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是時候拔草了:SONY 索尼 MDR

本內容來源於@什麼值得買SMZDM.COM|首席生活家 校清新Ron

前言

張大媽真是個讓人長草的地方,真正開始關注降噪耳機,是源于張大媽站內關於sony 1000X的眾測,出於對黑科技的好奇以及難以自已的衝動,

剁手了索尼A35以及配套的降噪耳機

因為只想感受下降噪到底如何,所以這套簡配版的降噪搭配已經基本滿足了我的需求,無奈耳機在五一出遊途中丟失,所以相關的配套搭配又提上日程,當然首要的還是降噪耳機,剛開始還是想淘個原裝配塞,可是選購過程中不斷給自己加碼的勇氣,最終入手了黑色版SONY 索尼 MDR-1000X降噪耳機。

為什麼標題是“拔草”呢?因為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自己的使用感受告訴我,

耳機是好耳機,但是仍然有很多問題,而且自己對應的使用場景也有很大的約束,文後會談到Bose的幾款和sony的降噪耳機的對比感受,都是去試聽過的,希望給各位還在觀望的值友一定的參考。

一、索尼MDR-1000X 開箱

索尼MDR-1000X耳機包裝

▲標準照,挺大挺沉的一個盒子,周身用塑膠薄膜塑封

▲正面和背面,正面一個耳機照片,印刷很有質感,簡潔的logo和相關技術描述,背面是詳細的使用描述和注意事項,值得注意的是,只能通過USB進行充電!!

▲頂部的保修卡和正面黑科技特寫,LDAC、DSEE HX等,多少人是為這些黑科技買單的?

▲通過側面抽出,大大的盒子,露出sony信仰標

▲打開盒子,裡面是一個皮質保護盒子,耳機就在裡面

▲拿開皮質包裝,

下面是一個對應的襯墊,拿開看反面不禁對這瀟灑的處理方式表示敬佩

▲另一邊,揭開後是說明書、充電線等配件

▲所有附件:參考指南、圖解說明書、保修卡、維修中心資訊、USB連接線、耳機線、飛機轉接頭

▲這根線,確實看上去很耐用的樣子,不過估計使用頻率有限

▲皮質包裝盒,很濃的一股劣質人造皮革的味道,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皮,但是這個收納大小,真的還是超出我的預期了

▲可以解扣的掛繩,不知道這個設計的用途,掛著?妥妥會掉啊

▲盒子背面的收納,可以收納充電線等小件物品,還算方便

▲打開盒子,終於見到真容,採用彎折方式折疊在盒子裡,減少空間,但是還是感覺大

▲估計索尼也注意到了耳機的脆弱,不耐磨損,在接觸面採用紙片隔離的方式進行保護

▲拿開耳機,下面是折疊方式和使用方式圖解,方便快速收納,中間的隔離層上面有個小兜,用於收納飛機轉接頭,商務的定位還是很準確的

二、索尼MDR-1000X 細節

▲耳機本體兩邊各有一個拾音降噪麥克,功能就是搜集外界噪音然後通過降噪模組產生相位相反的聲波進行抵消

▲耳機下方的所有介面和按鍵,依次為:充電介面、耳機線介面、開關、降噪開關、環境音模式,其中中間的降噪按鍵(NC)上有長條的突起,其他均為短條突起,便於盲操作,但是需要適應

▲隱藏式設計的泄壓孔,有沒有人來說說具體有什麼功能?

▲不同於Bose的裸☆禁☆露式設計,這裡索尼進行了全封閉的轉折設計,用了數顆螺絲釘

▲抽拉式設計的頭梁兩邊分別是型號和無線的英文,值得注意的是,Wireless下面的部分的材質是塑膠,而非金屬

▲左頭梁內測的信息

▲柔軟的襯墊,但是內部有一塊金屬板進行支撐,填充物顯得不夠多

▲耳罩柔軟度尚可,對比q35欠佳,內部做工一般

三、使用體驗

3.1、佩戴感受

由於耳罩柔軟度欠佳,所以整體舒適度也有待提升,具體感受為佩戴約20分鐘就有輕微的不適感,耳機本身也並非羽量級,低頭的時候會有輕微的下墜感,如果是頭小的妹子,感受會更明顯;

夏天適不適合戴?答案很顯然是不適合,包耳式的設計會顯得很悶熱,而且這個時候出街的話,還要忍受旁人異樣的眼光,這感受就像全大街都是短袖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個穿著棉襖的人,這時候他們眼神透露出的心理活動是:SX!所以這個時候打算入手的值友也需要考慮這個問題,炎熱的夏天確實不太適合佩戴!

