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詩詞四首: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鵲橋仙·纖雲弄巧

朝代:宋代

作者:秦觀

原文: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度 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賞析

這是一首詠七夕的節序詞,起句展示七夕獨有的抒情氛圍,“巧”與“恨”,則將七夕人間“乞巧”的主題及“牛郎、織女”故事的悲劇性特徵點明,練達而淒美。借牛郎織女悲歡離合的故事,歌頌堅貞誠摯的愛情。結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這兩句既指牛郎、織女的愛情模式的特點,又表述了作者的愛情觀,是高度凝練的名言佳句。這首詞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時代、跨國度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品位。

此詞熔寫景、抒情與議論於一爐,敘寫牽牛、織女二星相愛的神話故事,賦予這對仙侶濃郁的人情味,謳歌了真摯、細膩、純潔、堅貞的愛情。詞中明寫天上雙星,暗寫人間情侶;其抒情,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讀來盪氣迴腸,感人肺腑。

詞一開始即寫“纖雲弄巧”,輕柔

多姿的雲彩,變化出許多優美巧妙的圖案,顯示出織女的手藝何其精巧絕倫。可是,這樣美好的人兒,卻不能與自己心愛的人共同過美好的生活。“飛星傳恨”,那些閃亮的星星仿佛都傳遞著他們的離愁別恨,正飛馳長空。

關於銀河,《古詩十九首》雲:“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盈盈一水間,

近咫尺,似乎連對方的神情語態都宛然目。這裡,秦觀卻寫道:”銀漢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銀河的遼闊,牛女相距之遙遠。這樣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銀河水,把兩個相愛的人隔開,相見多麼不容易!”暗渡“二字既點”七夕“題意,同時緊扣一個”恨“字,他們踽踽宵行,千里迢迢來相會。

接下來詞人宕開筆墨,以富有感情☆禁☆色彩的議論讚歎道:“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一對久別的情侶金風玉露之夜,

碧落銀河之畔相會了,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間千遍萬遍的相會。詞人熱情歌頌了一種理想的聖潔而永恆的愛情。“金風玉露”用李商隱《辛未七夕》詩:“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用以描寫七夕相會的時節風光,同時還另有深意,詞人把這次珍貴的相會,映襯于金風玉露、冰清玉潔的背景之下,
顯示出這種愛情的高尚純潔和超凡脫俗。

“柔情似水”,那兩情相會的情意啊,就象悠悠無聲的流水,是那樣的溫柔纏綿。“柔情似水”,“似水”照應“銀漢迢迢”,即景設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象夢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見又分離,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夢”,除言相會時間之短,還寫出愛侶相會時的複雜心情。“忍顧鵲橋歸路”,轉寫分離,剛剛藉以相會的鵲橋,轉瞬間又成了和愛人分別的歸路。不說不忍離去,卻說怎忍看鵲橋歸路,婉轉語意中,含有無限惜別之情,含有無限辛酸眼淚。 回顧佳期幽會,疑真疑假,似夢似幻,及至鵲橋言別,戀戀之情,已至於極。詞筆至此忽又空際轉身,爆發出高亢的音響:“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這兩句詞揭示了愛情的真諦:愛情要經得起長久分離的考驗,只要能彼此真誠相愛,即使終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貴得多。這兩句感情☆禁☆色彩很濃的議論,成為愛情頌歌當中的千古絕唱。它們與上片的議論遙相呼應,這樣上、下片同樣結構,敘事和議論相間,從而形成全篇連綿起伏的情致。這種正確的戀愛觀,這種高尚的精神境界,遠遠超過了古代同類作品,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這首詞的議論,自由流暢,通俗易懂,卻又顯得婉約蘊藉,餘味無窮。作者將畫龍點睛的議論與散文句法與優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結合起來,起伏躍宕地謳歌了人間美好的愛情,取得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安公子·遠岸收殘雨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原文:

遠岸收殘雨。雨殘稍覺江天暮。拾翠汀洲人寂靜,立雙雙鷗鷺。望幾點、漁燈隱映蒹葭浦。停畫橈、兩兩舟人語。道去程今夜,遙指前村煙樹。

游宦成羈旅。短檣吟倚閑凝佇。萬水千山迷遠近,想鄉關何處。自別後、風亭月榭孤歡聚。剛斷腸、惹得離情苦。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

