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比買不起800萬學區房更紮心的,都在這部印度電影裡了

印度電影這幾年在中國可謂是風生水起,從《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個神啊》,

再到上半年在中國砍下12.9億驚人票房的《摔跤吧!爸爸》,無一不在中國市場得到了熱烈的反響,可謂是叫好又叫座。

這些在中國大火的印度電影都有一個共通點:在娛樂中探討社會問題。

《三傻》裡調侃了古板、僵硬的教育理念,《我的個神啊》中諷刺了宗教派別的隔閡和愚昧,《摔跤吧!爸爸》則批判了重男輕女的傳統,這一個個原本非常沉重的話題,被印度人機智的用充滿喜感的劇情包裝起來,

讓整個故事既有啟發意義,又輕鬆、幽默,很有觀賞性。

最近,又有一部具備這樣特質的印度神作誕生了!《起跑線》,這個譯名可謂是相當傳神。

中國有一句很熱門的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這條“起跑線”指的就是孩子接受的教育,中國人認為孩子接受了好的教育,才能具備強大的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機制中獲得先機與優勢。

換言之,中國人認為,教育可以決定人的命運。

印度雖然與中國文化迥異的國家,但也認同這個觀點。

《起跑線》講述的就是一對中產階級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為了讓女兒皮雅接受好的教育,費盡心思讓她進入名校的故事。

影片《起跑線》力圖保持故作鎮靜,

但兩位父母在兩個差距明顯的階層中的經歷,還是讓我們看到了印度社會的階層差異。

電影塑造了多個爭議巨大的形象。

首先是窮人孩子的父親和那裡的鄰居,他們單純,嫉惡如仇,但多是寬容和友善的,他們貧苦,所以懂得團結的重要性。為了幫助其他人,他們有時甚至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

片中另一位窮人的後代,那位明星的校長卻是另一番模樣。

小時候被富人欺負,好不容易完成階層跳躍,她卻早已認同了教育的階層性,開始排擠窮人,並且以指揮富人而感到驕傲,自卑和狂妄造就了一個新的惡魔。她毫無遮掩的告訴了影片男主角,現實的樣子,所謂的那20%的窮學生入學資格不過是對社會的一個交代而已。

還有那位來自窮人階層的名校老師,他希望保持窮學生的入學率,所以親自審查父母的資格,當他告訴所有窮家長,

必須繳納高昂的入學費用時,他也無奈的表示,這個學校的規則,春遊費,學校用品費用,是必須的。要讀名校,不光需要資格,依然需要金錢的托底,免費不過是一句笑話。

影片結尾,你能看出所有人都被男主角的講話所打動,但為了保全自己的孩子,他們選擇了沉默。而兩位影片主角,僅僅能靠著自己綿薄的力量,資助一所公立學校,讓孩子在精神的正義和誠實中獲得解脫。他們沒有辦法改變現狀,作為中產階級的代表,他們仍然是無力的,帶有自我欺騙的選擇了接納。一開始抓狂的母親,放下了心中的攀比,還有對孩子未來的極度擔憂,對於起跑線的不對等似乎暫時放下了心結。但,現實依然殘酷,校長和富人階層的父母們保持著默契,這種起跑線的差距將會一直存在下去。

現實太沉重,讓電影造夢功能的麻醉效力都大為降低,這真是一種無奈。面對現實中,800萬的學區房,提前幾天熬夜排隊的幼稚園,各種學費高昂的培訓班,暑期夏利營......人人都在為孩子的起跑線在戰鬥。教育最終不再是孩子們的問題,而是父母的問題。決定孩子教育資格的,還有父母所在的階層。

教育的不公平,對社會競爭機制造成毀滅,導致社會階級固化,一個人無法通過教育,改變自己的原生階級,讓社會產生向上的流動性,影片中所描述的這種遺傳式貧窮,正是階級固化的典型。

階級固化,這四個字則又一次讓中國人紮心。

2015年《人民日報》就曾發表長篇通訊,提出一個疑問:窮會成為窮的原因,富會成為富的原因嗎?文章感歎,貧富差距正在快速加大,階層固化的趨勢越發嚴重。文章指出:幹部子女成為幹部的機會,是非幹部子女的2.8倍多,並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

與此同時,諸如“貧二代”、“富二代”、“官二代”等等名詞的湧現,昭示著我們的國家已經進入“拼爹時代”,教育被商品化後待價而沽的趨勢,則無疑更是雪上加霜,讓人絕望,因為它曾被認為是對抗階級固化最原始、最基本的管道。

看完這部電影,不由驚歎,印度人居然能從教育的環節,深入到階級固化的議題,並且還將這樣沉重、嚴肅的內容,拍的妙趣橫生,又擲地有聲,印度電影人這種在娛樂中探討社會問題的能力,真令人佩服。

他們沒有辦法改變現狀,作為中產階級的代表,他們仍然是無力的,帶有自我欺騙的選擇了接納。一開始抓狂的母親,放下了心中的攀比,還有對孩子未來的極度擔憂,對於起跑線的不對等似乎暫時放下了心結。但,現實依然殘酷,校長和富人階層的父母們保持著默契,這種起跑線的差距將會一直存在下去。

現實太沉重,讓電影造夢功能的麻醉效力都大為降低,這真是一種無奈。面對現實中,800萬的學區房,提前幾天熬夜排隊的幼稚園,各種學費高昂的培訓班,暑期夏利營......人人都在為孩子的起跑線在戰鬥。教育最終不再是孩子們的問題,而是父母的問題。決定孩子教育資格的,還有父母所在的階層。

教育的不公平,對社會競爭機制造成毀滅,導致社會階級固化,一個人無法通過教育,改變自己的原生階級,讓社會產生向上的流動性,影片中所描述的這種遺傳式貧窮,正是階級固化的典型。

階級固化,這四個字則又一次讓中國人紮心。

2015年《人民日報》就曾發表長篇通訊,提出一個疑問:窮會成為窮的原因,富會成為富的原因嗎?文章感歎,貧富差距正在快速加大,階層固化的趨勢越發嚴重。文章指出:幹部子女成為幹部的機會,是非幹部子女的2.8倍多,並且這個數字還在增長。

與此同時,諸如“貧二代”、“富二代”、“官二代”等等名詞的湧現,昭示著我們的國家已經進入“拼爹時代”,教育被商品化後待價而沽的趨勢,則無疑更是雪上加霜,讓人絕望,因為它曾被認為是對抗階級固化最原始、最基本的管道。

看完這部電影,不由驚歎,印度人居然能從教育的環節,深入到階級固化的議題,並且還將這樣沉重、嚴肅的內容,拍的妙趣橫生,又擲地有聲,印度電影人這種在娛樂中探討社會問題的能力,真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