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樺南:厚植資源優勢 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

黑龍江日報11月7日訊 2017年,樺南縣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目標和“強一接二連三”及“興三帶二促一”的迴圈發展路徑,以“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以“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為抓手,著力構建農業“三大體系”,努力做好“三篇大文章”,厚植資源發展優勢,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不斷破解現代農業發展瓶頸,傾力提升農業綜合產能,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和諧,努力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新路子,實現傳統農業大縣向綠色農業強縣轉變。

明義鄉玉米合作社扒皮作業。

著力優化農業結構調整構築農村經濟增長新優勢

堅持以提升品質為主攻方向,按照“減玉米、穩水稻、增大豆、擴雜糧、強果蔬、壯林經”的調整思路,突出構建了“東林西稻、南瓜北畜、中部蔬菜”的產業佈局,種植業結構調整呈現標準高、品質優、效益好的發展勢頭。

全縣總耕地面積342.15萬畝,水稻穩定在80.3萬畝;玉米調減到146.3萬畝,大豆增加到87.4萬畝;紫蘇、白瓜、黑木耳、雜糧雜豆等經濟作物28.15萬畝。

調優作物品種結構,穩定抓好大宗糧食生產促增收。堅持“優質、穩產、高效”原則,優化農作物品種區域佈局,大宗糧食作物推廣應用了一批優質高效主栽品種,玉米以綠單2號、鵬玉1等品種為主,播種97萬畝;水稻以龍粳31、龍粳46等品種為主,

播種75萬畝;大豆以黑農48(高蛋白)、綏農26(高油)等品種為主,播種70萬畝,優質品種覆蓋率達到71%。

調強特色產業結構,加快發展高效經濟作物促增收。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全面實施“3663”計畫,重點打造東部大榛子、紫蘇和中草藥種植示範帶,南部有機瓜菜示範帶,西部紅樹莓、葡萄、藍靛果漿果林示範帶,北部黑木耳、香菇示範帶,中部綠化苗木花卉示範帶。全縣建設林下經濟發展基地55個,

種植紫蘇15萬畝,栽植以大榛子為主的堅果林1.3萬畝,以沙棘為主的漿果林1.6萬畝,以黑木耳為主的食用菌發展到2億袋,花卉苗木發展到2000畝,紫蘇、大榛子種植面積全省第一。同時,大力實施“一村一品”提升工程,主動適應市場個性化、差異化、多樣化消費主流趨勢,重點培育白瓜、蔬菜瓜果、雜糧雜豆等特色經濟作物產業,發展白瓜5萬畝、蔬菜4.58萬畝,鮮食玉米、紅小豆、黑豆等雜糧雜豆3.57萬畝。

調精農產品品質結構,轉變傳統種植方式促增收。按照市場供給需求方向,大力實施“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發展戰略,積極推廣“鴨稻”“魚稻”“富硒稻”“鵝玉米”等綠色有機食品生產方式,加快推進綠色有機穀子、紅小豆、紫蘇、白瓜等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健全農產品品質安全追溯體系,全面提高農產品品質安全水準。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160萬畝、無公害農產品基地58萬畝、有機食品基地2萬畝。新增認證綠色有機食品標識4個、無公害農產品標識6個。

石頭河子鎮大榛子喜獲豐收。

深度開發農產品加工業打造農村經濟增長新支柱

深加工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全縣農副產品及深加工企業達42家,市級以上產業化龍頭標準企業30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龍頭企業5家、市級龍頭企業24家,總資產38.9億元,從業人數5348人。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發展山林產品、小雜糧等特色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全縣從事深加工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已達25家,合作社深加工產業創產值2.3億元,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中間力量。

深加工產業綜合效益穩中有升。農產品加工企業聚合各種生產要素和資源優勢,推動上下游企業、農戶、合作社協作配套,生產、加工、流通相互銜接,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實現農產品多環節增值增效。截至目前,全縣規上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總產值達28.76億元,主營業務收入27.25億元,實現利潤4.14億元。

