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韓國神劇中,唐太宗李世民接連三次被射瞎眼睛,居然還跪地求饒

2002年,韓國歷史劇《帝國的早上》,描寫了歷史上唐朝對高句麗國的戰爭。高句麗大將淵蓋蘇文一路追殺唐太宗李世民,殺進唐朝都城長安,李世民被射瞎一隻眼睛,還嚇得當面跪地求饒,

並割讓長江以北的河北、山東、山西等大片土地,才換得高句麗罷兵;

2006年,韓國歷史劇《淵蓋蘇文》,唐軍圍攻安市城時,又是淵蓋蘇文夜襲唐軍,親手射瞎李世民一隻眼睛,唐軍被高句麗軍打得慘敗,一路潰逃回國;

同年韓國另一部歷史劇《大祚榮》,還是安市城之戰,李世民被高句麗刺客用短刀直插腹部,差點送命,唐軍一路潰逃到長城腳下,愚蠢無能的李世民叒一次被射瞎一隻眼睛……

對劇情和歷史完全不符合的種種質疑,這類韓國電視劇的製作組還公然表示:

【歷史劇不是紀錄片,故事情節可能和歷史記載有所差距,拍片主要是讓韓國年輕人看了產生自豪感。】——《大祚榮》導演金鐘善

而真實史實又是如何?高句麗政權本是中國東北民族扶餘人所建,當時擁兵三十萬,立國七百餘年,佔據我國東北部分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地方。

唐朝和高句麗

李世民征高句麗之戰,親率兵馬不過十萬,卻在野戰連連以少勝多,斬殺高句麗軍4萬餘人,俘虜其兵士10萬人,獲牛馬各5萬匹,並俘虜其民戶6萬、人口16萬,降其大將二人,裨將及酋帥子弟3500餘人,而唐軍損失微乎其微,只因為頓兵安市城這座堅城下,天氣漸轉嚴寒,

這才暫且撤軍。

李世民回國後總結教訓,發展海軍,水陸並進,持續騷擾,令高句麗國疲于應付,元氣大傷。

到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期,繼續多次東征,唐軍名將程名振和薛仁貴連續大敗高句麗軍,最終八十高齡的開國老將軍”英國公“李勣掛帥出征,歷時兩年,一舉功成,將高句麗國犁庭掃穴,一舉攻滅,完成了李世民的未竟之志。

唐朝攻滅高句麗後版圖

高句麗滅亡後,其國民一部分被唐朝內遷,為漢人同化,一部分和之前臣屬他們的粟末靺鞨人合流,後來在唐玄宗時期建立了渤海國政權,並重新佔據了原屬高句麗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一小部分南遷,成為三韓人建立的新羅國的臣民。

後來新羅國崩潰,三韓人王氏王族建立的王氏高麗政權,佔據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高麗”二字也同樣取自之之前被唐朝攻滅的“高句麗”政權,並自稱為其繼承國。

宋朝和高麗

從宋代起,因為被契丹人建立的遼國阻隔,當時中國史學家對朝鮮半島事務不甚瞭解,並不清楚這兩個政權實際並無直接關係,所以當王氏高麗遣使進貢後,成書於宋朝的《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便採用了他們自稱的「高句麗被唐朝滅亡後,其遺民複建高麗王朝」的說法,直接將之前唐代史書裡的新羅國當作空氣。

之後的《宋史》更發明出「高氏高麗國主在後唐時期累奉職貢,王建繼承高氏之位元,取而代之」的錯誤史料。而之後的《元史》、《明史》皆繼承了這一錯誤論調,將王氏高麗王朝視為之前扶餘人高句麗政權的繼承者。

【高麗,本扶餘之別種。其國都平壤城,即漢樂浪郡之故地,……唐貞觀末,太宗伐之,不能下。至總章初,高宗命李績率軍征之,遂拔其城,分其地為郡縣。及唐之末年,中原多事,其國遂自立君長,前王姓高氏……周顯德六年,高麗遣使貢紫白水晶二千顆。】——《舊五代史》

【高麗,本扶餘人之別種也。其國地、君世見於唐,比他夷狄有姓氏,而其官號略可曉其義。當唐之末,其王姓高氏。……至長興三年,權知國事王建遣使者來,明宗乃拜建玄菟州都督,充大義軍使,封高麗國王。建,高麗大族也。】——《新五代史》

【高麗,本曰高句麗。禹別九州,屬冀州之地,周為箕子之國,漢之玄菟郡也。在遼東,蓋夫餘之別種,以平壤為國邑。漢魏以來,常通職貢,也累為邊寇。隋煬帝再舉兵,唐太宗親駕伐之,皆不克。高宗命李績力征之,遂撥其城,分其地為郡縣。唐末,中原多事,遂自立為君長。後唐同光、天成中,其主高氏累奉職貢。長興中,權知國事王建承高氏之位,遣使朝貢。】——《宋史》

