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融匯 共話 規範——《常見消化系統疾病(脾胃病)中醫診療專家共識》解讀

《常見消化系統疾病(脾胃病)中醫診療專家共識(2017)》(簡稱共識意見)於6月16在北京正式對外發佈。為推動《共識意見》更快、更好地服務於臨床,由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發起,北京漢典製藥承辦的《共識意見》系列推廣會於10月15日在武漢拉開帷幕,

同時,10月14日和22日在浙江省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學術年會和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學術年會上,北京漢典製藥支持了“功能性胃腸病診療進展及中醫診療新共識運用”學術單元。三場會議均重點對“腸易激綜合征(IBS)”、“泄瀉”、“胃脘痛”、“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FD)”、“脾虛證”、“便秘”等疾病的共識意見進行了詳細解讀。
現整理三場會議的主要內容,以饗讀者。

“IBS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解讀

IBS根據其主要臨床症狀,對應中醫的“泄瀉”、“便秘”、“腹痛”等病證,肝脾失調為基本病機,脾胃虛弱、肝失疏泄、脾腎陽虛為主要病理環節。共識意見指出,IBS的中醫治療應當分型辨證論治,根據各型的特點結合證型變化適當佐以通便止瀉方法進行治療。IBS分為腹瀉型IBS(D-IBS)和便秘型IBS(C-IBS),其中,D-IBS分為肝鬱脾虛證、脾虛濕盛證、脾腎陽虛證等5個證型;C-IBS分為肝鬱氣滯證、胃腸積熱證、陰虛腸燥證等5個證型。

共識對每個證型的主症、次症、治法、主方等進行了詳細介紹和推薦,以供臨床參考。

以D-IBS中的脾虛濕盛證為例,共識指出,主症為大便溏瀉、腹痛隱隱;次症為勞累或受涼後發作或加重、神疲倦怠和納呆;推薦治法是健脾益氣、化濕止瀉。其中,參苓白術顆粒健脾益氣,滲濕止瀉,被共識推薦為治療的D-IBS脾虛濕盛證的經典方劑。

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消化中心主任張聲生教授介紹,研究表明,參苓白術顆粒可抑制小腸推進、有效緩解腹瀉,調節腸道菌群、保護腸粘膜,抗氧化損傷、保護胃粘膜,增強胃動力促進胃排空,從而具有多靶點改善胃腸功能的作用。一項納入67例D-IBS患者的臨床觀察顯示,參苓白術散治療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與洛呱丁胺治療無顯著差異,

且6個月復發率明顯低於洛呱丁胺(P<0.01)。另一項納入71例患者的研究則表明,參苓白術散治療慢性腹瀉總有效率顯著高於蒙脫石散治療組(P<0.05,圖1)。而一項匯總15篇文獻的系統性評價也表明,參苓白術散治療D-IBS的療效顯著優於對照組(匹維溴銨、蒙脫石散、帕羅西汀等西藥)(RR=1.24,95% CI為1.18~1.31,P<0.00001)。

圖1 參苓白術散和蒙脫石散治療慢性腹瀉的療效,*P<0.05

此外,補中益氣顆粒也是共識推薦的用於D-IBS中的脾虛濕盛證的中成藥,其可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用於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的泄瀉。機制研究表明,補中益氣顆粒可有效改善大鼠腹瀉狀態,可能是通過降低結腸黏膜分泌和結腸肌條收縮力,從而改善腹瀉。

除臨床治療外,此次共識還結合“中藥新藥用於IBS的臨床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對中醫辨治IBS的療效評價體系進行了闡述,推薦將腹痛強度、糞便性狀、排便次數作為主要結局指標;而次要結局指標包括,IBS症狀嚴重程度量表(IBS-SSS)、二分類結果測量法、症狀分析法等。

“胃脘痛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解讀

江蘇省中醫院消化科主任沈洪教授介紹,《共識意見》指出,胃脘痛指胃十二指腸疾病引起的以胃脘部疼痛為主症的病證,多見於現代醫學的上消化道疾病,如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胃黏膜脫垂等。病因主要有外邪犯胃、飲食傷胃、情志失調、脾胃虛弱。“不通則痛,不榮則痛”是其基本病機。臨床治療以緩解症狀、恢復脾胃功能、防止疾病進展為治療目標,以“通”為治療原則,以“和胃止痛”為基本治法,行辨證論治,治療主要包括中成藥的使用、針灸療法和外治療法。

在中成藥的推薦中,補中益氣顆粒為其中之一,主治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沈教授指出,脾胃是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補中益氣方顆粒可補中益氣,升陽舉陷,可調理氣機之升降。一項納入100例消化不良患者的臨床研究顯示,補中益氣方在緩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狀方面顯著優於潘立酮(P<0.05,圖2)。另一項納入78例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研究則表明,與嗎丁啉+法莫替丁相比,補中益氣方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主要症狀(上腹疼痛、灼熱、腹脹等),增加治療總有效率(P<0.05 ,圖3)。

