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想和竹編藝人簽訂合約的人,為什麼幾乎100%都失敗了!

圖文:卓凡.黔源竹韻

竹編市場雖然仍然低迷,但是在國家文化高層的一度注重下,越來越多的人能讀懂政策,看到商機。於是紛紛成立竹類文化機構和企業,多數成立的初衷不是想為竹類文化做出點什麼,

而是看到政策促進下的商機。

於是有很多人走訪各地竹編手藝人,說是和他們合作,簽訂編制供貨合同,合同的其中一個條款就是只能為其一人編制,不再對外供貨,按照其提供的圖紙、樣品編制,且有工期時間限制,

完不成克扣違約金,無疑例外,都失敗了。我有時候就在想,他們是真把自己當個人物了,還是腦袋秀逗了,別說包含這種條件,就算是一般的合同也極少有藝人可以和你一個“陌生人”簽訂,哪怕你的組織再高大上,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瞭解竹編藝人的習慣和心態。

就目前來說,專職的竹編編制從事在很多地區是很難維持正常的生活開支的,這一前提導致專職編制的年輕藝人是很少的,從事編制的大多還是以60多歲的老竹編藝人,一些是編制了一輩子的藝人,一些就是退休後再度重拾竹編編制的。但不管是哪一種,如今的老年人至少不再會為一日三餐所擔憂,所以編制多是閒暇時日編制,有兩個字他們很在意,那就是——自由。

有約束的合同在他們看來就是一種不自由,什麼必須、一定、違約、罰款的字眼在他們看來就是不舒服。

竹編藝人更注重的是手藝的編制,而不是商業化的接軌,所以在他們看來,我只是需要編制,你定期來拿就是,這種能給你貨的前提是你需要有足夠的誠信,

但絕對不是所謂的合同,相對于合同而言,相互的信任那就難得多,這是一種雙方的無字合約,不需要文字的約束,又相互遵守。

所以,去和竹編藝人談違約金,那絕對是觸及了他們的逆鱗,你也終將被竹編藝人們所排斥,因為你不瞭解竹編手藝及手藝人,

人都是喜歡和懂自己或者自己行業的人交朋友,談合作,因為這樣能更好的相互理解和包容。 竹編行業必然走向商業化,但是竹編藝人們絕對不會喜歡商業中的條條框框限制,自由、靈動,才是他們追求的,這也是藝術品成型的先決基因,千萬別把竹編工藝品看成是竹子代替塑膠的一種材質變換的產物,更多還是要用藝術的眼光去看待。

和竹編藝人打交道,需要誠信、尊重,那是一種亦師、亦友、亦知己的相處關係,而不是用蒼白的一紙合同來維繫!

和竹編藝人打交道,需要誠信、尊重,那是一種亦師、亦友、亦知己的相處關係,而不是用蒼白的一紙合同來維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