【高麗本箕子所封之地,又扶餘別種嘗居之……後辟地益廣,並古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而為一。其主姓高氏,自初立國至唐乾封初而國亡。垂拱以來,子孫複封其地,後稍能自立。至五代時,代主其國遷都松嶽者,姓王氏,名建.....】——《元史》

《明史》更發明出一個「高句麗被唐攻滅後,東遷朝鮮半島;後唐時期王建取代前王族高氏,兼併新羅、百濟」的錯誤史論。

【朝鮮,箕子所封國也。漢以前曰朝鮮。始為燕人衛滿所據,漢武帝平之,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漢末,有扶余人高氏據其地,改國號曰高麗,又曰高句麗,居平壤,即樂浪也。已,為唐所破,東徙。後唐時,王建代高氏,兼併新羅、百濟地,徙居松岳,曰東京,而以平壤為西京。……明興,王高麗者王顓。……帝遣符璽郎偰斯齎詔及金印誥文封顓為高麗國王,賜曆及錦綺......(洪武二十五年)冬,成桂聞皇太子薨,遣使表慰,並請更國號。帝命仍古號曰朝鮮。】——《明史》

而在高麗大將李成桂取代王氏王族,奪取政權後,明太祖朱元璋又應其所求,賜其”朝鮮國王“之位,將原為殷商王族箕子和燕國人衛滿建立的華夏古國名”朝鮮“賜給了這個新生的三韓政權。

正是因為宋朝以後歷代中國史官的疏忽,聽信貌似恭順的三韓人半島政權一面之辭,才導致了一直持續到近現代的、對我國東北地區古政權沿革的錯誤認知。隋唐兩朝四代雄主前赴後繼的對高句麗戰爭,居然都從維護國家統一變成了“非正義戰爭”。

而韓國人的野心,又會僅僅局限於“高句麗”而滿足麼?不止是高句麗,甚至連扶余國、渤海國這些和高句麗關係密切的中國古代邊疆政權,都被他們強行認作祖宗。

明明是三韓人新羅政權後裔的韓國,卻數十年來一直將靺鞨人和高句麗遺民建立的渤海國,和新羅並稱為他們歷史上的“南北朝”,定要將鼎盛時佔據了我國東北大部分地區的渤海國也當做他們的祖先。甚至以渤海國初任國君的名字,命名自己的軍艦為"大祚榮號”。

渤海與新羅地圖

韓國人不但拍攝了大量關於高句麗、渤海國歷史的電視劇,吹噓他們如何打敗中原王朝大軍,佔據中國東北領土的“武功”,並且種種誇張路離,不一而足,便如中國歷史上一代英主李世民,就因此被多次射瞎眼睛。

因此,高句麗的稱呼和歸屬已經不止是一個史學問題。我們雖然不必強行替古人改書,和清朝乾隆帝修《四庫全書》那樣,把宋朝之前史書的”高麗“都改成”高句麗“,或者把宋朝以後史書關於”高句麗“”高麗“的段落一一糾正,但事實錯誤的史書段落,理當塵封起來,何以為當今之據?

古代史學家道聼塗説,不學無術,錯了就是錯了,而歷史從來不僅僅是歷史學家的事,而是每個公眾皆可暢所欲言。在知識流通爆炸的當下、少數學者引章據典壟斷知識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這正是:苟利國者,雖草民亦國士。徒善言者,雖大儒亦禍根!

而對韓國人的癡心妄想,同樣送他們一句:

狼子野心,難逃是非公道!成王敗寇,何必怨天尤人!

佔據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高麗”二字也同樣取自之之前被唐朝攻滅的“高句麗”政權,並自稱為其繼承國。

宋朝和高麗

從宋代起,因為被契丹人建立的遼國阻隔,當時中國史學家對朝鮮半島事務不甚瞭解,並不清楚這兩個政權實際並無直接關係,所以當王氏高麗遣使進貢後,成書於宋朝的《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便採用了他們自稱的「高句麗被唐朝滅亡後,其遺民複建高麗王朝」的說法,直接將之前唐代史書裡的新羅國當作空氣。

之後的《宋史》更發明出「高氏高麗國主在後唐時期累奉職貢,王建繼承高氏之位元,取而代之」的錯誤史料。而之後的《元史》、《明史》皆繼承了這一錯誤論調,將王氏高麗王朝視為之前扶餘人高句麗政權的繼承者。