3.2、降噪體驗

因為試聽過Bose的q20、q30、q35,整體感受是,降噪不相上下,但是給旁人試聽的時候,他的第一句話是,怎麼感覺bose的q35要好一點。所以總體來說,如果糾結兩者降噪的值友,其實差別真的有限。sony 1000X提供三種智慧降噪模式:辦公室、火車/公交、飛機,三種降噪模式自我調整,不需要操作;同時配合Ambient Sound Mode可以形成三種使用模式,即:①單獨打開NC開關時拾智慧降噪模式②按壓一次Ambient Sound此時是普通模式,此時可以聽見環境音就像沒有佩戴耳機一樣③再次按壓Ambient Sound切換到環境音模式,此時語音被放大,低頻雜訊減少,可以更清楚地聽到對話。

同時用手蓋住右側控制台地時候,也可以接受所有環境聲,同時降低音樂聲,類似于Ambient Sound的普通模式。這個操作很方便,但是實際體驗的時候並沒有廣告中的那麼優雅,甚至有些傻,對話過程中要一直捂著,而且對方也自然會覺得你帶著耳機說話聽不見,顯得沒有禮貌,有些不適應。

3.3、音質

搭配索尼的前端,如A20系列或者A35系列,索尼1000X的音質要好於bose q35,至少也有半耳朵的差距,效果明顯,整體感覺索尼1000X的低、中、高頻更加飽滿穩定,而q35低音強勁,稍稍有點過。當時bose的店員的解釋是:Bose是對錄音棚音訊的真實還原,不要覺得q35低頻大,你去錄影棚聽就是這樣的。

就算沒有索尼的前端的話,內置的DSEE HX技術同樣可以使音樂接近高分別率音質,也就是說,索尼努力在使用藍牙傳輸的情況下,儘量想把音質損失降到最低,很顯然索尼這麼做也確實獲得了一票粉絲,包括我。但實際體驗,差別應該有限。

3.4、操控

索尼 sony 1000X的耳罩右側為觸控式面板,操作邏輯也很簡單:前後滑動控制可切換上下曲、上下滑動可增加/減小音量、按兩下播放/暫停音樂或者接聽/掛斷電話,還能啟動語音助手,使用體驗良好。但是也確實有誤操作的問題,具體表現為:當你整理頭上耳機的時候(一般是雙手握住耳罩進行整理),皮膚會有很大幾率接觸到觸控面板,即觸發誤操作。

3.5、連接

1000X支援同時連接兩個設備,比如我連接了播放機A35和手機iPhone7,兩台設備可以無縫連接,當我用A35聽歌的時候,如果手機電話打過來,可以直接通過1000X進行通話。如果需要連接更多的設備,可以關機後通過長按開機鍵進行重新配對。

另外,得益於1000X的NFC近場通訊技術,可以和支援NFC的播放機進行觸碰連接,還是很方便的,但是對位置的要求好像有些嚴格了,實測稍微偏一點點都不會連接成功。

3.6、抗損程度

必須實話實說的是,它的脆弱程度超出了我的預期,顯得格外脆弱。首先,除了可見的頭梁和伸縮的不可見的部分為金屬材質外,其他部分全部為塑膠材質!我在異常小心使用了4、5天后,發現SONY logo附近已經出現輕微的掉漆,沒磕沒碰;同時耳罩外腔體的蒙皮也很脆弱,稍微的刮擦便會影響整體顏值,長期使用後的美觀程度不容理想。

