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以專業的角度詳述——瓷器的前世今生(一)

《中國陶瓷史》

什麼是瓷器?什麼是陶器?二者之間的本質區別是什麼?這是陶瓷研究者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

也是研究之基礎。對於這個問題似乎早有定論和答案,其實不然,尚存一些模糊之處。1987年版《中國陶瓷史》一書,根據國際上的通行說法,提出了瓷器的三個標準:“第一是原料的選擇和加工,主要表現在胎的成份中三氧化二鋁的提高和三氧化二鐵的降低,使胎質呈白色;第二是經過1200℃以上的高溫燒成,使胎質燒結緻密、不吸水分、擊之發出清脆的金石聲;第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
胎釉結合牢固,厚薄均勻。”

筆者認為就在於釉,有高溫釉(非低溫釉)者稱為瓷器,無高溫釉者稱為陶器或炻器。為徹底理清中國瓷器的發展脈絡,我們需要首先回顧一下瓷器誕生的過程。

一、原始青瓷的誕生

商代 灰陶片微距照片及天然釉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國江浙一帶已經普遍使用三氧化二鐵含量相對較高的瓷土來燒制硬質陶器了,有些器物的燒結溫度也已經達到1200℃上下了,“擊之發出清脆的金石聲”。由於當時還採用“裸燒”工藝,即不使用匣缽裝燒,而是把坯體簡單地堆放在一起,使坯體與窯火直接接觸。古人在實踐中驚奇地發現,往往碼放在表面的器物,

在其上部會形成一種被人們稱為天然釉的顆粒狀玻璃物。古人經過無數次的反復實踐,總結出天然釉的出現與燒窯用的木柴有關,當窯火達到足夠高的溫度時,燃燒後的柴灰飄落到器物表面,就會有天然釉出現。於是,古人就試著將草木灰直接塗抹在陶坯表面再用火燒制,雖然燒出了釉子,但胎釉結合很差,極容易剝落。他們於是又試著往灰漿中加入適量瓷土,
經過無數次或幾代人的反復實踐,終於掌握了瓷土和草木灰的正確比例以及燒結溫度,原始青瓷就這樣誕生了。考古發現最初的原始青瓷都是與相同材質的硬質陶同窯燒制。這就充分證明了原始青瓷是硬質陶的孿生兄弟。它們的唯一區別就在於釉的出現。

商代 原始青瓷尊

有學者將原始青瓷叫釉陶,這種觀點值得商榷。釉陶古稱琉璃,是4000多年前古埃及人發明的。它以二氧化鉛作熔劑,屬於低溫釉產品。中國古代有“無灰不成釉”之說,這裡是指我們祖先發明的使用草木灰做熔劑的高溫釉。商代高溫釉的出現是瓷器誕生的唯一標識,雖然還未成熟,但“醜小鴨”畢竟變成了天鵝。原始青瓷的高溫釉,是瓷土與草木灰的結合。筆者稱它為“胎釉同源”的灰釉工藝。胎與釉的基礎物質都是瓷土,不同之處就在於有無草木灰,有草木灰者為釉,無草木灰者為胎。現代科學告訴我們,草木灰中含有大量的鈣、鉀、鈉、鎂、磷等元素,在瓷器燒制過程中可以起到降低瓷土之中二氧化矽熔點的作用。形成瓷釉的三大要素是:瓷土、草木灰和燒成溫度。這裡還要特別說明一點,瓷土不同于後來燒白瓷用的高嶺土,前者的成份是高矽低鋁且鐵含量較高,三氧化二鐵一般在1.5%以上。後者是高鋁低矽,且含鐵較少,三氧化二鐵大多在1%以下。使用高嶺土做瓷器始於我國南北朝晚期的北方地區。

東晉 德清窯黑釉盤口四系瓶

原始青瓷的顏色,來源於瓷土中的三氧化二鐵。由於古人除淘洗外並無其它方法去除瓷土中的鐵,所以原始青瓷中的含鐵量的多少,基本與工藝無關,只是順其自然。瓷土中的天然含鐵量高,胎與釉的顏色就深;反之,瓷土中的天然含鐵量低,胎與釉的顏色就淺。總體來講,同一地區、同一窯口的產品,胎與釉中的鐵含量基本趨於相同。例如:浙江德清地區部分瓷土含鐵較高,燒出來的瓷器顏色較深,德清窯是早期黑釉瓷的著名產地。浙江上虞地區的部分瓷土含鐵較低,燒出來的青瓷顏色相對較淺,俗稱香灰胎,釉色呈青黃色。對於原始青瓷和早期青瓷來說,我們絕不可以根據個別地區個別樣品中含鐵量的多少,來確定是否有“陶瓷工藝上的一大飛躍”。