深加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把招商引資和引進社會資本進入農業領域作為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的工作重點。目前,全縣初步形成了五條產業鏈。糧食加工產業鏈主要以聖傑農業、鴻源集團、七星湖米業為重點的大米加工業,以新曙光牧業為重點的飼料加工業、德盛糧油為重點的玉米加工業,以萬源酒業、新星酒業為重點的玉米釀酒業。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鏈主要有以恒源食品股份、隆發食品飲料為重點的白瓜籽加工業,以藍谷食品、華葉產業園為重點的雜糧加工業,以長彥家庭農場、大霞蔬菜合作社為主蔬菜加工產業。畜牧產品加工產業鏈以德昱成實業為主的肉雞屠宰加工業,以聚源清真食品、龍肯畜牧為重點的肉羊、肉驢養殖加工業。山林產品加工產業鏈以樺南仙紫、農盛園、樺森食品為主的紫蘇加工產業、以華騰食用菌為主的黑木耳菌包加工產業、以君澳集團為主的紅樹莓加工產業、以久仙草中藥材公司為重點的中藥材加工產業。農業副產品加工產業鏈以鴻匯實業為重點的玉米芯加工糠醛產業、以大峰生物質能源為重點的玉米秸稈綜合利用產業、以豐源熱電聯產為重點的秸稈發電產業。

梨樹鄉民主村瓜菜大棚採摘。

創新農產品市場行銷拓展農村經濟增長新管道

抓好特色農產品行銷,依託加工企業實現訂單銷售。把發展“訂單農業”作為推動農產品銷售,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依靠政策引導、示範帶動,實現了產、加、銷無縫對接。依託恒源股份食品、鴻源集團、聖傑農業、玉財紫蘇專業合作社、鑫合紫蘇合作社等農業主體實現農業訂單面積達28.5萬畝。

堅持實施品牌戰略行銷,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高度重視扶持和培育農產品品牌開發及宣傳,打造出一批深受市場歡迎的名優新特產品,湧現出了“孫斌牌”大米、“全糧愈”、“輕膳美”營養平衡餐粉、“樺南仙紫”紫蘇油、“彩梁穀”有機小米、“無可無可的”煎餅、“延樺源”羊肉、“那嘎達”黑豬肉、“樺林”藏香豬肉、“瑞田谷農”白瓜子仁等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知名度的農產品品牌。全縣註冊農字型大小商標178個,市知名商標8個,省著名商標1個,中國著名品牌2個。“三品一標”認證數量達118個,地理標識農產品3個。

推動“互聯網+”行銷,構建農產品全網銷售新模式。利用黑龍江大米網銷售,樺南縣鴻源優品電子商務平臺實現了黑龍江大米網連結,目前有大米、食用菌、煎餅、雜糧等50餘種特色農產品已經上架銷售。按照“1+10+100”模式建設了農村電商服務網路,入駐電商415戶,上線農產品達120多個品種,全縣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26000萬元。利用移動互聯網微商平臺銷售,全縣建立公眾號20多個,有3000多人從事微商銷售,預計全年銷售額達2000萬元。利用國內著名電商平臺銷售,全縣鴻源、恒源、萬源酒業、聖傑農業等十多家農業主體通過連結淘寶、京東、蘇甯等電商平臺,加快推進B2C、B2B、O2O等網路行銷模式發展,目前註冊商戶3000多家,主要銷售大米、紫蘇、白瓜子、雜糧、蜂蜜等10餘類農產品,100多種單品成為網路熱銷品牌,預計全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500萬元。