賞析

這是一首典型的遊宦思歸之作,反映了作者長年落魄、官場失意的蕭索情懷。

上片寫景,時間是作者搭船到某處去的一個下午。頭兩句寫江天過雨之景,雨快下完了,才覺得江天漸晚。風雨孤舟,因雨不能行駛,旅人蟄居舟中,抑鬱無聊。時間、地點、人物都或明或暗地展示了出來。“拾翠”二句,是寫即目所見。汀洲之上,有水禽棲息,拾翠之人已經歸去。而以“雙雙”形容“鷗鷺”,更覺景中有情。拾翠佳人,即水邊採摘香草的少女。鷗鷺成雙,自己則塊然獨處孤舟,一對襯,就更進一步向讀者展開了作者的內心活動。“望幾點”句,寫由傍晚而轉入夜間。漁燈已明,但由於是遠望,又隔有蒹葭,所以說是“隱映”,是遠處所見。“停畫橈”句,則是已身所,近處所聞。“道去程”二句,乃是舟人的語言和動作。“前村煙樹”,本屬實景,而冠以“遙指”二字,則是虛寫。這兩句把船家對行程的安排,他們的神情、口吻以及依約隱現的前村,都勾畫了出來,用筆極其簡練,而又生動、真切。上片由雨而暮,由暮而夜,用順敘的方法鋪寫景物,景中有情。

過片“游宦成羈旅”是全詞的中心,為上片哀景作注,同時又引出下文,由當夜的去程而念及長年行役之苦。“短檣”七字,正面寫出舟中百無聊賴的生活。“萬水”兩句,從“凝佇”來,因眺望已久,所見則“萬水千山”,所思則“鄉關何處”。“迷遠近”雖指目“迷”,也是心“迷”。“自別後”以下,直接“鄉關何處”展開敘說。“風亭”七字,追憶過去,慨歎現。昔日良辰美景,勝地歡遊,此時則短檣獨處,離懷渺渺,用一“孤”字將今昔分開,亭榭風月依然,但人卻不能歡聚了。“剛斷腸”以下,是說離情正苦,歸期無定,而杜宇聲聲,勸人歸去,愈覺不堪。這首詞先景後情,情貫全篇,中間以“游宦成羈旅”五個字相連,景為情設,情由景生,結構精美,是一首工巧之作。▲

眼兒媚·遲遲春日弄輕柔

朝代:宋代

作者:朱淑真

原文:

遲遲春日弄輕柔,花徑暗香流。清明過了,不堪回首,雲鎖朱樓。

午窗睡起鶯聲巧,何處喚春愁?綠楊影裡,海棠亭畔,紅杏梢頭。

朱淑真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詞人,這首詞寫一位閨中女子(實際上是作者自己)在明媚的春光中,回首往事而愁緒萬端。

上片“遲遲春日弄輕柔,花徑暗香流”兩句,描繪出一幅風和日麗,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遲遲春日”語出《詩經·七月》“春日遲遲”,“遲遲”指日長而暖。“弄輕柔”三字,言和煦的陽光在撫弄著楊柳的柔枝嫩條。秦觀《江城子》詞:“西城楊柳弄春柔。”“弄”字下得很妙,形象生動鮮明。對此良辰美景,主人公信步走在花間小徑上,一股暗香撲鼻而來,令人心醉,春天多麼美好啊!但是好景不長,清明過後,卻遇上陰霾的天氣,雲霧籠罩著朱閣繡戶,猶如給女主人公的內心罩上了一層愁霧,使她想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傷心往事。看來開頭所寫的春光明媚,並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已經逝去的美好時光。不然和煦的陽光與雲霧是很難統一在一個畫面上,也很難發生在同一時間內。“雲鎖朱樓”的“鎖”字,是一句之眼,它除了給讀者雲霧壓樓的陰霾感覺以外,還具有鎖在深閨的女子不得自由的象喻性。“鎖”字蘊含豐富,將陰雲四布的天氣、深閨女子的被禁錮和心頭的鬱悶,盡括其中。

下片著重表現的是女主人公的春愁。這種春愁是由黃鶯的啼叫喚起的。大凡心緒不佳的女子,最易聞鳥啼而驚心,故唐詩有“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之句。試想一個愁緒萬端的女子,在百無聊賴之時,只好在午睡中消磨時光,午睡醒來,聽到窗外鶯聲巧囀。不禁喚起了她的春愁。黃鶯在何處啼叫呢?是在綠楊影裡,還是在海棠亭畔,抑或是在紅杏梢頭呢?自問自答,頗耐人玩味。

