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漲知識|你知道古代人怎麼計算時間嗎?

劃著手機玩著電腦,有時候在想古人沒有這些高科技,那麼他們又是如何來掌握時間的呢?

一查資料才知道太小看古人了,雖然古代沒有手錶,更沒有手機,想要精確的掌握時間,

自然有他們的辦法,那就是借助以下這些工具了。

日晷

又稱“日規”, 算是古代最常用來測量時間的一種設備,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表)和晷面(帶刻度的表座)組成。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

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

那如果颳風下雨天怎麼辦?

漏壺

也叫漏刻,是古代利用滴水、沙多少來計量時間的一種儀器。按流媒分可分水漏和沙漏。按計時方法分可分箭漏和稱漏。各種漏壺漏壺因原理不同在結構上也存在差異。

水漏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資料來計算時間。

而日晷沒有太陽不能用,漏壺又太大,不方便個人攜帶,再說一個人總不能天天背個漏壺出門吧。

難道真沒什麼辦法了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古人的智慧同樣不可小覷,儘管沒有現代的科技,但他們卻憑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掌握著粗略計算時間的方法。

這裡就要說說古人為什麼要把一天劃為12個時辰而不是24,36個時辰了。

12時辰以12地支命名,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個代表一個時辰,也就是現在的2個小時。

就這樣,根據天時的變化和人們的日常習慣,古人把一天分為了12個時辰,雖不如手機、手錶那樣精確的劃分時間,但對於日常掌握時間安排日常生活已經足夠用了,

說到這裡不禁要讚歎古人是不是很聰明呢?

除了這種長時間,古人也發明了一些詞語來形容短時間,比如一盞茶,也就是喝一杯茶水的時間,大約現在的10-15分鐘,當然這個不是精確的計量。

古代有晨鐘暮鼓之說

大概意思是指早上鐘樓鐘鳴,城門開啟,萬戶活動,該起床鍛煉活動吃早餐

晚上鼓響,城門關閉,街上就禁止行人、宵禁人息,實行宵禁;

一柱香的時間

“一柱香”的時間這個概念起緣于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燒為計時方法。那時的香皆為手工製作,且有標準,一柱香燃盡約為半個時辰,即現在的一個小時。晚間打更的更夫也用香來確定時間,所以也叫“更香”。

在我國古代有不少用作計算時間的方法和形容詞。古時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時辰(2小時)有八刻,一刻(15分)【古時把一天做一百刻即14.4分一刻,曰15分一刻】,一盞茶(10分鐘)有兩柱香,一柱香(5分鐘)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彈指,一彈指(10秒)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鐘。

且有標準,一柱香燃盡約為半個時辰,即現在的一個小時。晚間打更的更夫也用香來確定時間,所以也叫“更香”。

在我國古代有不少用作計算時間的方法和形容詞。古時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時辰(2小時)有八刻,一刻(15分)【古時把一天做一百刻即14.4分一刻,曰15分一刻】,一盞茶(10分鐘)有兩柱香,一柱香(5分鐘)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彈指,一彈指(10秒)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