東漢早期 青瓷四系罐

那麼怎樣才能算作“陶瓷工藝上的一大飛躍”呢?既然瓷器的本質在於高溫釉,那麼制釉工藝的進步才是瓷器發展的歷史原動力。前輩學者通過化學分析法,把中國古瓷器的釉簡單分成石灰釉和石灰堿釉兩大類。其中含鈣量在10%以上者,稱作“石灰釉”;含鈣量在10%以下者,稱作“石灰堿釉”。“石灰堿釉”這一名稱並不妥當。石灰是氫氧化鈣,它本身就是堿,再在後面加上一個“堿”字,似有些畫蛇添足。中國古瓷中的鈣元素主要是通過草木灰來獲取,只有當草木灰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的近現代瓷器,才開始通過添加方解石等礦物原料來增加釉中的鈣含量。我們如果僅僅通過測量釉中鈣的含量,很難領悟中國瓷器3000多年的歷史進程和發展。根據瓷釉的發展和變化,筆者將中國瓷器大致分成這樣幾個發展階段:1.胎釉同源的原始青瓷階段,又稱灰釉階段;2.胎釉同源的早期青瓷階段,又稱自然釉萌芽階段;3.胎釉分制的自然釉階段,也就是中國瓷器成熟期的開始階段;4.胎釉分制的化學釉階段,發生在歐洲工業革命前後;5.胎釉分制的長石釉階段,引進近現代歐洲工藝的結果。筆者將分別加以簡要論述。

原文:瓷器的革命——毛曉滬

資源出處:《收藏家》2017年1月刊 總243期

文藏頭條號精彩內容:古陶瓷鑒定研究|器物成型工藝特徵 鑒別新老瓷器造型

欲知曉更多精彩內容請前往App Store或應用寶下載《收藏家》雜誌App!更多乾貨等著你!

更多藝術賞析與收藏資訊,歡迎關注【文藏】頭條號!

筆者稱它為“胎釉同源”的灰釉工藝。胎與釉的基礎物質都是瓷土,不同之處就在於有無草木灰,有草木灰者為釉,無草木灰者為胎。現代科學告訴我們,草木灰中含有大量的鈣、鉀、鈉、鎂、磷等元素,在瓷器燒制過程中可以起到降低瓷土之中二氧化矽熔點的作用。形成瓷釉的三大要素是:瓷土、草木灰和燒成溫度。這裡還要特別說明一點,瓷土不同于後來燒白瓷用的高嶺土,前者的成份是高矽低鋁且鐵含量較高,三氧化二鐵一般在1.5%以上。後者是高鋁低矽,且含鐵較少,三氧化二鐵大多在1%以下。使用高嶺土做瓷器始於我國南北朝晚期的北方地區。

東晉 德清窯黑釉盤口四系瓶

原始青瓷的顏色,來源於瓷土中的三氧化二鐵。由於古人除淘洗外並無其它方法去除瓷土中的鐵,所以原始青瓷中的含鐵量的多少,基本與工藝無關,只是順其自然。瓷土中的天然含鐵量高,胎與釉的顏色就深;反之,瓷土中的天然含鐵量低,胎與釉的顏色就淺。總體來講,同一地區、同一窯口的產品,胎與釉中的鐵含量基本趨於相同。例如:浙江德清地區部分瓷土含鐵較高,燒出來的瓷器顏色較深,德清窯是早期黑釉瓷的著名產地。浙江上虞地區的部分瓷土含鐵較低,燒出來的青瓷顏色相對較淺,俗稱香灰胎,釉色呈青黃色。對於原始青瓷和早期青瓷來說,我們絕不可以根據個別地區個別樣品中含鐵量的多少,來確定是否有“陶瓷工藝上的一大飛躍”。

東漢早期 青瓷四系罐

那麼怎樣才能算作“陶瓷工藝上的一大飛躍”呢?既然瓷器的本質在於高溫釉,那麼制釉工藝的進步才是瓷器發展的歷史原動力。前輩學者通過化學分析法,把中國古瓷器的釉簡單分成石灰釉和石灰堿釉兩大類。其中含鈣量在10%以上者,稱作“石灰釉”;含鈣量在10%以下者,稱作“石灰堿釉”。“石灰堿釉”這一名稱並不妥當。石灰是氫氧化鈣,它本身就是堿,再在後面加上一個“堿”字,似有些畫蛇添足。中國古瓷中的鈣元素主要是通過草木灰來獲取,只有當草木灰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的近現代瓷器,才開始通過添加方解石等礦物原料來增加釉中的鈣含量。我們如果僅僅通過測量釉中鈣的含量,很難領悟中國瓷器3000多年的歷史進程和發展。根據瓷釉的發展和變化,筆者將中國瓷器大致分成這樣幾個發展階段:1.胎釉同源的原始青瓷階段,又稱灰釉階段;2.胎釉同源的早期青瓷階段,又稱自然釉萌芽階段;3.胎釉分制的自然釉階段,也就是中國瓷器成熟期的開始階段;4.胎釉分制的化學釉階段,發生在歐洲工業革命前後;5.胎釉分制的長石釉階段,引進近現代歐洲工藝的結果。筆者將分別加以簡要論述。

原文:瓷器的革命——毛曉滬

資源出處:《收藏家》2017年1月刊 總243期

文藏頭條號精彩內容:古陶瓷鑒定研究|器物成型工藝特徵 鑒別新老瓷器造型

欲知曉更多精彩內容請前往App Store或應用寶下載《收藏家》雜誌App!更多乾貨等著你!

更多藝術賞析與收藏資訊,歡迎關注【文藏】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