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廣州首屆國際設計論壇9日開鑼 邀您共赴設計與藝術之約

金羊網訊 記者趙燕華、陶奕燃,通訊員穗建報導:2017年廣州首屆國際設計論壇將於11月9日—11日在廣州圖書館盛大舉辦,本屆論壇以“設計引領城市”為主題,屆時來自國內外的80多位建築設計、城市規劃“大咖”將齊聚一堂,

共赴設計與藝術之約。

國際視野下探討設計引領城市

論壇由廣州市政府主辦、廣州市住建委承辦,旨在搭建政府、社會和公眾對話的城市平臺,讓國內外專家的前沿思想在平臺上持續發酵,助力廣州探索設計引領下的下一輪城市發展。同時,讓諸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建築設計師、城市規劃專家、學者與廣州發生深入的關聯,為廣州城市增添新的活力。

屆時,你將收穫五大論壇、三大展覽、近80位重量級嘉賓。主論壇:“設計引領城市”,將在國際視野下探討設計如何引領城市發展、重塑城市生活、帶動城市更新。4個分論壇分別為“可持續的城市——國際城市設計學術論壇”、“在地的設計——廣州本土建築師創作論壇”、“看不見的城市——城市市政與公共交通論壇”、“藝術的城市——城市公共空間與公共藝術論壇”,將從城市設計、廣州本土建築創作、市政交通及城市公共藝術空間等不同角度進行探討。

論壇將邀請80余位國內外專家學者到場,共論未來城市的發展。這其中包括何鏡堂、周豐峻、崔愷、聶建國4位元中國工程院院士,郭明卓、莊惟敏等7位元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以及湯瑪斯▪赫爾佐格、豐薩塔▪涅托等來自美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挪威的國際知名建築師在內的近八十餘位重量級嘉賓共同出席。

院士主題展詮釋建築創作哲學

同期舉辦的三個展覽,是本屆論壇的一大看點,將多角度、更立體地闡述“設計引領城市”這一主題。此次論壇的首場活動——“何鏡堂:為激變的中國而設計”展覽將於11月8日在廣州圖書館負一層展廳拉開帷幕,該主題展展示何鏡堂院士主持的主要作品,深入詮釋其建築創作哲學,由此展現何鏡堂院士及團隊在不同的地域環境、文化特徵以及時代背景下建築創作中的思考。

“廣州建築設計地圖”展將結合靜態圖片展板、地面圖片、展臺、圖冊與視頻投影等媒介,多維度展示廣州建築的分佈、發展歷史與設計特色。屆時,還將有何鏡堂院士與德國gmp創始合夥人曼哈德▪馮▪格康兩位國際知名建築師的同台對話,共同深入詮釋“設計引領城市”這一論壇主題。

下面就來先睹為快這個“為激變的中國而設計”主題展。

11月8日,“何鏡堂:為激變的中國而設計”展覽即將開幕。

代表展品: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中國館作為國家形象的象徵,我們力求體現“中國特色,時代精神”,既中國又現代。

代表展品: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我們將情感的體驗與建築形式緊密地結合,營造場所精神,敘述場地故事。

代表展品:汶川大地震震中紀念地:以根植於大地的地景式建築表達“ 大地的紀念”的主題,營造一個自然 、平和、靜謐的紀念場所。

代表展品:玉樹博物館:建築被置於城市關鍵節點,以高昂的姿態體現藏族文化特徵,重塑城市公共生活中心。

代表展品:大廠民族宮:這是一個聖殿式的文化中心,它將伊斯蘭炫麗燦爛的文化以及人們期盼美好生活的願景以一種詩意的方式呈現。這是一個家園般的文化中心,它為社區居民尤其是穆斯林族群提供了一個心靈棲息的場所。

何鏡堂院士近照

1938年4月出生於廣東省東莞市。被譽為“校園建築設計掌門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兼設計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特許一級註冊建築師、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家、總建築師,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20多年來,何鏡堂先後主持和負責設計的重大工程有200多項。他是新中國成立後獲獎最多的建築師,但他為更多人所知是因為世博會,因為中國館,他是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總設計師,被稱作“中國館之父”。多年來,何鏡堂院士獲國家、部委及省級以上優秀設計獎100多項,2001年,獲中國建築師的最高榮譽———首屆“梁思成建築獎”。作為唯一的建築師獲得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國慶60周年“十佳具有行業影響力人物”大獎。

展覽內容

何鏡堂院士作為根植於中國南方的建築大師,面對 30 餘年來中國巨大變革中層出不窮的挑戰,跨越了眾多城市的地理和習俗的差異,創作出大量類型多元、風格多樣的建築。

“何鏡堂:為激變的中國而設計”展覽將與本屆國際設計論壇同台亮相,何鏡堂院士與馮?格康兩位元國際知名建築師同台對話,共同深入詮釋“設計引領城市”這一論壇主題。

此次展覽通過展示何院士主持的主要作品來深入詮釋其建築創作哲學,以展現何鏡堂院士及團隊在激變中國的大時代背景下、面對不同地域和文化環境的建築創作及思考。展出作品中既有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等為重大事件而設計的大型公共建築,又有廣州解放中路舊城改造項目等與社區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舊城更新,還有何院士團隊的工作環境。

時代精神”,既中國又現代。

代表展品: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我們將情感的體驗與建築形式緊密地結合,營造場所精神,敘述場地故事。

代表展品:汶川大地震震中紀念地:以根植於大地的地景式建築表達“ 大地的紀念”的主題,營造一個自然 、平和、靜謐的紀念場所。

代表展品:玉樹博物館:建築被置於城市關鍵節點,以高昂的姿態體現藏族文化特徵,重塑城市公共生活中心。

代表展品:大廠民族宮:這是一個聖殿式的文化中心,它將伊斯蘭炫麗燦爛的文化以及人們期盼美好生活的願景以一種詩意的方式呈現。這是一個家園般的文化中心,它為社區居民尤其是穆斯林族群提供了一個心靈棲息的場所。

何鏡堂院士近照

1938年4月出生於廣東省東莞市。被譽為“校園建築設計掌門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兼設計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特許一級註冊建築師、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家、總建築師,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20多年來,何鏡堂先後主持和負責設計的重大工程有200多項。他是新中國成立後獲獎最多的建築師,但他為更多人所知是因為世博會,因為中國館,他是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總設計師,被稱作“中國館之父”。多年來,何鏡堂院士獲國家、部委及省級以上優秀設計獎100多項,2001年,獲中國建築師的最高榮譽———首屆“梁思成建築獎”。作為唯一的建築師獲得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國慶60周年“十佳具有行業影響力人物”大獎。

展覽內容

何鏡堂院士作為根植於中國南方的建築大師,面對 30 餘年來中國巨大變革中層出不窮的挑戰,跨越了眾多城市的地理和習俗的差異,創作出大量類型多元、風格多樣的建築。

“何鏡堂:為激變的中國而設計”展覽將與本屆國際設計論壇同台亮相,何鏡堂院士與馮?格康兩位元國際知名建築師同台對話,共同深入詮釋“設計引領城市”這一論壇主題。

此次展覽通過展示何院士主持的主要作品來深入詮釋其建築創作哲學,以展現何鏡堂院士及團隊在激變中國的大時代背景下、面對不同地域和文化環境的建築創作及思考。展出作品中既有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等為重大事件而設計的大型公共建築,又有廣州解放中路舊城改造項目等與社區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舊城更新,還有何院士團隊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