【高麗,本扶餘之別種。其國都平壤城,即漢樂浪郡之故地,……唐貞觀末,太宗伐之,不能下。至總章初,高宗命李績率軍征之,遂拔其城,分其地為郡縣。及唐之末年,中原多事,其國遂自立君長,前王姓高氏……周顯德六年,高麗遣使貢紫白水晶二千顆。】——《舊五代史》

【高麗,本扶餘人之別種也。其國地、君世見於唐,比他夷狄有姓氏,而其官號略可曉其義。當唐之末,其王姓高氏。……至長興三年,權知國事王建遣使者來,明宗乃拜建玄菟州都督,充大義軍使,封高麗國王。建,高麗大族也。】——《新五代史》

【高麗,本曰高句麗。禹別九州,屬冀州之地,周為箕子之國,漢之玄菟郡也。在遼東,蓋夫餘之別種,以平壤為國邑。漢魏以來,常通職貢,也累為邊寇。隋煬帝再舉兵,唐太宗親駕伐之,皆不克。高宗命李績力征之,遂撥其城,分其地為郡縣。唐末,中原多事,遂自立為君長。後唐同光、天成中,其主高氏累奉職貢。長興中,權知國事王建承高氏之位,遣使朝貢。】——《宋史》

【高麗本箕子所封之地,又扶餘別種嘗居之……後辟地益廣,並古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而為一。其主姓高氏,自初立國至唐乾封初而國亡。垂拱以來,子孫複封其地,後稍能自立。至五代時,代主其國遷都松嶽者,姓王氏,名建.....】——《元史》

《明史》更發明出一個「高句麗被唐攻滅後,東遷朝鮮半島;後唐時期王建取代前王族高氏,兼併新羅、百濟」的錯誤史論。

【朝鮮,箕子所封國也。漢以前曰朝鮮。始為燕人衛滿所據,漢武帝平之,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漢末,有扶余人高氏據其地,改國號曰高麗,又曰高句麗,居平壤,即樂浪也。已,為唐所破,東徙。後唐時,王建代高氏,兼併新羅、百濟地,徙居松岳,曰東京,而以平壤為西京。……明興,王高麗者王顓。……帝遣符璽郎偰斯齎詔及金印誥文封顓為高麗國王,賜曆及錦綺......(洪武二十五年)冬,成桂聞皇太子薨,遣使表慰,並請更國號。帝命仍古號曰朝鮮。】——《明史》

而在高麗大將李成桂取代王氏王族,奪取政權後,明太祖朱元璋又應其所求,賜其”朝鮮國王“之位,將原為殷商王族箕子和燕國人衛滿建立的華夏古國名”朝鮮“賜給了這個新生的三韓政權。

正是因為宋朝以後歷代中國史官的疏忽,聽信貌似恭順的三韓人半島政權一面之辭,才導致了一直持續到近現代的、對我國東北地區古政權沿革的錯誤認知。隋唐兩朝四代雄主前赴後繼的對高句麗戰爭,居然都從維護國家統一變成了“非正義戰爭”。

而韓國人的野心,又會僅僅局限於“高句麗”而滿足麼?不止是高句麗,甚至連扶余國、渤海國這些和高句麗關係密切的中國古代邊疆政權,都被他們強行認作祖宗。

明明是三韓人新羅政權後裔的韓國,卻數十年來一直將靺鞨人和高句麗遺民建立的渤海國,和新羅並稱為他們歷史上的“南北朝”,定要將鼎盛時佔據了我國東北大部分地區的渤海國也當做他們的祖先。甚至以渤海國初任國君的名字,命名自己的軍艦為"大祚榮號”。

渤海與新羅地圖

韓國人不但拍攝了大量關於高句麗、渤海國歷史的電視劇,吹噓他們如何打敗中原王朝大軍,佔據中國東北領土的“武功”,並且種種誇張路離,不一而足,便如中國歷史上一代英主李世民,就因此被多次射瞎眼睛。

因此,高句麗的稱呼和歸屬已經不止是一個史學問題。我們雖然不必強行替古人改書,和清朝乾隆帝修《四庫全書》那樣,把宋朝之前史書的”高麗“都改成”高句麗“,或者把宋朝以後史書關於”高句麗“”高麗“的段落一一糾正,但事實錯誤的史書段落,理當塵封起來,何以為當今之據?

古代史學家道聼塗説,不學無術,錯了就是錯了,而歷史從來不僅僅是歷史學家的事,而是每個公眾皆可暢所欲言。在知識流通爆炸的當下、少數學者引章據典壟斷知識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這正是:苟利國者,雖草民亦國士。徒善言者,雖大儒亦禍根!

而對韓國人的癡心妄想,同樣送他們一句:

狼子野心,難逃是非公道!成王敗寇,何必怨天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