圖2 補中益氣方和多潘立酮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療效,*P<0.05

圖3 補中益氣方和嗎丁啉+法莫替丁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臨床療效,*P<0.05

針對胃脘痛中醫辨治的療效評定,《共識意見》推薦通過對疼痛程度、疼痛頻率、生存品質、證候療效評價及除胃痛外的單項症狀療效評價來實現。

“泄瀉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解讀

武漢中西醫結合醫院消化科主任時昭紅教授和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王垂傑教授均對“泄瀉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進行解讀。

共識指出,泄瀉以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溏或完穀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主症的病證,主要病因是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等,“脾虛濕盛”為泄瀉的主要病機。臨床治療以去除病因、緩解及消除泄瀉症狀為治療目標,以祛邪扶正為基本治則,以運脾化濕為基本治法,施行辨證施治,例如共識推薦,對脾氣虧虛證,應以健脾益氣、化濕止瀉為主,中成藥可選用參苓白術顆粒、補中益氣顆粒等。

研究表明,參苓白術顆粒對胃腸運動、腸道菌群、黏膜保護都有良好作用,具有多靶點改善胃腸功能作用,其治療慢性腹瀉和IBS有效率和復發率優於蒙脫石散(P<0.05)、洛呱丁胺(P<0.01)。補中益氣方在治療慢性腹瀉(納入130例慢性腹瀉患者),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納入62例腹瀉患者)的療效優於蒙脫石散(P<0.05,圖4)和匹維溴銨(P<0.05,圖5)。

圖4 補中益氣方和常規綜合對症療法(蒙脫石散、維生素等)治療慢性腹瀉的療效,*P<0.05

圖5 補中益氣方和匹維溴銨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P<0.05

“慢性胃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解讀

來自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的唐旭東教授,從慢性胃炎的生理、病理以及發病機制等方面系統回顧了慢性胃炎的西醫研究進展,並對中醫診療共識進行了全面的解讀。

共識指出,慢性胃炎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性反應。中醫藥治療慢性胃炎應以改善患者症狀、提高患者生活品質為主,同時關注胃黏膜糜爛、萎縮、腸上皮化生、上皮內瘤等病變。對慢性胃炎,中醫藥的主要干預手段有藥物治療、針灸療法,臨床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在治療過程中,應審證求因,辨證施治,對病程長、萎縮、腸上皮化生者,在辨證準確的基礎上,可守方治療。

“FD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解讀

廣東省中醫院黃穗平教授指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臨床常見病。研究表明有消化不良症狀的患者,經檢查79.5%的患者被診斷為FD。FD是中醫治療的優勢病種,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於2009年公佈了消化不良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近年來,關於中醫藥治療FD,在臨床和基礎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許多新的進展,有必要對中醫診療共識意見進行更新。

羅馬Ⅳ診斷標準中將FD劃分為上腹痛綜合征(EPS)和餐後飽脹不適綜合征(PDS),根據中醫疾病的命名特點,在總結前人及當代醫家學術觀點的基礎上,《共識意見》將EPS定義為“胃脘痛”,PDS定義為“胃痞”。中醫認為FD病因多為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倦過度、先天稟賦不足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基本病機為脾虛氣滯、胃失和降。FD病位在胃,與肝脾關係密切。根據中醫辨證分型,《共識意見》將FD分為脾虛氣滯證、脾胃不和證、脾胃濕熱證等5種病型,其中“脾虛”是FD的主要中醫證型,所占比例遠高於其他證型。臨床治療以緩解臨床症狀、防止病情復發、提高生活品質為目標。治療方法以中成藥、外治法和心理治療為主,進行辨證論治。例如,黃教授指出胃痞、胃痛的重要病機是脾虛,補中益氣顆粒是健脾的代表方劑,因此推薦補中益氣顆粒用於FD。

“脾虛證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解讀

脾虛證是證候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因饑飽失常、吐瀉日久、損傷脾土等致脾胃氣、血、陽、陰受到損所致。其病機主要為脾失運化、脾不升清、脾失統攝、脾陽虛衰和脾陰不足致水穀精微運化失常、氣血化生不足、形體失養,清陽不升、中氣下陷,精微輸布失常和血不循常道、溢於脈外等主要的病理變化。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胡玲教授介紹,“脾虛證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診斷分型參考1993年《中藥新藥治療脾虛證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和2002年《中藥新藥治療脾氣虛證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依相關古代文獻、臨床實際及專家共識,分為脾氣虛證、脾陽虛證和脾陰虛證3種證型。《共識意見》指出,鑒於脾虛各證候臨床涉及多種中西醫疾病,具體治療中宜以證為本、症為標、病為樞,根據相關症狀的輕重、緩急分列君、臣、佐、使合理配伍組方,以充分發揮中藥複方配伍靈活、病證兼治的特色,推薦使用補中益氣顆粒、參苓白術顆粒、香砂六君子丸等中成藥;在辨證用藥的基礎上,適當配合益氣健脾、疏導氣機之推拿、穴位按摩等中醫特色外治療法,則臨床效果更佳。