推進企業參加展會行銷,提升農產品市場佔有量。組織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參加第十二屆東亞國際食品交易博覽會、中國有機食品博覽會、第四屆中俄博覽會暨第二十八屆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等國家級和省市級農產品展銷會推介會。展出紫蘇、大米、煎餅、木耳、雜糧、營養餐粉、蠶蛾酒、堅果飲料等40多種特色農產品。截至目前,鴻源集團、聖傑農業、恒源、藍穀等企業簽約額達10.45億元。通過展會簽約有效提升了全縣農產品市場佔有量,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拓寬市場行銷管道。

發展外向經濟市場行銷,構築國際化農產品銷售鏈條。積極支援優勢品牌農產品開拓國際市場,發展對俄出口基地1家,對歐出口基地2家。鴻源農業開發集團建設4萬畝對俄出口大米種植基地,預計達到出口標準的水稻2.15萬噸;恒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為新三板上市企業,今年預計可加工出口白瓜子、松子等3.2萬噸,創匯7600萬美元;樺南縣瑞海白瓜子有限公司今年預計出口白瓜子3000噸,創匯1000萬美元。

土龍山鎮橫岱村萬壽菊喜獲豐收。

大力發展畜牧水產業開闢農村經濟增長新途徑

積極推進糧食“過腹增值”,全力推動畜牧養殖上規模。以發展適度規模標準化養殖為主導,採取種養結合的畜牧業生產方式,廣泛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適度規模養殖戶”“生態養殖+綠色種植”的養殖模式。截至目前,全縣各類畜禽飼養量分別達到:生豬110萬頭,出欄65萬頭;肉牛12萬頭,出欄5.5萬頭;肉羊16萬隻;出欄7萬隻;禽飼養量4000萬隻,出欄3500萬隻,牧業總產值預計實現26億元。

扶持壯大養殖經營主體,全力打造四條畜牧全產業鏈。重點打造生豬、肉雞、肉驢、肉羊四條養殖產業鏈,依託穀實集團、聯樺牧業萬頭豬場發展生豬產業。穀實集團與14家豬場建立合作關係,採取合作放養模式,已放養生豬13000頭,預計年末放養量可達2萬頭,帶動農戶增收300萬元。依託德昱成實業發展肉雞產業,新建示範場2個,擴建場7個,全縣肉雞養殖基地達到13個,企業實現年飼養量4000萬隻。依託龍墾畜牧有限公司發展肉驢產業,年實現母驢存欄3000頭,年出欄肉驢1000頭。

充分利用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依託縣內水資源豐富的優勢,優化調整了水產養殖結構,充分利用全縣適宜養魚的7萬畝水面,發展水產養殖達4.6萬畝,占65.7%。發展休閒漁業場戶40個,創建省級健康養殖示範場3個,部級健康養殖示範場4個。

大八浪鄉稻農機械收穫水稻。

積極推進農民創業就業啟動農村經濟增長新動力

加快農民創業基地建設,促進農民就地創業增收。深入實施農民創業工程,優化農民創業環境,強化農業創業培訓,加強農民創業宣傳引導,培育創業典型群體,農民的創業熱情得到有效激發,湧現出了一大批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組織帶頭人和農民企業家。現已建設省級農民創業示範基地12個,縣級農民創業示範基地14家,孫斌鴻源農業開發集團的創業基地被評為國家級創業示範園區。樹立農民創業典型10個,榮獲省級龍江最美創業人一人。帶動全縣農民,包括個體工商戶、合作社、農場、企業創業總戶數達10340戶,帶動就業1.5萬人,純收入1.73億元。

全力實施“九八九”工程,拓寬農民轉移就業管道。開展貧困人員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重點在北京等地創建九個精准就業扶貧轉移輸出基地;積極打造中醫按摩、廚師等八個專業培訓專案品牌;在北京、蘇州、天津等地組建九個貧困人員就業轉移輸出服務站。實現各類就業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9800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年實現收入1.8億元,帶動貧困人員3300人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脫貧。

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促進農民轉移增收。在北京、天津、青島、寧波等地建立轉移基地18家,開闢外埠農民工服務站45個,與俄羅斯用工單位連續5年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每年赴俄羅斯務工100餘人。目前全縣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46461萬人次,人均增收2500元。

