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創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揚世界美食之都美名——成都市全力推進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創建

四川省成都市,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首—川菜的發源地,早在2010年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美食之都”稱號,是亞洲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面對近1700萬人口的食品安全需求,成都市委、市政府將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融入全市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大局,

多措並舉,大膽創新城市管理模式,大膽創新食品安全監管方式,全力保障人民群眾健康飲食,維護世界美食之都美譽。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高位推進雙安雙創工作。

成都市始終將食品安全工作視為經濟發展、民生保障、社會和諧的基礎性工作,堅持黨政同責、統籌謀劃,加大“雙安雙創”的組織保障與決策支援力度。2016年10月, 成都市委、市政府在全國率先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藥品安全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全面落實食品安全黨政同責的要求,把創建國家食品安全城市作為總抓手,堅持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治理,
積極推行現代管理,創新監管機制和方式,努力實現食品藥品監管網格化、專業化、資訊化、社會化”的總要求。把食品安全納入對領導幹部綜合考核和黨委政府績效考核體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和重點支援範疇。2017年四川省、成都市兩級黨代會均把“食品藥品監管”作為必須牢牢守住的“三條底線”之一。成都市委將“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寫入全市年度重點工作之中,
成都市政府歷年均把“食品安全”列為全市年度十大民生實事工程之一。

二是強化科技支撐,堅持智慧治理主要路徑。堅持創新驅動,積極推進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按照“互聯網+食品安全”新思路,積極探索“機器換人、機器助人”智慧監管新機制,

加快建設高效的食品安全城市智慧感知與回應系統。建成食品安全預警資料中心(成都),並在2016年全國雙安雙創成都現場會上得到了與會代表的一致好評,現場會閉幕以來,全國各地已有一百餘批次的考察團赴成都學習考察。大力推行標準化,鼓勵食品生產企業積極導入HACCP、ISO2200等良好品質管理理念和管理體系。在全國率先出臺首個食品生產管理地方標準—《成都市食品企業生產管理通用規範》(DB 510100/T 174—2015),
並開展白酒、食用植物油、飲料、肉製品、調味品、方便火鍋等11個地方標準的制定工作。深入開展溯源管理,在全國率先利用“互聯網+”探索建立食品安全電子追溯模式,首創食品安全追溯電子商務模式,推動從種養殖源頭到生產商、銷售商的全程責任追溯,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過程可控、責任可究”的追溯目標。按照建設“國內一流、國際認可”,具有技術輻射功能的區域性食品檢驗檢測機構和一支具有同等水準的檢驗檢測隊伍的要求,加快檢測能力提升步伐。市財政專項投入3.5億元實施市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檢驗檢測能力提升專案建設,打造對接國際水準的國內一流的區域性檢測中心。

三是強化創新研究,不斷提升監管效率效果。在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制度、管理措施和監管技術等方面大膽創新,不斷提升監管效率,確保監管效果。健全制度體系,以《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藥品安全工作的意見》為總領,出臺《食品生產經營風險分級管理辦法》等40餘個配套制度檔,形成了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1+N”食品安全監管制度體系。提升監管效果,在全國率先實施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中心城區共佈設近2千個餐廚垃圾統一集中收集點位,實施餐廚廢棄物統一收運處置。在全國率先將食品生產經營小業態納入登記管理,以街道、社區為單位,以建設“餐飲廣場”、“餐飲一條街”等方式,引導“四小”集中經營;建立全市統一的“四小”監管平臺,把“四小”納入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之中。全面實施餐飲環節明廚亮灶,成功引入了市場化運作方式,指導餐飲單位通過採用透明玻璃窗或玻璃幕牆、隔斷矮牆、視頻顯示、網路展示等多種形式公開展示進貨查驗、後廚加工、涼菜製作、清洗消毒等重點區域和重點環節,從工程建設到後期維護,政府、企業均無需投入資金,實現了廣告贊助商、政府、企業三贏。建立食品准出和准入銜接機制,嚴格實施畜禽肉、水產品、蔬菜等6類食用農產品和28類食品的市場准入,在區(市)縣建立綜合性農產品品質安全檢測機構,確保食用農產品安全准出。

四是強化監督檢查,依法嚴懲違法犯罪行為。加強食品風險隱患排查和風險分析、研判、預警工作,著力研判影響食品安全行業“潛規則”,強化對產品和新業態的風險評估。抓住食品安全領域社會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特別是帶有行業潛規則性質的問題,持續深入開展肉製品、調味品、非法添加等專項整治。持續強化學校及周邊、旅遊景區、農村群宴等整治力度,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出快手、下重拳。突出重點查辦大案要案、典型案件、跨區域案件和複雜疑難案件,加大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強化行刑銜接,完善食品涉嫌犯罪案件移送標準和流程,建立食品違法犯罪案件高危領域、多發地區和打擊重點分析研判、食品案件雙向移送制度。2017年1-9月全市共查處涉嫌食品違法犯罪案件3千余件,向公安機關移送71件,保持了嚴懲重處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活動的高壓態勢,有效淨化了全市食品市場環境。

