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抗戰勝利後五年,它從日本傳入我國,成為歷史上最受歡迎的運動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要建設偉大事業,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努力,但有一件麻煩事擺在眼前,非立刻解決不可——體質太差。《北京日報》的記者于麗爽這樣寫道:“新中國成立之初,

人均壽命低到令人咋舌35歲,嬰幼兒死亡率高達20%。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一個簡單的入伍體檢就把很多熱血青年擋在了大門外。”

這樣的身體素質,是無法適應嶄新時代的嶄新要求的,要改變它,提高它,就必須大力發展體育事業。但建國之初,發展體育有諸多困難。

當時的體育設施有多差?北京只有一座正規體育場,是1937年修建的先農壇體育場,整個北京城,連一個帶看臺的籃球場都沒有。從頭開始搞體育設施、場館建設,發展競技性體育,顯然無法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的健身需求,發展體育事業的方向被確定為“把發展群眾體育運動放在首位”。

什麼運動是最群眾、最基層、參與人數最多的?答案是廣播體操。

廣播體操不是中國的發明,它是傳播的產物,從普魯士到美國,從美國到日本,從蘇聯和日本到中國。1805年12月2日,奧斯特裡茨戰役打響,第三次反法同盟失敗,普魯士軍隊還沒能趕赴戰場,反法聯軍就四散奔逃了。第二年,普魯士軍隊在耶拿敗於法軍,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被迫逃亡。

這樣的屈辱,強烈地刺激了普魯士人的民族自豪感,心中鬱結的怨氣無處發洩。弗裡德里希·路德維希·雅恩想出了一個辦法:讓我們把怨氣發洩在體育運動中吧。

雅恩發明了雙杠、吊環、平衡木和鞍馬,和愛塞林合著《德意志體操術和體操場建設》一書,

設計了體育服裝,參與建造體育場。他鼓吹體育精神和民族情感的融合,用體操、遠足等體育活動凝聚青年人的愛國情感,他說:“體操永遠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愛國行動,是整個民族的事業”。

一時之間,從軍隊到山區小學,無處不見雅恩設計的健身體操,

無處不見有組織的體操俱樂部。這些俱樂部既是運動場所,也是民族主義者的聚會地點,其成員聚集在一起,高唱愛國歌曲,發表時事評論,因此常常遭受政治壓力,不得不逃亡海外,他們中的一部分,將這套德國式的“政治體育”帶到了美國。

美國人民對德國人的整齊劃一和慷慨激昂並沒有興趣。雅恩的學生們沒有能夠在美國重現雅恩的“愛國行動”。他們沒做到的事,被保險公司做到了。1925年3月31日,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 Co.)冠名一檔電臺節目上線,這檔節目播放的是名副其實的廣播體操(Radio Setting-Up Exercises)。這樣,大都會的保險推銷員們,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拿著印有大都會宣傳材料的廣播體操說明圖冊進出千家萬戶的客廳。

這項為了促進保險者身體健康,減少賠付壓力的宣傳措施,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同年5月17日的《紐約時報》登載了名為《廣播體操受到39000封來信表揚》(Radio Setting-Up Exercises Lauded By 39,000 Letters)的專題報導。作為民用廣播事業和商業保險的先行者,美國人用商業驅動,成功地普及了這項運動。很快,日本人注意到了美國的廣播體操。

1925年,訪美的日本郵政保險部門的員工將大都會人壽保險贊助的一套在美國各大城市的廣播電臺播送的15分鐘的廣播操帶回了日本。1928年,作為裕仁天皇登基的“獻禮”,日本人創編出第一套廣播體操,通過日本廣播協會(NHK)的電臺每日播送。雖然日本的廣播體操來自美國,但他們實則繼承的是德國人的政治狂熱,他們相信這是愛國事業的一部分,可以迅速改良日本人的身體素質,在30和40年代,這套廣播體操被帶到了東北和臺灣,輸出的並非健康的體育精神,而是奴役和仇恨。