明義鄉農民養殖的肉牛。

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探索農村經濟增長新模式

穩妥做好土地確權頒證工作。樺南縣土地確權外業實測工作已全面完成,在10月30日每個鄉鎮完成1個試點村達到頒發證書狀態,在11月30日前每個鄉鎮完成50%的村達到確權頒發證書狀態,計畫12月末將完成土地經營權證書發放工作。

推進土地經營權規範流轉。利用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土地託管等形式,引導土地有序向新型經營主體流轉,發展適度規模流轉經營面積達165萬畝,規範流轉面積135萬畝。

培育規範新型經營主體。按照產業類型劃分,種植業、經濟作物種植、畜牧業、農機合作社、林業、漁業,其他合作社如蜜蜂、水貂等,全縣已註冊農民專業合作社共計1733個,家庭農場286家,參加合作社3.2萬人。合作社經營土地85萬畝,產值達到5.85億元,帶動農民戶均實現收入1.8萬元。

推進農業部“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縣工作,重點推進了土地經營權入股有限責任公司模式。以樺南聖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作為試點,有15戶農民參與,和樺南聖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組成16個股東,農民入股土地經營權1200畝,企業投資1000萬元,建立“風險共擔,利潤共用”的利潤分配機制,入股農戶獲淨利潤186.6萬元,每畝地分紅1555元,每畝比出租土地經營權多收入855元。有效探索了農村土地“三權分置”中的入股流轉新路徑,有效保障了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利益,為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新增認證綠色有機食品標識4個、無公害農產品標識6個。

石頭河子鎮大榛子喜獲豐收。

深度開發農產品加工業打造農村經濟增長新支柱

深加工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全縣農副產品及深加工企業達42家,市級以上產業化龍頭標準企業30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龍頭企業5家、市級龍頭企業24家,總資產38.9億元,從業人數5348人。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發展山林產品、小雜糧等特色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全縣從事深加工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已達25家,合作社深加工產業創產值2.3億元,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中間力量。

深加工產業綜合效益穩中有升。農產品加工企業聚合各種生產要素和資源優勢,推動上下游企業、農戶、合作社協作配套,生產、加工、流通相互銜接,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實現農產品多環節增值增效。截至目前,全縣規上工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總產值達28.76億元,主營業務收入27.25億元,實現利潤4.14億元。

深加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把招商引資和引進社會資本進入農業領域作為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的工作重點。目前,全縣初步形成了五條產業鏈。糧食加工產業鏈主要以聖傑農業、鴻源集團、七星湖米業為重點的大米加工業,以新曙光牧業為重點的飼料加工業、德盛糧油為重點的玉米加工業,以萬源酒業、新星酒業為重點的玉米釀酒業。特色農產品加工產業鏈主要有以恒源食品股份、隆發食品飲料為重點的白瓜籽加工業,以藍谷食品、華葉產業園為重點的雜糧加工業,以長彥家庭農場、大霞蔬菜合作社為主蔬菜加工產業。畜牧產品加工產業鏈以德昱成實業為主的肉雞屠宰加工業,以聚源清真食品、龍肯畜牧為重點的肉羊、肉驢養殖加工業。山林產品加工產業鏈以樺南仙紫、農盛園、樺森食品為主的紫蘇加工產業、以華騰食用菌為主的黑木耳菌包加工產業、以君澳集團為主的紅樹莓加工產業、以久仙草中藥材公司為重點的中藥材加工產業。農業副產品加工產業鏈以鴻匯實業為重點的玉米芯加工糠醛產業、以大峰生物質能源為重點的玉米秸稈綜合利用產業、以豐源熱電聯產為重點的秸稈發電產業。