這首詞筆觸輕柔細膩,語言婉麗自然。作者用鳥語花香來反襯自己的惆悵,這是以樂景寫哀的手法。作者在寫景上不斷變換畫面,從明媚的春日,到陰霾的天氣;時間上從清明之前,寫到清明之後;有眼前的感受,也有往事的回憶。既有感到的暖意,嗅到馨香,也有聽到的鶯啼,看到的色彩。通過它們表現女主人公細膩的感情波瀾。下片詞的自問自答,更是妙趣橫生。詞人將靜態的“綠楊影裡,海棠亭畔,紅杏梢頭”,引入黃鶯的巧囀,靜中有動、寂中有聲,化靜態美為動態美,使讀者仿佛聽到鶯啼之聲不斷地從一個地方流播到另一個地方,使鳥啼之聲富於立體感和流動感。這是非常美的意境創造。以聽覺寫鳥聲的流動,使人辨別不出鳥鳴何處,詞人的春愁,也像飛鳴的流鶯,忽兒在東,忽兒在西,說不清準確的位置。這莫可名狀的愁怨,詞人並不說破,留給讀者去想像,去補充。

青玉案·元夕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原文: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賞析

王靜安《人間詞話》曾舉此詞,以為人之成大事業者,必皆經歷三個境界,而稼軒此詞之境界為第三即最終最高境。此特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

從詞調來講,《青玉案》十分別致,它原是雙調,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變成三字一斷的疊句,跌宕生姿。下片則無此斷疊,一連三個七字排句,可排比,可變幻,總隨詞人之意,但排句之勢是一氣呵成的,單單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還寫出愛侶相會時的複雜心情。“忍顧鵲橋歸路”,轉寫分離,剛剛藉以相會的鵲橋,轉瞬間又成了和愛人分別的歸路。不說不忍離去,卻說怎忍看鵲橋歸路,婉轉語意中,含有無限惜別之情,含有無限辛酸眼淚。 回顧佳期幽會,疑真疑假,似夢似幻,及至鵲橋言別,戀戀之情,已至於極。詞筆至此忽又空際轉身,爆發出高亢的音響:“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這兩句詞揭示了愛情的真諦:愛情要經得起長久分離的考驗,只要能彼此真誠相愛,即使終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貴得多。這兩句感情☆禁☆色彩很濃的議論,成為愛情頌歌當中的千古絕唱。它們與上片的議論遙相呼應,這樣上、下片同樣結構,敘事和議論相間,從而形成全篇連綿起伏的情致。這種正確的戀愛觀,這種高尚的精神境界,遠遠超過了古代同類作品,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這首詞的議論,自由流暢,通俗易懂,卻又顯得婉約蘊藉,餘味無窮。作者將畫龍點睛的議論與散文句法與優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結合起來,起伏躍宕地謳歌了人間美好的愛情,取得了極好的藝術效果。

安公子·遠岸收殘雨

朝代:宋代

作者:柳永

原文:

遠岸收殘雨。雨殘稍覺江天暮。拾翠汀洲人寂靜,立雙雙鷗鷺。望幾點、漁燈隱映蒹葭浦。停畫橈、兩兩舟人語。道去程今夜,遙指前村煙樹。

游宦成羈旅。短檣吟倚閑凝佇。萬水千山迷遠近,想鄉關何處。自別後、風亭月榭孤歡聚。剛斷腸、惹得離情苦。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

賞析

這是一首典型的遊宦思歸之作,反映了作者長年落魄、官場失意的蕭索情懷。

上片寫景,時間是作者搭船到某處去的一個下午。頭兩句寫江天過雨之景,雨快下完了,才覺得江天漸晚。風雨孤舟,因雨不能行駛,旅人蟄居舟中,抑鬱無聊。時間、地點、人物都或明或暗地展示了出來。“拾翠”二句,是寫即目所見。汀洲之上,有水禽棲息,拾翠之人已經歸去。而以“雙雙”形容“鷗鷺”,更覺景中有情。拾翠佳人,即水邊採摘香草的少女。鷗鷺成雙,自己則塊然獨處孤舟,一對襯,就更進一步向讀者展開了作者的內心活動。“望幾點”句,寫由傍晚而轉入夜間。漁燈已明,但由於是遠望,又隔有蒹葭,所以說是“隱映”,是遠處所見。“停畫橈”句,則是已身所,近處所聞。“道去程”二句,乃是舟人的語言和動作。“前村煙樹”,本屬實景,而冠以“遙指”二字,則是虛寫。這兩句把船家對行程的安排,他們的神情、口吻以及依約隱現的前村,都勾畫了出來,用筆極其簡練,而又生動、真切。上片由雨而暮,由暮而夜,用順敘的方法鋪寫景物,景中有情。

