國民黨內的一把手。1927年後,張靜江任職了浙江省政府主席、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委員長等職,後因與蔣介石之間矛盾激化,於1930年被排擠出國民黨中央政治的核心。抗日戰爭爆發後,張靜江經香港去往了美國,從此寓居在紐約,直到1950年去世。

吳稚暉(1865-1953)

吳稚暉,名脁,字稚暉,江蘇武進人,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思想家,中央研究院院士,聯合國“世界百年文化學術偉人”榮譽稱號獲得者。

吳稚暉,曾考中清廷舉人,後入上海南洋公學任教,于1901年留學日本。1902年,他與蔡元培等人成立愛國學社,任職學監兼國文教員,後因躲避清政府通緝,留學英國。1905年,吳稚暉在倫敦結識孫中山,並以當年加入同盟會。1906年,他又與張靜江、李石曾等人在法國創建世界社。回國後,吳稚暉積極投入新文化運動,提倡國語注音與國語運動。1918年後,他出任了唐山路礦學校國文教員、里昂中法大學校長、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等職務,他還發起組織了留法勤工檢學會,創辦了海外補學校,宣導勤工儉學,對後世影響極大。

抗日戰爭時期,吳稚暉也積極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去,對於汪精衛漢奸行為,深惡痛絕。1949年,國民黨敗退後,他被蔣介石送往臺灣,於1953年病逝,享年88歲。

李石曾(1881-1973)

李石曾,原名李煜瀛,字石僧,筆名真民,晚年自號擴武,教育家、文物學家。

李石曾出身於官宦世家,父親是清流派代表人物、曾任軍機大臣的李鴻藻(與李鴻章沒啥血緣關係,政治上還是李鴻章的對頭),家學淵源下,國學功底很深厚。1902年,李石曾隨駐法公使孫寶琦前往法國求學,先後就讀于蒙達頓農校、巴斯德學院及巴黎大學。1906年,他和張靜江、吳稚暉等人在巴黎組織成立了“世界社”,同年加入同盟會巴黎分會。1911年回國後,李石曾組織了京津同盟會,出版《民意報》。1912年他又和吳稚暉等人在北京創立留法儉學會。

二次革命失敗後,李石曾再次前往法國,於1914年與蔡元培、汪精衛等人組織了留法西南維持會。1917年回國後,出任了北大生物系教授。1917年,李石曾創辦了全國第一所留法工藝學校,之後又組織建立了留法高等預備班、中法大學、里昂中法大學。1924年的國民黨一大上,他被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之後他出任了故宮財產清理保管委員會主席、故宮博物院院長、私立南通大學首席校董等職。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石曾被派往歐美從事外交活動,於1948年回國,任職了總統府資政。1949年後,李石曾先去去往了瑞士,後又定居在臺灣,於1973年去世,享年92歲。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