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打打鬧鬧的童年融入節氣 “二十四節氣”漫畫走紅

◎她把打打鬧鬧的童年融入節氣變化

最近,“木殼人”在英國,

揚子晚報記者輾轉聯繫上她。“木殼人”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現為專職插畫師。曾為媒體或企業供稿。而這套漫畫是2016年與中國郵政合作,推出的二十四節氣套裝明信片。

談到去英國的目的,她告訴記者,“也談不上學習,就是走走看看,看到什麼畫什麼。一直比較喜歡英式的建築,趁此機會可以多收集一些素材,逛逛博物館,看看前人的畫作什麼的,多吸取一些營養。”除了坐在森林裡寫生,

隨手塗鴉花花草草,逛國家美術館、大英博物館,她還報了一些短期手工課程,體驗這裡上課的感覺,不知不覺開發了幾個新技能。

◎童年看爺爺勞作,始知節氣與農事

二十四節氣的畫作很多,網友轉發“木殼人”的作品是因為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她告訴記者,靈感就來自於自己童年的鄉村生活。小時候跟爺爺奶奶在鄉村一塊長大,每天看著爺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爺爺平時話不多,但每句似乎都很重要,記得最清楚的就是爺爺說:“秋分了,得添衣服了。冬至了,今天包蘿蔔餃子,驚蟄了,蟲兒要出來之類的話。”

“那時候小並不懂什麼是節氣,爺爺說什麼我就做什麼,田間地頭才是我最喜歡的去處,那裡可以找到漂亮的花,

還有各種小昆蟲。一年一年的重複著,不知不覺也就知道了,迎春花快開了就是快立春了;立夏了,樹上或許能捉到蛻殼的知了。後來長大了,爺爺也做不動農活了,我也來了城裡讀書,那些天真爛漫的日子也不復存在了,但是那些場景還經常在夢裡出現,直到今天。”“木殼人”說,後來辭去了工作開始專心畫畫,就很想把那段寶貴日子通過畫面的形式珍藏起來,
作為美好的記憶。“我也相信有很多人會有和我相同的記憶,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那一切一切的原始都開始隨著時間消失。我還是用畫畫記錄下我們這代人一些美好的回憶吧,畢竟我還能畫畫。”

“木殼人”說,“時間在流逝,但童年的記憶是永恆的,將這些哭哭笑笑,打打鬧鬧的日子融入到節氣的變化裡,想給看到畫的朋友們帶來一些共鳴,也希望未來有機會再繼續把這個系列畫下去。

◎男孩版的漫畫來源於老公的童年

畫裡的小男孩仿佛靈動活潑,讓人印象深刻。“木殼人”透露,其實二十四節氣的插畫總共畫了兩個版本的,一套是女孩版的,一套男孩版的。“女孩的原型當然是我自己,男生的經歷則來自于我先生,他就像我爺爺一樣沒事就給我講他的童年,雖然有時候很無聊地應付似的聽著,久而久之他的童年就進到了我的夢裡,和我的童年碰撞在一起,那就是一代人的童年。”當時出版過程還挺順利的,“溝通起來也比較方便,郵政想綜合兩套明信片合成一個,我比較堅持應該分開。最後他們還是如願以償了。”

他就像我爺爺一樣沒事就給我講他的童年,雖然有時候很無聊地應付似的聽著,久而久之他的童年就進到了我的夢裡,和我的童年碰撞在一起,那就是一代人的童年。”當時出版過程還挺順利的,“溝通起來也比較方便,郵政想綜合兩套明信片合成一個,我比較堅持應該分開。最後他們還是如願以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