1950年8月,全國體育總會籌備委員會向前蘇聯派出了新中國第一個外訪體育代表團,希望學習並效仿當時蘇聯的“準備勞動與保衛祖國體育制度”。這次外訪,確定了體育總會的指導方針: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不搞大型運動會,著重抓普及,體育工作要由學校到工廠、由軍隊到地方、由城市到農村,把重點放在學校、工廠和部隊。籌委會中唯一的女性楊烈提出,要仿照蘇聯的全民健身體操創編一套中國的健身操。這項任務由北師大體育系科班出生的劉以珍負責。劉以珍創編的第一套廣播體操,並沒有借鑒蘇聯經驗,而是改編自日本的廣播體操。雖然剛贏得了對抗日本的戰爭勝利不過五年,但想到要提高體質,普及廣播體操,有關人員還是想到了日本。日語中的“Radio”一詞,發音為“ラジオ”,類似“辣椒”,所以這套操也被稱為“辣椒操”。

第一套廣播體操和“辣椒操”有很多相似之處。節數都是十節,長度大致相當,很多動作都一樣,但這不妨礙它稱為那一代人的集體記憶。1951年11月24日,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委會、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衛生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等九家單位聯合發出《關於推行廣播體操活動的通知》。12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一次播出了《廣播體操》的音樂,北京的各個單位,都開始了這項集體體育活動。這套廣播體操的配樂,是由《新四軍軍歌》的作者何士德完成的,可想見有多麼慷慨激昂,可惜越常見的事物反而越不容易引起重視,如今居然哪裡都找不到這套配樂。

做操,並不只是單純的活動身體,而是一項政治任務。1952年,毛主席發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號召。這項號召得到了積極回應,工人、戰士、學生、機關幹部,都是廣播體操的擁躉。當時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會從早上6點半開始,重複播放幾次廣播體操的配樂,以鼓勵人們積極運動,工人體育館還常常搞廣播體操比賽,如今這裡活動身體的方式已經完全變了樣。

1954年3月,為了更好地落實毛主席的號召,在周恩來總理建議下,政務院通過並下發了《關於在政府機關中開展工間操和其它體育運動的通知》,規定每天上下午各抽出10分鐘用於做操,八小時工作時間內,有組織、有領導地集體進行體育鍛煉,就是從此時開始。這一堅持,就是幾十年。

在最熱衷於廣播體操的那幾年中,廣播體操骨幹分子訓練班、廣播體操傳授站雨後春筍般湧現,“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體好!”這樣的口號也喊得山響,據說“在大喇叭廣播的帶領下,商場裡的顧客和售貨員一塊兒做操;在火車上,列車員帶著乘客站起來做操;馬路兩邊房頂上凡是能站人的地方,總能找到做操的人。”這樣的場景如今再也見不到了。

還別說,廣播體操真的起到了作用。1957年,第三套廣播體操正式公佈,《人民日報》發表通訊,其中這樣寫到:“中共中央高級黨校90%以上的學員堅持做廣播體操,並且由原來的每天兩次改為每天三次,據今年上學期220名學員填表調查,有67人體重增加,少則一公斤,多則六公斤,13個胖子的體重則有所減輕;29人反映食欲增加;41人反映睡眠良好或好轉。”廣播體操的運動強度只是中下,能有如此好的鍛煉效果,真是出乎意料。

從“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提高警惕,保衛祖國。現在開始做廣播體操…”,到李寧為體委拍攝示範動作掛圖,多少套廣播體操誕生,又遭廢除,但課間做操,上班前做操,工廠午休時做操的習慣,依然或多或少保留了下來。在日本也是一樣,千萬人體操大會,已經成功舉辦了50屆,日本小學生的暑期體操大會,也總是能吸引到廣泛的關注。不管怎麼說,從人均壽命35歲提高到67歲,這本功勞簿上要濃墨重彩記上廣播體操的一筆。

美國人民對德國人的整齊劃一和慷慨激昂並沒有興趣。雅恩的學生們沒有能夠在美國重現雅恩的“愛國行動”。他們沒做到的事,被保險公司做到了。1925年3月31日,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 Co.)冠名一檔電臺節目上線,這檔節目播放的是名副其實的廣播體操(Radio Setting-Up Exercises)。這樣,大都會的保險推銷員們,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拿著印有大都會宣傳材料的廣播體操說明圖冊進出千家萬戶的客廳。

這項為了促進保險者身體健康,減少賠付壓力的宣傳措施,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同年5月17日的《紐約時報》登載了名為《廣播體操受到39000封來信表揚》(Radio Setting-Up Exercises Lauded By 39,000 Letters)的專題報導。作為民用廣播事業和商業保險的先行者,美國人用商業驅動,成功地普及了這項運動。很快,日本人注意到了美國的廣播體操。