“便秘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解讀

武漢協和醫院楊勝蘭教授從便秘的發病機制、診斷及治療等方面系統回顧了便秘的西醫診療進展,詳細解讀了“便秘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楊教授指出,臨床應注意區分功能性便秘和器質性便秘,區分便秘病程的長短、虛實的主次。便秘的治療需與針灸、推拿、外科和神經精神等學科開展多學科聯合研究,進一步提高便秘的臨床療效。同時,應加強中西醫診治共識的對接,借鑒西醫辨病特色,發揮中醫辨證優勢,明確診斷、判斷預後、評定療效,開展規範化研究。

連結

補中益氣顆粒和參苓白術顆粒是北京漢典製藥有限公司在胃腸疾病領域的重點產品。補中益氣湯源自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的《脾胃論》,是補脾氣的經典方劑,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的作用,也是中醫十大經典名方之一。參苓白術顆粒是健脾的經典方劑,是目前市場上貼近參苓白術散原方的中成藥,每袋含量為3 g。顆粒劑由湯劑改變劑型而來,較為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漢典顆粒劑精選道地藥材,採用國家發明專利製備工藝,劑量較接近原方,臨床療效較好。

此次共識還結合“中藥新藥用於IBS的臨床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對中醫辨治IBS的療效評價體系進行了闡述,推薦將腹痛強度、糞便性狀、排便次數作為主要結局指標;而次要結局指標包括,IBS症狀嚴重程度量表(IBS-SSS)、二分類結果測量法、症狀分析法等。

“胃脘痛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解讀

江蘇省中醫院消化科主任沈洪教授介紹,《共識意見》指出,胃脘痛指胃十二指腸疾病引起的以胃脘部疼痛為主症的病證,多見於現代醫學的上消化道疾病,如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胃黏膜脫垂等。病因主要有外邪犯胃、飲食傷胃、情志失調、脾胃虛弱。“不通則痛,不榮則痛”是其基本病機。臨床治療以緩解症狀、恢復脾胃功能、防止疾病進展為治療目標,以“通”為治療原則,以“和胃止痛”為基本治法,行辨證論治,治療主要包括中成藥的使用、針灸療法和外治療法。

在中成藥的推薦中,補中益氣顆粒為其中之一,主治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沈教授指出,脾胃是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補中益氣方顆粒可補中益氣,升陽舉陷,可調理氣機之升降。一項納入100例消化不良患者的臨床研究顯示,補中益氣方在緩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狀方面顯著優於潘立酮(P<0.05,圖2)。另一項納入78例膽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研究則表明,與嗎丁啉+法莫替丁相比,補中益氣方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主要症狀(上腹疼痛、灼熱、腹脹等),增加治療總有效率(P<0.05 ,圖3)。

圖2 補中益氣方和多潘立酮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療效,*P<0.05

圖3 補中益氣方和嗎丁啉+法莫替丁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臨床療效,*P<0.05

針對胃脘痛中醫辨治的療效評定,《共識意見》推薦通過對疼痛程度、疼痛頻率、生存品質、證候療效評價及除胃痛外的單項症狀療效評價來實現。

“泄瀉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解讀

武漢中西醫結合醫院消化科主任時昭紅教授和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王垂傑教授均對“泄瀉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進行解讀。

共識指出,泄瀉以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溏或完穀不化,甚至瀉出如水樣為主症的病證,主要病因是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等,“脾虛濕盛”為泄瀉的主要病機。臨床治療以去除病因、緩解及消除泄瀉症狀為治療目標,以祛邪扶正為基本治則,以運脾化濕為基本治法,施行辨證施治,例如共識推薦,對脾氣虧虛證,應以健脾益氣、化濕止瀉為主,中成藥可選用參苓白術顆粒、補中益氣顆粒等。

研究表明,參苓白術顆粒對胃腸運動、腸道菌群、黏膜保護都有良好作用,具有多靶點改善胃腸功能作用,其治療慢性腹瀉和IBS有效率和復發率優於蒙脫石散(P<0.05)、洛呱丁胺(P<0.01)。補中益氣方在治療慢性腹瀉(納入130例慢性腹瀉患者),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納入62例腹瀉患者)的療效優於蒙脫石散(P<0.05,圖4)和匹維溴銨(P<0.05,圖5)。