四、給糾結症的你

你可能也和我當初選購降噪耳機的時候一樣糾結,雖然糾結歸根到底是因為窮,但或許我的建議能給大家一定的參考,不妨看看:

1、考慮到現在已經進入最炎熱的夏季,這種耳罩式的降噪耳機我是不推薦的(真的!不要抱僥倖心理!),當然如果你不在意出汗和出街時候別人異樣的眼光,選索尼1000X就好;

2、如果你喜歡入耳式降噪耳機,那麼可選的餘地會更多一些,但是仍然困難,因為你要在藍牙、音質、舒適度上做出選擇。有頸戴式的q30(藍牙),舒適度和降噪完美搭配的q20(線控式),更低一等級且舒適度欠佳的索尼750NA等,如果讓我選,我選擇q20。原因:q30去試過,雖然普遍反映“狗圈”很輕,但是實際佩戴和皮膚接觸還是有很大影響,並不舒適,有些怪異;q20雖然搭配有電池盒,但是實際看的時候,電池盒真的很輕很小,而且鯊魚鰭很舒適,如果之前蘋果的有線耳機沒有對你造成困擾,那麼q20也不會,如果你希望睡覺助眠,顯然q20比頸戴式的q30更合適;或者你可以選擇和q20定位看似差不多但是性價比更高的750NA;

3、如果你對藍牙無線連接要求比較高,那就在1000X和q35之間做選擇,降噪差不多,你只要選擇是否需要入耳式就夠了,需要就選q35,不需要就選1000X,什麼降噪能力、舒適度啊,差距真的沒有那麼大影響(q35耳壓稍大);當然如果你在乎更多的是音質,那麼只能選1000X了,配合索尼的前端,一耳朵的差距,非索尼前端,你再考慮下降噪和舒適度吧。

所以,歸根到底,當降噪能力和舒適度不相上下(或者稍微互相上下)的時候,你需要考慮的僅僅是是否需要入耳式(舒適、睡覺助眠)、是否需要藍牙(方便),以及是否具有索尼前端(音質)。

每個人的使用習慣和使用場景都不一樣,也導致了需求的多樣化,我只是按照個人需求給出參考,大家還需要有自己的考量。如果方便,最好還是能去實際體驗一下再做出選擇。(吐槽:索尼啥時候能出個q35同級別的藍牙入耳式降噪耳機!)

五、總結

說了這麼多,最後總結一下sony 1000X的優缺點:

優點:

1、降噪能力優秀,三種智能降噪(火車/公交、飛機、辦公室);

2、使用模式多樣,四種使用模式(降噪、環境音、普通模式、快速提醒);

3、音質出眾,LDAC、DSEE HX等眾多黑科技加持,現階段藍牙傳輸最優解決方案;

4、可觸控式面板操控方便快捷;

5、NFC一觸即連。

缺點:

1、包耳式設計,不適宜夏天佩戴;

2、抗磨損能力有待提高,塑膠及蒙皮相對脆弱;

3、觸控面板在調整耳機時容易誤操作;

4、不夠輕便,大而不便攜;

4、舒適度欠佳。

想瞭解更多相關內容,點擊下方“瞭解更多”,你會收穫更多相關優質內容

▲可以解扣的掛繩,不知道這個設計的用途,掛著?妥妥會掉啊

▲盒子背面的收納,可以收納充電線等小件物品,還算方便

▲打開盒子,終於見到真容,採用彎折方式折疊在盒子裡,減少空間,但是還是感覺大

▲估計索尼也注意到了耳機的脆弱,不耐磨損,在接觸面採用紙片隔離的方式進行保護

▲拿開耳機,下面是折疊方式和使用方式圖解,方便快速收納,中間的隔離層上面有個小兜,用於收納飛機轉接頭,商務的定位還是很準確的

二、索尼MDR-1000X 細節

▲耳機本體兩邊各有一個拾音降噪麥克,功能就是搜集外界噪音然後通過降噪模組產生相位相反的聲波進行抵消

▲耳機下方的所有介面和按鍵,依次為:充電介面、耳機線介面、開關、降噪開關、環境音模式,其中中間的降噪按鍵(NC)上有長條的突起,其他均為短條突起,便於盲操作,但是需要適應

▲隱藏式設計的泄壓孔,有沒有人來說說具體有什麼功能?