過片“游宦成羈旅”是全詞的中心,為上片哀景作注,同時又引出下文,由當夜的去程而念及長年行役之苦。“短檣”七字,正面寫出舟中百無聊賴的生活。“萬水”兩句,從“凝佇”來,因眺望已久,所見則“萬水千山”,所思則“鄉關何處”。“迷遠近”雖指目“迷”,也是心“迷”。“自別後”以下,直接“鄉關何處”展開敘說。“風亭”七字,追憶過去,慨歎現。昔日良辰美景,勝地歡遊,此時則短檣獨處,離懷渺渺,用一“孤”字將今昔分開,亭榭風月依然,但人卻不能歡聚了。“剛斷腸”以下,是說離情正苦,歸期無定,而杜宇聲聲,勸人歸去,愈覺不堪。這首詞先景後情,情貫全篇,中間以“游宦成羈旅”五個字相連,景為情設,情由景生,結構精美,是一首工巧之作。▲

眼兒媚·遲遲春日弄輕柔

朝代:宋代

作者:朱淑真

原文:

遲遲春日弄輕柔,花徑暗香流。清明過了,不堪回首,雲鎖朱樓。

午窗睡起鶯聲巧,何處喚春愁?綠楊影裡,海棠亭畔,紅杏梢頭。

朱淑真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詞人,這首詞寫一位閨中女子(實際上是作者自己)在明媚的春光中,回首往事而愁緒萬端。

上片“遲遲春日弄輕柔,花徑暗香流”兩句,描繪出一幅風和日麗,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遲遲春日”語出《詩經·七月》“春日遲遲”,“遲遲”指日長而暖。“弄輕柔”三字,言和煦的陽光在撫弄著楊柳的柔枝嫩條。秦觀《江城子》詞:“西城楊柳弄春柔。”“弄”字下得很妙,形象生動鮮明。對此良辰美景,主人公信步走在花間小徑上,一股暗香撲鼻而來,令人心醉,春天多麼美好啊!但是好景不長,清明過後,卻遇上陰霾的天氣,雲霧籠罩著朱閣繡戶,猶如給女主人公的內心罩上了一層愁霧,使她想起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傷心往事。看來開頭所寫的春光明媚,並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已經逝去的美好時光。不然和煦的陽光與雲霧是很難統一在一個畫面上,也很難發生在同一時間內。“雲鎖朱樓”的“鎖”字,是一句之眼,它除了給讀者雲霧壓樓的陰霾感覺以外,還具有鎖在深閨的女子不得自由的象喻性。“鎖”字蘊含豐富,將陰雲四布的天氣、深閨女子的被禁錮和心頭的鬱悶,盡括其中。

下片著重表現的是女主人公的春愁。這種春愁是由黃鶯的啼叫喚起的。大凡心緒不佳的女子,最易聞鳥啼而驚心,故唐詩有“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之句。試想一個愁緒萬端的女子,在百無聊賴之時,只好在午睡中消磨時光,午睡醒來,聽到窗外鶯聲巧囀。不禁喚起了她的春愁。黃鶯在何處啼叫呢?是在綠楊影裡,還是在海棠亭畔,抑或是在紅杏梢頭呢?自問自答,頗耐人玩味。

這首詞筆觸輕柔細膩,語言婉麗自然。作者用鳥語花香來反襯自己的惆悵,這是以樂景寫哀的手法。作者在寫景上不斷變換畫面,從明媚的春日,到陰霾的天氣;時間上從清明之前,寫到清明之後;有眼前的感受,也有往事的回憶。既有感到的暖意,嗅到馨香,也有聽到的鶯啼,看到的色彩。通過它們表現女主人公細膩的感情波瀾。下片詞的自問自答,更是妙趣橫生。詞人將靜態的“綠楊影裡,海棠亭畔,紅杏梢頭”,引入黃鶯的巧囀,靜中有動、寂中有聲,化靜態美為動態美,使讀者仿佛聽到鶯啼之聲不斷地從一個地方流播到另一個地方,使鳥啼之聲富於立體感和流動感。這是非常美的意境創造。以聽覺寫鳥聲的流動,使人辨別不出鳥鳴何處,詞人的春愁,也像飛鳴的流鶯,忽兒在東,忽兒在西,說不清準確的位置。這莫可名狀的愁怨,詞人並不說破,留給讀者去想像,去補充。

青玉案·元夕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原文: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賞析

王靜安《人間詞話》曾舉此詞,以為人之成大事業者,必皆經歷三個境界,而稼軒此詞之境界為第三即最終最高境。此特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已無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無勞糾葛。

從詞調來講,《青玉案》十分別致,它原是雙調,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變成三字一斷的疊句,跌宕生姿。下片則無此斷疊,一連三個七字排句,可排比,可變幻,總隨詞人之意,但排句之勢是一氣呵成的,單單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