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那麼多人懷念西南聯大?從老師到學生,都是傳奇

2017年11月1日,是“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成立80周年紀念日。長沙臨大是西南聯大的前身,80年前長沙臨大開課的日子,被定為西南聯大的校慶日。昨天(11月1日),西南聯合大學建校八十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西南聯大校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雲南師範大學領導、師生代表參加紀念大會。

西南聯大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真正的傳奇,國難當頭之時,雲南邊陲之地,八年時間,凝聚並培育了一大批精英,翻看聯大師生名錄,陳寅恪、錢穆、吳大猷、周培源、梁思成、陳省身、王力、朱自清、馮友蘭、沈從文、陳岱孫、聞一多、錢鐘書、華羅庚、費孝通⋯⋯群星璀璨,令人目不暇接,

心神嚮往。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北平、天津陷入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學校不是軍事機關,卻成為日軍重點攻擊目標,南開遭到空襲又被日軍縱火焚燒,清華和北大校園被日軍佔領,為延續高等教育命脈,京津高校自1937年夏季,被迫大規模西遷,其中清華、北大、南開三校,與國民政府教育部磋商後決定,聯合西遷組成臨時大學。三校師生於1937年11月遷往長沙,不料12月南京陷落,武漢告急,

千鈞一髮只得再遷往昆明。

西南聯大師生歷時68天從長沙步行至昆明,受到當地熱烈歡迎

“我的表,你戴著”

1938年4月,三校正式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一段傳奇就此開始。今天人們提起西南聯大,無不讚歎三校學者親密合作、相得益彰。

從左至右:清華校長梅貽琦,北大校長蔣夢麟,南開校長張伯苓

西南聯大的成就,首先源於領導班子的團結。南開校長張伯苓與清華校長梅貽琦有師生之誼,梅貽琦曾畢業于張伯苓創辦的敬業中學堂(南開前身)。西南聯大成立之初,張伯苓又誠懇地對北大校長蔣夢麟說:“我的表,

你戴著。”這是天津俗語“你做我的代表”的意思。

北大校長、曾自嘲為“北大功狗”的蔣夢麟,也頗懂得“無為”之道,他曾經說過一句名言:“在西南聯大,我不管就是管”。如果不肯放手,各自為政,勢必造成聯而不合、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局面。

西南聯大的主要管理機構,簡而化之,一為常務委員會,一為教授會。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組成常務委員會,領導學校工作。同時,

西南聯大行政上設教務、總務、訓導3處,3位處長以及理、文、法、工、師範學院五位院長均列席常務委員會,每週開會一次。以上職位,除訓導長由政府委派外,其他均由三校教授擔任。

西南聯大成立之初,北大與清華一度鬧矛盾。據錢穆《師友雜記》記載,梅貽琦曾在提名聯大各學院院長、系主任時,偏向清華,引起了北大師生不滿。不久,蔣夢麟恰好有事到位於蒙自的文法學院去,北大教授於是紛紛向他“告狀”。一時師生群議分校,爭取獨立。錢穆在發言中力排眾議,認為國難當頭,大家應以和合為貴,他日勝利還歸,各校自當獨立,不當在蒙自爭獨立。蔣夢麟隨即插話:“今天錢先生一番話已成定論,可不在此問題上起爭議,當另商他事。”蔣夢麟採納了錢穆之論,教授們便都不說話了。

蔣夢麟在西南聯大時的不爭,成就了西南聯大。如果爭的話,就成第二所西北聯大了。西北聯大1937年9月在西安成立,由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等組成,不到一年就分崩離析。

由於張伯苓和蔣夢麟不爭名位,同時他們又都在重慶兼有其他工作,因此,主持西南聯大的具體事宜,更多地落在了梅貽琦肩上。

暴雨與轟炸打斷課堂

聯大師生生活之艱難貧困是難以想像的,大多數學生家在淪陷區,經濟來源斷絕,只能靠政府發放貸金,而當時中國物價飛漲,不僅學生的貸金不足以糊口,教授們的工資也無法養活家人。學校食堂做飯用的是陳米,學生戲稱之為“八寶飯”:“八寶者何?曰:穀、糠、秕、稗、石、砂、鼠屎及黴味也。”教授也跟學生一樣吃不飽飯,金岳霖、朱自清等人組成種菜小組,推舉植物學家李繼侗當種菜組組長,生物系講師沈同當“種菜助理”,所有教授出力、澆水、施肥,菜豐收了,吃起來格外香。“剛毅堅卓”的校訓,在聯大師生身上得到充分體現。