▲不同於Bose的裸☆禁☆露式設計,這裡索尼進行了全封閉的轉折設計,用了數顆螺絲釘

▲抽拉式設計的頭梁兩邊分別是型號和無線的英文,值得注意的是,Wireless下面的部分的材質是塑膠,而非金屬

▲左頭梁內測的信息

▲柔軟的襯墊,但是內部有一塊金屬板進行支撐,填充物顯得不夠多

▲耳罩柔軟度尚可,對比q35欠佳,內部做工一般

三、使用體驗

3.1、佩戴感受

由於耳罩柔軟度欠佳,所以整體舒適度也有待提升,具體感受為佩戴約20分鐘就有輕微的不適感,耳機本身也並非羽量級,低頭的時候會有輕微的下墜感,如果是頭小的妹子,感受會更明顯;

夏天適不適合戴?答案很顯然是不適合,包耳式的設計會顯得很悶熱,而且這個時候出街的話,還要忍受旁人異樣的眼光,這感受就像全大街都是短袖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個穿著棉襖的人,這時候他們眼神透露出的心理活動是:SX!所以這個時候打算入手的值友也需要考慮這個問題,炎熱的夏天確實不太適合佩戴!

3.2、降噪體驗

因為試聽過Bose的q20、q30、q35,整體感受是,降噪不相上下,但是給旁人試聽的時候,他的第一句話是,怎麼感覺bose的q35要好一點。所以總體來說,如果糾結兩者降噪的值友,其實差別真的有限。sony 1000X提供三種智慧降噪模式:辦公室、火車/公交、飛機,三種降噪模式自我調整,不需要操作;同時配合Ambient Sound Mode可以形成三種使用模式,即:①單獨打開NC開關時拾智慧降噪模式②按壓一次Ambient Sound此時是普通模式,此時可以聽見環境音就像沒有佩戴耳機一樣③再次按壓Ambient Sound切換到環境音模式,此時語音被放大,低頻雜訊減少,可以更清楚地聽到對話。

同時用手蓋住右側控制台地時候,也可以接受所有環境聲,同時降低音樂聲,類似于Ambient Sound的普通模式。這個操作很方便,但是實際體驗的時候並沒有廣告中的那麼優雅,甚至有些傻,對話過程中要一直捂著,而且對方也自然會覺得你帶著耳機說話聽不見,顯得沒有禮貌,有些不適應。

3.3、音質

搭配索尼的前端,如A20系列或者A35系列,索尼1000X的音質要好於bose q35,至少也有半耳朵的差距,效果明顯,整體感覺索尼1000X的低、中、高頻更加飽滿穩定,而q35低音強勁,稍稍有點過。當時bose的店員的解釋是:Bose是對錄音棚音訊的真實還原,不要覺得q35低頻大,你去錄影棚聽就是這樣的。

就算沒有索尼的前端的話,內置的DSEE HX技術同樣可以使音樂接近高分別率音質,也就是說,索尼努力在使用藍牙傳輸的情況下,儘量想把音質損失降到最低,很顯然索尼這麼做也確實獲得了一票粉絲,包括我。但實際體驗,差別應該有限。

3.4、操控

索尼 sony 1000X的耳罩右側為觸控式面板,操作邏輯也很簡單:前後滑動控制可切換上下曲、上下滑動可增加/減小音量、按兩下播放/暫停音樂或者接聽/掛斷電話,還能啟動語音助手,使用體驗良好。但是也確實有誤操作的問題,具體表現為:當你整理頭上耳機的時候(一般是雙手握住耳罩進行整理),皮膚會有很大幾率接觸到觸控面板,即觸發誤操作。

3.5、連接

1000X支援同時連接兩個設備,比如我連接了播放機A35和手機iPhone7,兩台設備可以無縫連接,當我用A35聽歌的時候,如果手機電話打過來,可以直接通過1000X進行通話。如果需要連接更多的設備,可以關機後通過長按開機鍵進行重新配對。

