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發揮生態優勢奔向小康路 龍門縣藍田瑤族鄉上東村精准脫貧路越走越寬

上東村自然環境好,生態優勢明顯。 本報記者陳春惠 攝

上東村地處龍門縣藍田瑤族鄉最北端,毗鄰韶關市新豐縣板嶺鎮,是省級重點貧困村。作為上東村的掛鉤幫扶單位,市委辦認真貫徹落實市委主要領導的指示精神,按照扶貧工作統一部署,堅持“一村一策、一戶一法”,因地制宜積極發展生態種養,

著力辦好民生實事,並注重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扶貧攻堅中的戰鬥堡壘作用,帶領村民走脫貧致富新路。

如今,上東村的村容村貌發生大變化,一批造血式扶貧項目相繼建成。截至去年底,20戶無勞動能力和15戶有勞動能力相對貧困戶實現脫貧。今年,該村其餘15戶相對貧困戶將全部脫貧。

貧困戶可入股分紅還可就近就業

陽光灑在金燦燦的稻田上,清風掠過婆娑竹林。今年48歲的貧困戶楊金髮,

在上東村一片群山懷抱的茶場和果園裡忙活著。“等到茶葉收成時,年收入可要翻幾番嘍。”楊金髮高興地說。

滿面笑容的還有市委辦駐村幹部、村“第一書記”劉豔軍,他指著茶樹說:“這些高山茶長勢很好,估計能給村民帶來不少收入。”

劉豔軍介紹,通過市委辦協調,今年上東村通過爭取政策資金和合作社自籌資金等方式,由龍門縣瑤東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牽頭,

種植高山茶80餘畝,一方面貧困戶可以以土地或資金形式入股分紅,另一方面可以解決部分貧困戶的就業問題。

楊金髮就是其中的受益者。楊金髮原來在外地打工,年收入只有1萬元左右,生活壓力大。今年,楊金髮通過小額信貸入股茶場,現在成了茶場的場長。楊金髮經常去茶場除草、施肥等,管理茶場每個月還有2000多元收入。“生活變化很大喲,等茶場收成時,一年下來就有4萬多元收入了。

”楊金發笑著說。

將做強少數民族特色生態旅遊產業

上東村下轄18個村民小組,總戶數550戶。長期以來,上東村作為龍門縣的水源保護地,沒發展工業,也沒有主導產業,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後。不過,上東村生態資源豐富,生態優勢明顯,森林覆蓋超過90%。因此,利用好這些生態資源優勢,強化產業扶貧,是該村實現穩定、長期脫貧的重要保證。

劉豔軍介紹,自去年4月份進駐幫扶以來,

市委辦積極推進各項扶貧產業項目,幫助上東村和貧困戶 “造血”。例如,籌建光伏發電項目,去年投資約48萬元建成40千瓦光伏發電項目,每年收入5萬多元;籌集50萬元入股娃娃魚養殖企業,從2016年開始每年分紅4.5萬元給貧困戶;利用國家政策支持發展林業經濟和特色種植產業;鼓勵村民種植竹子、杉樹等經濟植物;出資29萬餘元幫助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發展種養業,一次性採購36頭水牛分給貧困戶發展養殖業;協調市海洋與漁業局贈送5萬多尾魚苗給貧困戶……

接下來,市委辦將立足上東村資源稟賦和生態優勢,幫助上東村做強少數民族特色生態旅遊產業,實現“雙脫”(村脫困、戶脫貧)目標,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本報記者陳春惠

一次性採購36頭水牛分給貧困戶發展養殖業;協調市海洋與漁業局贈送5萬多尾魚苗給貧困戶……

接下來,市委辦將立足上東村資源稟賦和生態優勢,幫助上東村做強少數民族特色生態旅遊產業,實現“雙脫”(村脫困、戶脫貧)目標,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本報記者陳春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