學生宿舍是茅草屋頂,昆明多雨,一到下雨天屋頂即漏水,住在上鋪的同學把臉盆、水桶、飯盒都拿來接水。教室的條件稍好一些,用鐵皮作屋頂,但暴雨打在屋頂上聲如急鼓,老師講課的聲音根本聽不到。法商學院教授陳岱孫歷來以完美掌控講課時間聞名,每堂課他講完計畫內容後,說一聲“下課”,鈴聲立刻打響,萬無一失,令人稱奇,可是昆明的暴雨時常打亂他的計畫。一次,他正講到得意處,忽然一陣急雨,聲音大得使他無法講下去。他想了一下,在黑板上寫了四個大字:“停課賞雨”!同學大笑,陳岱孫一臉無可奈何。

更多時候,教師的課不是被大雨打斷,而是被敵機轟炸打斷,歷史系教授雷海宗有一次上課時想不起來上節課講到哪裡,就問一個筆記記得最詳細的女生:“我上一課最後說的是什麼?”這位元女同學打開筆記看了看說:“你上次最後說:‘現在已經有空襲警報,我們下課。’”

1939至1940年間,空襲警報兩三天一次,有時甚至一天兩次,當時飛虎隊尚未來華,昆明上空毫無防範力量,日軍又以西南聯大為主要攻擊目標,警報一響,師生就要立即放下書本跑到山溝裡掩護,俗稱“跑警報”。“跑警報”本是生死關頭,卻被師生解讀的十分浪漫,當年的聯大學生汪曾祺寫到:“‘躲’,太消極;‘逃’又太狼狽。惟有這個‘跑’字於緊張中透出從容,最有風度,也最能表達豐富生動的內容。”國文系教授劉文典說:“教授跑警報是為保存國粹,學生跑是為保留下一代希望。”劉恃才傲物,一向瞧不起只有小學文憑的沈從文,有一次跑警報,他回頭發現沈從文也在跑,說:“我劉某人是替莊子跑,你替誰跑?”

教授們不僅學術造詣深厚,他們的學風和敬業精神對學生更有深遠的影響。朱自清患有嚴重胃病,在昆明因為饑一頓飽一頓更加嚴重,有一次得了痢疾,還堅持連夜批改學生作文,妻子勸他休息,他說“我答應明天給學生的。”書桌邊放著馬桶,整整改了一夜作文,拉了30多次,第二天人都脫了相,臉也沒洗就去上課了。潘光旦右腿膝蓋以下截肢,行動不便,他住在郊區,要請人抬他到學校上課,從不遲到。力學教授周培源住處離聯大20餘裡,沒有公路無法坐車,他只好買了一匹馬,每天早上騎馬先送兩個女兒上學,再騎到聯大。陳岱孫不會騎自行車,於是也買了馬。周培源與陳岱孫都是清華園裡有名的“帥哥”,相貌英俊,身材高大,兩人騎馬上課成為聯大一道風景線。

從學術中心到民主堡壘

“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這是西南聯大紀念碑碑文中對聯大的準確定位。聯大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民主堡壘”,1941年以前,師生非常珍惜難得的學習環境,潛心於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造,對國民黨及國民政府還抱有極大信任,支持國民黨領導的抗戰,期望齊心協力度過民族危機,聞一多1945年曾撰文回憶到:“人們對蔣委員長的崇拜與信任,幾乎是沒有限度的”。“先生和同學那時都注重學術研究和學習,並不像現在整天談政治,談時事。”