另外,得益於1000X的NFC近場通訊技術,可以和支援NFC的播放機進行觸碰連接,還是很方便的,但是對位置的要求好像有些嚴格了,實測稍微偏一點點都不會連接成功。

3.6、抗損程度

必須實話實說的是,它的脆弱程度超出了我的預期,顯得格外脆弱。首先,除了可見的頭梁和伸縮的不可見的部分為金屬材質外,其他部分全部為塑膠材質!我在異常小心使用了4、5天后,發現SONY logo附近已經出現輕微的掉漆,沒磕沒碰;同時耳罩外腔體的蒙皮也很脆弱,稍微的刮擦便會影響整體顏值,長期使用後的美觀程度不容理想。

四、給糾結症的你

你可能也和我當初選購降噪耳機的時候一樣糾結,雖然糾結歸根到底是因為窮,但或許我的建議能給大家一定的參考,不妨看看:

1、考慮到現在已經進入最炎熱的夏季,這種耳罩式的降噪耳機我是不推薦的(真的!不要抱僥倖心理!),當然如果你不在意出汗和出街時候別人異樣的眼光,選索尼1000X就好;

2、如果你喜歡入耳式降噪耳機,那麼可選的餘地會更多一些,但是仍然困難,因為你要在藍牙、音質、舒適度上做出選擇。有頸戴式的q30(藍牙),舒適度和降噪完美搭配的q20(線控式),更低一等級且舒適度欠佳的索尼750NA等,如果讓我選,我選擇q20。原因:q30去試過,雖然普遍反映“狗圈”很輕,但是實際佩戴和皮膚接觸還是有很大影響,並不舒適,有些怪異;q20雖然搭配有電池盒,但是實際看的時候,電池盒真的很輕很小,而且鯊魚鰭很舒適,如果之前蘋果的有線耳機沒有對你造成困擾,那麼q20也不會,如果你希望睡覺助眠,顯然q20比頸戴式的q30更合適;或者你可以選擇和q20定位看似差不多但是性價比更高的750NA;

3、如果你對藍牙無線連接要求比較高,那就在1000X和q35之間做選擇,降噪差不多,你只要選擇是否需要入耳式就夠了,需要就選q35,不需要就選1000X,什麼降噪能力、舒適度啊,差距真的沒有那麼大影響(q35耳壓稍大);當然如果你在乎更多的是音質,那麼只能選1000X了,配合索尼的前端,一耳朵的差距,非索尼前端,你再考慮下降噪和舒適度吧。

所以,歸根到底,當降噪能力和舒適度不相上下(或者稍微互相上下)的時候,你需要考慮的僅僅是是否需要入耳式(舒適、睡覺助眠)、是否需要藍牙(方便),以及是否具有索尼前端(音質)。

每個人的使用習慣和使用場景都不一樣,也導致了需求的多樣化,我只是按照個人需求給出參考,大家還需要有自己的考量。如果方便,最好還是能去實際體驗一下再做出選擇。(吐槽:索尼啥時候能出個q35同級別的藍牙入耳式降噪耳機!)

五、總結

說了這麼多,最後總結一下sony 1000X的優缺點:

優點:

1、降噪能力優秀,三種智能降噪(火車/公交、飛機、辦公室);

2、使用模式多樣,四種使用模式(降噪、環境音、普通模式、快速提醒);

3、音質出眾,LDAC、DSEE HX等眾多黑科技加持,現階段藍牙傳輸最優解決方案;

4、可觸控式面板操控方便快捷;

5、NFC一觸即連。

缺點:

1、包耳式設計,不適宜夏天佩戴;

2、抗磨損能力有待提高,塑膠及蒙皮相對脆弱;

3、觸控面板在調整耳機時容易誤操作;

4、不夠輕便,大而不便攜;

4、舒適度欠佳。

想瞭解更多相關內容,點擊下方“瞭解更多”,你會收穫更多相關優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