梨樹鄉民主村瓜菜大棚採摘。

創新農產品市場行銷拓展農村經濟增長新管道

抓好特色農產品行銷,依託加工企業實現訂單銷售。把發展“訂單農業”作為推動農產品銷售,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依靠政策引導、示範帶動,實現了產、加、銷無縫對接。依託恒源股份食品、鴻源集團、聖傑農業、玉財紫蘇專業合作社、鑫合紫蘇合作社等農業主體實現農業訂單面積達28.5萬畝。

堅持實施品牌戰略行銷,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高度重視扶持和培育農產品品牌開發及宣傳,打造出一批深受市場歡迎的名優新特產品,湧現出了“孫斌牌”大米、“全糧愈”、“輕膳美”營養平衡餐粉、“樺南仙紫”紫蘇油、“彩梁穀”有機小米、“無可無可的”煎餅、“延樺源”羊肉、“那嘎達”黑豬肉、“樺林”藏香豬肉、“瑞田谷農”白瓜子仁等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知名度的農產品品牌。全縣註冊農字型大小商標178個,市知名商標8個,省著名商標1個,中國著名品牌2個。“三品一標”認證數量達118個,地理標識農產品3個。

推動“互聯網+”行銷,構建農產品全網銷售新模式。利用黑龍江大米網銷售,樺南縣鴻源優品電子商務平臺實現了黑龍江大米網連結,目前有大米、食用菌、煎餅、雜糧等50餘種特色農產品已經上架銷售。按照“1+10+100”模式建設了農村電商服務網路,入駐電商415戶,上線農產品達120多個品種,全縣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26000萬元。利用移動互聯網微商平臺銷售,全縣建立公眾號20多個,有3000多人從事微商銷售,預計全年銷售額達2000萬元。利用國內著名電商平臺銷售,全縣鴻源、恒源、萬源酒業、聖傑農業等十多家農業主體通過連結淘寶、京東、蘇甯等電商平臺,加快推進B2C、B2B、O2O等網路行銷模式發展,目前註冊商戶3000多家,主要銷售大米、紫蘇、白瓜子、雜糧、蜂蜜等10餘類農產品,100多種單品成為網路熱銷品牌,預計全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500萬元。

推進企業參加展會行銷,提升農產品市場佔有量。組織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參加第十二屆東亞國際食品交易博覽會、中國有機食品博覽會、第四屆中俄博覽會暨第二十八屆哈爾濱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等國家級和省市級農產品展銷會推介會。展出紫蘇、大米、煎餅、木耳、雜糧、營養餐粉、蠶蛾酒、堅果飲料等40多種特色農產品。截至目前,鴻源集團、聖傑農業、恒源、藍穀等企業簽約額達10.45億元。通過展會簽約有效提升了全縣農產品市場佔有量,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拓寬市場行銷管道。

發展外向經濟市場行銷,構築國際化農產品銷售鏈條。積極支援優勢品牌農產品開拓國際市場,發展對俄出口基地1家,對歐出口基地2家。鴻源農業開發集團建設4萬畝對俄出口大米種植基地,預計達到出口標準的水稻2.15萬噸;恒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為新三板上市企業,今年預計可加工出口白瓜子、松子等3.2萬噸,創匯7600萬美元;樺南縣瑞海白瓜子有限公司今年預計出口白瓜子3000噸,創匯1000萬美元。

土龍山鎮橫岱村萬壽菊喜獲豐收。

大力發展畜牧水產業開闢農村經濟增長新途徑

積極推進糧食“過腹增值”,全力推動畜牧養殖上規模。以發展適度規模標準化養殖為主導,採取種養結合的畜牧業生產方式,廣泛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適度規模養殖戶”“生態養殖+綠色種植”的養殖模式。截至目前,全縣各類畜禽飼養量分別達到:生豬110萬頭,出欄65萬頭;肉牛12萬頭,出欄5.5萬頭;肉羊16萬隻;出欄7萬隻;禽飼養量4000萬隻,出欄3500萬隻,牧業總產值預計實現26億元。