1946年5月3日,西南聯大中文系全體師生在教室前合影

1941年“皖南事變”發生,國民黨加強對意識形態的控制,封報館,逮捕進步人士。當時的教育部長是陳立夫,他推行以黨治校,通令高校“整頓學風”,委派國民黨官員在高校設立“訓導處”,師生強烈反對。1942年,聯大發起“倒孔(祥熙)運動”,民主運動日趨成為校園主流。1945年12月1日,聲勢浩大的“一二·一”運動爆發,各校學生罷課,爭民主,反內戰,聯大出動100多個宣傳隊,到街頭、工廠、郊區宣傳。但學生運動遭到血腥震壓,大批國民黨特務和軍人分途圍攻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等校,毒打學生和教師,並向學生集中的地方投擲手榴彈,炸死4名青年學生和教師,其中包括西南聯大女生潘琰。就在聯大準備北返複校前夕,國民黨又在昆明製造了“李聞慘案”,殺害了民主人士李公朴和聞一多。

懷著極度悲傷憂慮的心情,梅貽琦處理完最後一批遺留事務,回到北平那滿目瘡痍的清華園,帶領師生致力於複校事業。經過八年抗戰,清華師生增加到3000人,其中從昆明來的有900多人。設立文、法、理、工、農5個學院,26個學系,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國內一流的綜合性大學。

國共內戰已經打響,當年同甘共苦的聯大師生面臨著兩條道路的選擇,政治分歧日漸鮮明。梅貽琦一心投身教育,他曾在日記中寫道:“餘對政治無深研究,於共產主義亦無大認識。對於校局,則以為應追隨蔡孑民先生相容並包之態度,以恪盡學術自由之使命⋯⋯此昔北大之所以為北大,而將來清華之為清華,正應於此注意也。”

1946年,馮友蘭教授撰寫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文中寫道:“聯合大學以其相容並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獲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這精闢地概述了西南聯大教學治校的精髓。

一時師生群議分校,爭取獨立。錢穆在發言中力排眾議,認為國難當頭,大家應以和合為貴,他日勝利還歸,各校自當獨立,不當在蒙自爭獨立。蔣夢麟隨即插話:“今天錢先生一番話已成定論,可不在此問題上起爭議,當另商他事。”蔣夢麟採納了錢穆之論,教授們便都不說話了。

蔣夢麟在西南聯大時的不爭,成就了西南聯大。如果爭的話,就成第二所西北聯大了。西北聯大1937年9月在西安成立,由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等組成,不到一年就分崩離析。

由於張伯苓和蔣夢麟不爭名位,同時他們又都在重慶兼有其他工作,因此,主持西南聯大的具體事宜,更多地落在了梅貽琦肩上。

暴雨與轟炸打斷課堂

聯大師生生活之艱難貧困是難以想像的,大多數學生家在淪陷區,經濟來源斷絕,只能靠政府發放貸金,而當時中國物價飛漲,不僅學生的貸金不足以糊口,教授們的工資也無法養活家人。學校食堂做飯用的是陳米,學生戲稱之為“八寶飯”:“八寶者何?曰:穀、糠、秕、稗、石、砂、鼠屎及黴味也。”教授也跟學生一樣吃不飽飯,金岳霖、朱自清等人組成種菜小組,推舉植物學家李繼侗當種菜組組長,生物系講師沈同當“種菜助理”,所有教授出力、澆水、施肥,菜豐收了,吃起來格外香。“剛毅堅卓”的校訓,在聯大師生身上得到充分體現。

學生宿舍是茅草屋頂,昆明多雨,一到下雨天屋頂即漏水,住在上鋪的同學把臉盆、水桶、飯盒都拿來接水。教室的條件稍好一些,用鐵皮作屋頂,但暴雨打在屋頂上聲如急鼓,老師講課的聲音根本聽不到。法商學院教授陳岱孫歷來以完美掌控講課時間聞名,每堂課他講完計畫內容後,說一聲“下課”,鈴聲立刻打響,萬無一失,令人稱奇,可是昆明的暴雨時常打亂他的計畫。一次,他正講到得意處,忽然一陣急雨,聲音大得使他無法講下去。他想了一下,在黑板上寫了四個大字:“停課賞雨”!同學大笑,陳岱孫一臉無可奈何。

更多時候,教師的課不是被大雨打斷,而是被敵機轟炸打斷,歷史系教授雷海宗有一次上課時想不起來上節課講到哪裡,就問一個筆記記得最詳細的女生:“我上一課最後說的是什麼?”這位元女同學打開筆記看了看說:“你上次最後說:‘現在已經有空襲警報,我們下課。’”