六是強化服務幫扶,助推食品產業提檔升級。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將“食品飲料”列為成都市重點發展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各級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在不斷提升監管能力,確保食品安全底線的同時,堅持“強監管”和“促發展”,以監管促發展,以發展強監管,大力助推食品飲料產業發展。深入開展服務產業發展大調查,向全市食藥從業企業廣泛發放《食品藥品企業對監管系統政府服務需求調查問卷》,深入開展面對面座談徵求意見,收集廣大企業重點關注和反映強烈亟需解決的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措施,不斷改進監管工作。積極探索推動食品產業提檔升級的有效措施和途徑,全面推進食品企業HACCP、ISO22000等培訓、實施和認證工作,對參與培訓和獲得認證的食品企業給予政策與資金支持,以標準化提升食品企業競爭力,全市規模以上食品生產企業認證率達80%。積極對接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深入推進審批制度改革,落實食品監管“放管服”,深化行政權力清單、“雙隨機一公開”等創新性工作,規範行政權利運行,進一步為企業鬆綁減負。在全市食藥監系統實行“錯時工作、延時服務”的不定時工作制,實現服務無盲區、監管全覆蓋,更好地服務企業、服務產業。認真梳理食品飲料企業行政審批項目,對形式審查審批項目實行立即辦,對具有實質審核內容的專案進行分析,嚴格時限,規範程式,實行限時辦、按時辦,並且在法律法規允許的範圍內壓縮辦結時間。建立“綠色審批通道”,推出特別程式服務,對企業研發、生產等需要的特殊審批事項,啟動綠色快速通道,依法特事特辦。

加快檢測能力提升步伐。市財政專項投入3.5億元實施市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檢驗檢測能力提升專案建設,打造對接國際水準的國內一流的區域性檢測中心。

三是強化創新研究,不斷提升監管效率效果。在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制度、管理措施和監管技術等方面大膽創新,不斷提升監管效率,確保監管效果。健全制度體系,以《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藥品安全工作的意見》為總領,出臺《食品生產經營風險分級管理辦法》等40餘個配套制度檔,形成了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1+N”食品安全監管制度體系。提升監管效果,在全國率先實施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中心城區共佈設近2千個餐廚垃圾統一集中收集點位,實施餐廚廢棄物統一收運處置。在全國率先將食品生產經營小業態納入登記管理,以街道、社區為單位,以建設“餐飲廣場”、“餐飲一條街”等方式,引導“四小”集中經營;建立全市統一的“四小”監管平臺,把“四小”納入食品安全監管體系之中。全面實施餐飲環節明廚亮灶,成功引入了市場化運作方式,指導餐飲單位通過採用透明玻璃窗或玻璃幕牆、隔斷矮牆、視頻顯示、網路展示等多種形式公開展示進貨查驗、後廚加工、涼菜製作、清洗消毒等重點區域和重點環節,從工程建設到後期維護,政府、企業均無需投入資金,實現了廣告贊助商、政府、企業三贏。建立食品准出和准入銜接機制,嚴格實施畜禽肉、水產品、蔬菜等6類食用農產品和28類食品的市場准入,在區(市)縣建立綜合性農產品品質安全檢測機構,確保食用農產品安全准出。

四是強化監督檢查,依法嚴懲違法犯罪行為。加強食品風險隱患排查和風險分析、研判、預警工作,著力研判影響食品安全行業“潛規則”,強化對產品和新業態的風險評估。抓住食品安全領域社會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特別是帶有行業潛規則性質的問題,持續深入開展肉製品、調味品、非法添加等專項整治。持續強化學校及周邊、旅遊景區、農村群宴等整治力度,對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出快手、下重拳。突出重點查辦大案要案、典型案件、跨區域案件和複雜疑難案件,加大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強化行刑銜接,完善食品涉嫌犯罪案件移送標準和流程,建立食品違法犯罪案件高危領域、多發地區和打擊重點分析研判、食品案件雙向移送制度。2017年1-9月全市共查處涉嫌食品違法犯罪案件3千余件,向公安機關移送71件,保持了嚴懲重處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活動的高壓態勢,有效淨化了全市食品市場環境。

六是強化服務幫扶,助推食品產業提檔升級。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將“食品飲料”列為成都市重點發展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各級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在不斷提升監管能力,確保食品安全底線的同時,堅持“強監管”和“促發展”,以監管促發展,以發展強監管,大力助推食品飲料產業發展。深入開展服務產業發展大調查,向全市食藥從業企業廣泛發放《食品藥品企業對監管系統政府服務需求調查問卷》,深入開展面對面座談徵求意見,收集廣大企業重點關注和反映強烈亟需解決的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措施,不斷改進監管工作。積極探索推動食品產業提檔升級的有效措施和途徑,全面推進食品企業HACCP、ISO22000等培訓、實施和認證工作,對參與培訓和獲得認證的食品企業給予政策與資金支持,以標準化提升食品企業競爭力,全市規模以上食品生產企業認證率達80%。積極對接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深入推進審批制度改革,落實食品監管“放管服”,深化行政權力清單、“雙隨機一公開”等創新性工作,規範行政權利運行,進一步為企業鬆綁減負。在全市食藥監系統實行“錯時工作、延時服務”的不定時工作制,實現服務無盲區、監管全覆蓋,更好地服務企業、服務產業。認真梳理食品飲料企業行政審批項目,對形式審查審批項目實行立即辦,對具有實質審核內容的專案進行分析,嚴格時限,規範程式,實行限時辦、按時辦,並且在法律法規允許的範圍內壓縮辦結時間。建立“綠色審批通道”,推出特別程式服務,對企業研發、生產等需要的特殊審批事項,啟動綠色快速通道,依法特事特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