圖4 補中益氣方和常規綜合對症療法(蒙脫石散、維生素等)治療慢性腹瀉的療效,*P<0.05

圖5 補中益氣方和匹維溴銨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P<0.05

“慢性胃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解讀

來自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的唐旭東教授,從慢性胃炎的生理、病理以及發病機制等方面系統回顧了慢性胃炎的西醫研究進展,並對中醫診療共識進行了全面的解讀。

共識指出,慢性胃炎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性反應。中醫藥治療慢性胃炎應以改善患者症狀、提高患者生活品質為主,同時關注胃黏膜糜爛、萎縮、腸上皮化生、上皮內瘤等病變。對慢性胃炎,中醫藥的主要干預手段有藥物治療、針灸療法,臨床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在治療過程中,應審證求因,辨證施治,對病程長、萎縮、腸上皮化生者,在辨證準確的基礎上,可守方治療。

“FD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解讀

廣東省中醫院黃穗平教授指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臨床常見病。研究表明有消化不良症狀的患者,經檢查79.5%的患者被診斷為FD。FD是中醫治療的優勢病種,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於2009年公佈了消化不良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近年來,關於中醫藥治療FD,在臨床和基礎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許多新的進展,有必要對中醫診療共識意見進行更新。

羅馬Ⅳ診斷標準中將FD劃分為上腹痛綜合征(EPS)和餐後飽脹不適綜合征(PDS),根據中醫疾病的命名特點,在總結前人及當代醫家學術觀點的基礎上,《共識意見》將EPS定義為“胃脘痛”,PDS定義為“胃痞”。中醫認為FD病因多為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勞倦過度、先天稟賦不足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基本病機為脾虛氣滯、胃失和降。FD病位在胃,與肝脾關係密切。根據中醫辨證分型,《共識意見》將FD分為脾虛氣滯證、脾胃不和證、脾胃濕熱證等5種病型,其中“脾虛”是FD的主要中醫證型,所占比例遠高於其他證型。臨床治療以緩解臨床症狀、防止病情復發、提高生活品質為目標。治療方法以中成藥、外治法和心理治療為主,進行辨證論治。例如,黃教授指出胃痞、胃痛的重要病機是脾虛,補中益氣顆粒是健脾的代表方劑,因此推薦補中益氣顆粒用於FD。

“脾虛證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解讀

脾虛證是證候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因饑飽失常、吐瀉日久、損傷脾土等致脾胃氣、血、陽、陰受到損所致。其病機主要為脾失運化、脾不升清、脾失統攝、脾陽虛衰和脾陰不足致水穀精微運化失常、氣血化生不足、形體失養,清陽不升、中氣下陷,精微輸布失常和血不循常道、溢於脈外等主要的病理變化。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胡玲教授介紹,“脾虛證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診斷分型參考1993年《中藥新藥治療脾虛證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和2002年《中藥新藥治療脾氣虛證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依相關古代文獻、臨床實際及專家共識,分為脾氣虛證、脾陽虛證和脾陰虛證3種證型。《共識意見》指出,鑒於脾虛各證候臨床涉及多種中西醫疾病,具體治療中宜以證為本、症為標、病為樞,根據相關症狀的輕重、緩急分列君、臣、佐、使合理配伍組方,以充分發揮中藥複方配伍靈活、病證兼治的特色,推薦使用補中益氣顆粒、參苓白術顆粒、香砂六君子丸等中成藥;在辨證用藥的基礎上,適當配合益氣健脾、疏導氣機之推拿、穴位按摩等中醫特色外治療法,則臨床效果更佳。

“便秘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解讀

武漢協和醫院楊勝蘭教授從便秘的發病機制、診斷及治療等方面系統回顧了便秘的西醫診療進展,詳細解讀了“便秘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楊教授指出,臨床應注意區分功能性便秘和器質性便秘,區分便秘病程的長短、虛實的主次。便秘的治療需與針灸、推拿、外科和神經精神等學科開展多學科聯合研究,進一步提高便秘的臨床療效。同時,應加強中西醫診治共識的對接,借鑒西醫辨病特色,發揮中醫辨證優勢,明確診斷、判斷預後、評定療效,開展規範化研究。

連結

補中益氣顆粒和參苓白術顆粒是北京漢典製藥有限公司在胃腸疾病領域的重點產品。補中益氣湯源自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的《脾胃論》,是補脾氣的經典方劑,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的作用,也是中醫十大經典名方之一。參苓白術顆粒是健脾的經典方劑,是目前市場上貼近參苓白術散原方的中成藥,每袋含量為3 g。顆粒劑由湯劑改變劑型而來,較為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漢典顆粒劑精選道地藥材,採用國家發明專利製備工藝,劑量較接近原方,臨床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