1939至1940年間,空襲警報兩三天一次,有時甚至一天兩次,當時飛虎隊尚未來華,昆明上空毫無防範力量,日軍又以西南聯大為主要攻擊目標,警報一響,師生就要立即放下書本跑到山溝裡掩護,俗稱“跑警報”。“跑警報”本是生死關頭,卻被師生解讀的十分浪漫,當年的聯大學生汪曾祺寫到:“‘躲’,太消極;‘逃’又太狼狽。惟有這個‘跑’字於緊張中透出從容,最有風度,也最能表達豐富生動的內容。”國文系教授劉文典說:“教授跑警報是為保存國粹,學生跑是為保留下一代希望。”劉恃才傲物,一向瞧不起只有小學文憑的沈從文,有一次跑警報,他回頭發現沈從文也在跑,說:“我劉某人是替莊子跑,你替誰跑?”

教授們不僅學術造詣深厚,他們的學風和敬業精神對學生更有深遠的影響。朱自清患有嚴重胃病,在昆明因為饑一頓飽一頓更加嚴重,有一次得了痢疾,還堅持連夜批改學生作文,妻子勸他休息,他說“我答應明天給學生的。”書桌邊放著馬桶,整整改了一夜作文,拉了30多次,第二天人都脫了相,臉也沒洗就去上課了。潘光旦右腿膝蓋以下截肢,行動不便,他住在郊區,要請人抬他到學校上課,從不遲到。力學教授周培源住處離聯大20餘裡,沒有公路無法坐車,他只好買了一匹馬,每天早上騎馬先送兩個女兒上學,再騎到聯大。陳岱孫不會騎自行車,於是也買了馬。周培源與陳岱孫都是清華園裡有名的“帥哥”,相貌英俊,身材高大,兩人騎馬上課成為聯大一道風景線。

從學術中心到民主堡壘

“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這是西南聯大紀念碑碑文中對聯大的準確定位。聯大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民主堡壘”,1941年以前,師生非常珍惜難得的學習環境,潛心於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造,對國民黨及國民政府還抱有極大信任,支持國民黨領導的抗戰,期望齊心協力度過民族危機,聞一多1945年曾撰文回憶到:“人們對蔣委員長的崇拜與信任,幾乎是沒有限度的”。“先生和同學那時都注重學術研究和學習,並不像現在整天談政治,談時事。”

1946年5月3日,西南聯大中文系全體師生在教室前合影

1941年“皖南事變”發生,國民黨加強對意識形態的控制,封報館,逮捕進步人士。當時的教育部長是陳立夫,他推行以黨治校,通令高校“整頓學風”,委派國民黨官員在高校設立“訓導處”,師生強烈反對。1942年,聯大發起“倒孔(祥熙)運動”,民主運動日趨成為校園主流。1945年12月1日,聲勢浩大的“一二·一”運動爆發,各校學生罷課,爭民主,反內戰,聯大出動100多個宣傳隊,到街頭、工廠、郊區宣傳。但學生運動遭到血腥震壓,大批國民黨特務和軍人分途圍攻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等校,毒打學生和教師,並向學生集中的地方投擲手榴彈,炸死4名青年學生和教師,其中包括西南聯大女生潘琰。就在聯大準備北返複校前夕,國民黨又在昆明製造了“李聞慘案”,殺害了民主人士李公朴和聞一多。

懷著極度悲傷憂慮的心情,梅貽琦處理完最後一批遺留事務,回到北平那滿目瘡痍的清華園,帶領師生致力於複校事業。經過八年抗戰,清華師生增加到3000人,其中從昆明來的有900多人。設立文、法、理、工、農5個學院,26個學系,清華大學成為一所國內一流的綜合性大學。

國共內戰已經打響,當年同甘共苦的聯大師生面臨著兩條道路的選擇,政治分歧日漸鮮明。梅貽琦一心投身教育,他曾在日記中寫道:“餘對政治無深研究,於共產主義亦無大認識。對於校局,則以為應追隨蔡孑民先生相容並包之態度,以恪盡學術自由之使命⋯⋯此昔北大之所以為北大,而將來清華之為清華,正應於此注意也。”

1946年,馮友蘭教授撰寫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文中寫道:“聯合大學以其相容並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獲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這精闢地概述了西南聯大教學治校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