扶持壯大養殖經營主體,全力打造四條畜牧全產業鏈。重點打造生豬、肉雞、肉驢、肉羊四條養殖產業鏈,依託穀實集團、聯樺牧業萬頭豬場發展生豬產業。穀實集團與14家豬場建立合作關係,採取合作放養模式,已放養生豬13000頭,預計年末放養量可達2萬頭,帶動農戶增收300萬元。依託德昱成實業發展肉雞產業,新建示範場2個,擴建場7個,全縣肉雞養殖基地達到13個,企業實現年飼養量4000萬隻。依託龍墾畜牧有限公司發展肉驢產業,年實現母驢存欄3000頭,年出欄肉驢1000頭。

充分利用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依託縣內水資源豐富的優勢,優化調整了水產養殖結構,充分利用全縣適宜養魚的7萬畝水面,發展水產養殖達4.6萬畝,占65.7%。發展休閒漁業場戶40個,創建省級健康養殖示範場3個,部級健康養殖示範場4個。

大八浪鄉稻農機械收穫水稻。

積極推進農民創業就業啟動農村經濟增長新動力

加快農民創業基地建設,促進農民就地創業增收。深入實施農民創業工程,優化農民創業環境,強化農業創業培訓,加強農民創業宣傳引導,培育創業典型群體,農民的創業熱情得到有效激發,湧現出了一大批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組織帶頭人和農民企業家。現已建設省級農民創業示範基地12個,縣級農民創業示範基地14家,孫斌鴻源農業開發集團的創業基地被評為國家級創業示範園區。樹立農民創業典型10個,榮獲省級龍江最美創業人一人。帶動全縣農民,包括個體工商戶、合作社、農場、企業創業總戶數達10340戶,帶動就業1.5萬人,純收入1.73億元。

全力實施“九八九”工程,拓寬農民轉移就業管道。開展貧困人員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重點在北京等地創建九個精准就業扶貧轉移輸出基地;積極打造中醫按摩、廚師等八個專業培訓專案品牌;在北京、蘇州、天津等地組建九個貧困人員就業轉移輸出服務站。實現各類就業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9800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年實現收入1.8億元,帶動貧困人員3300人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脫貧。

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促進農民轉移增收。在北京、天津、青島、寧波等地建立轉移基地18家,開闢外埠農民工服務站45個,與俄羅斯用工單位連續5年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每年赴俄羅斯務工100餘人。目前全縣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46461萬人次,人均增收2500元。

明義鄉農民養殖的肉牛。

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探索農村經濟增長新模式

穩妥做好土地確權頒證工作。樺南縣土地確權外業實測工作已全面完成,在10月30日每個鄉鎮完成1個試點村達到頒發證書狀態,在11月30日前每個鄉鎮完成50%的村達到確權頒發證書狀態,計畫12月末將完成土地經營權證書發放工作。

推進土地經營權規範流轉。利用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土地託管等形式,引導土地有序向新型經營主體流轉,發展適度規模流轉經營面積達165萬畝,規範流轉面積135萬畝。

培育規範新型經營主體。按照產業類型劃分,種植業、經濟作物種植、畜牧業、農機合作社、林業、漁業,其他合作社如蜜蜂、水貂等,全縣已註冊農民專業合作社共計1733個,家庭農場286家,參加合作社3.2萬人。合作社經營土地85萬畝,產值達到5.85億元,帶動農民戶均實現收入1.8萬元。

推進農業部“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試點縣工作,重點推進了土地經營權入股有限責任公司模式。以樺南聖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作為試點,有15戶農民參與,和樺南聖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組成16個股東,農民入股土地經營權1200畝,企業投資1000萬元,建立“風險共擔,利潤共用”的利潤分配機制,入股農戶獲淨利潤186.6萬元,每畝地分紅1555元,每畝比出租土地經營權多收入855元。有效探索了農村土地“三權分置”中的入股流轉新路徑,有效保障了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利益,為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