1925年,訪美的日本郵政保險部門的員工將大都會人壽保險贊助的一套在美國各大城市的廣播電臺播送的15分鐘的廣播操帶回了日本。1928年,作為裕仁天皇登基的“獻禮”,日本人創編出第一套廣播體操,通過日本廣播協會(NHK)的電臺每日播送。雖然日本的廣播體操來自美國,但他們實則繼承的是德國人的政治狂熱,他們相信這是愛國事業的一部分,可以迅速改良日本人的身體素質,在30和40年代,這套廣播體操被帶到了東北和臺灣,輸出的並非健康的體育精神,而是奴役和仇恨。

1950年8月,全國體育總會籌備委員會向前蘇聯派出了新中國第一個外訪體育代表團,希望學習並效仿當時蘇聯的“準備勞動與保衛祖國體育制度”。這次外訪,確定了體育總會的指導方針: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不搞大型運動會,著重抓普及,體育工作要由學校到工廠、由軍隊到地方、由城市到農村,把重點放在學校、工廠和部隊。籌委會中唯一的女性楊烈提出,要仿照蘇聯的全民健身體操創編一套中國的健身操。這項任務由北師大體育系科班出生的劉以珍負責。劉以珍創編的第一套廣播體操,並沒有借鑒蘇聯經驗,而是改編自日本的廣播體操。雖然剛贏得了對抗日本的戰爭勝利不過五年,但想到要提高體質,普及廣播體操,有關人員還是想到了日本。日語中的“Radio”一詞,發音為“ラジオ”,類似“辣椒”,所以這套操也被稱為“辣椒操”。

第一套廣播體操和“辣椒操”有很多相似之處。節數都是十節,長度大致相當,很多動作都一樣,但這不妨礙它稱為那一代人的集體記憶。1951年11月24日,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委會、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衛生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等九家單位聯合發出《關於推行廣播體操活動的通知》。12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一次播出了《廣播體操》的音樂,北京的各個單位,都開始了這項集體體育活動。這套廣播體操的配樂,是由《新四軍軍歌》的作者何士德完成的,可想見有多麼慷慨激昂,可惜越常見的事物反而越不容易引起重視,如今居然哪裡都找不到這套配樂。

做操,並不只是單純的活動身體,而是一項政治任務。1952年,毛主席發出“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號召。這項號召得到了積極回應,工人、戰士、學生、機關幹部,都是廣播體操的擁躉。當時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會從早上6點半開始,重複播放幾次廣播體操的配樂,以鼓勵人們積極運動,工人體育館還常常搞廣播體操比賽,如今這裡活動身體的方式已經完全變了樣。

1954年3月,為了更好地落實毛主席的號召,在周恩來總理建議下,政務院通過並下發了《關於在政府機關中開展工間操和其它體育運動的通知》,規定每天上下午各抽出10分鐘用於做操,八小時工作時間內,有組織、有領導地集體進行體育鍛煉,就是從此時開始。這一堅持,就是幾十年。

在最熱衷於廣播體操的那幾年中,廣播體操骨幹分子訓練班、廣播體操傳授站雨後春筍般湧現,“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體好!”這樣的口號也喊得山響,據說“在大喇叭廣播的帶領下,商場裡的顧客和售貨員一塊兒做操;在火車上,列車員帶著乘客站起來做操;馬路兩邊房頂上凡是能站人的地方,總能找到做操的人。”這樣的場景如今再也見不到了。

還別說,廣播體操真的起到了作用。1957年,第三套廣播體操正式公佈,《人民日報》發表通訊,其中這樣寫到:“中共中央高級黨校90%以上的學員堅持做廣播體操,並且由原來的每天兩次改為每天三次,據今年上學期220名學員填表調查,有67人體重增加,少則一公斤,多則六公斤,13個胖子的體重則有所減輕;29人反映食欲增加;41人反映睡眠良好或好轉。”廣播體操的運動強度只是中下,能有如此好的鍛煉效果,真是出乎意料。

從“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提高警惕,保衛祖國。現在開始做廣播體操…”,到李寧為體委拍攝示範動作掛圖,多少套廣播體操誕生,又遭廢除,但課間做操,上班前做操,工廠午休時做操的習慣,依然或多或少保留了下來。在日本也是一樣,千萬人體操大會,已經成功舉辦了50屆,日本小學生的暑期體操大會,也總是能吸引到廣泛的關注。不管怎麼說,從人均壽命35歲提高到67歲,這本功勞簿上要濃墨重彩記上廣播體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