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諸葛家族才是三國最大勢力,諸葛三兄弟聯合起來還有魏吳啥事?

三國時期,諸葛家族不僅有臥龍之稱得諸葛亮,他的兩個兄弟,大哥諸葛瑾和堂弟諸葛誕也是才高八斗分別被稱為虎和狗。只可惜諸葛瑾和諸葛誕並未和兄弟諸葛亮一起輔佐蜀國,

諸葛瑾去了吳國,而諸葛誕去了魏國。三人中諸葛亮最為聰慧,諸葛瑾為人謹慎,待人溫和又不乏才智,做事可知得託付。深得孫權信任,官拜東吳大將軍,人稱謂虎。諸葛誕在魏國以勇猛著稱,與魏國夏侯玄齊名,人稱謂狗,這裡的狗是為功狗,即有功的戰將。可見諸葛三兄弟各有所長且本領不凡,出類拔萃。只可惜三人選擇了不同的主公。若三人選擇同時效力于蜀國,
諸葛亮主謀略,諸葛瑾主朝中之事,諸葛誕加入蜀國猛將之中。那就沒有吳國魏國啥事了,可為什麼他們三兄弟選擇不同的道路,而不聯合在一起呢?

筆者認為,諸葛兄弟多麼聰明。既然要出山首先得想著自己的發展,其次想著自己家族的命運。人雖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可終究為人臣,稍有不慎便落得個滿門抄斬。諸葛家族被滅門。其次,就算三人同在一家,又忠心向主一個主管策略,一個主管內務,一個主管外戰。你讓皇帝幹什麼。你們三個原來就本領不凡,容易招人嫉妒,再加上經常立功不免會有點功高蓋主的嫌疑。皇帝肯定有所防範,限制你們的權力。這時要是有小人獻讒言,不免會被皇帝暗中搞死。所以兄弟權衡再三決定不能共侍一主。
所以水鏡先生司馬徽只說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未提諸葛三兄弟。他早就知道諸葛三兄弟是不可能聯合在一起的。

再說說諸葛恪,作為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聰明絕頂,從小便被人稱為神童。葛恪得驢之說講的便是諸葛恪聰明過人的故事。

由於諸葛恪的父親諸葛瑾長相像驢,有一次孫權召集大家開會,會中牽出來一頭驢。驢臉上寫有諸葛子瑜(諸葛瑾字子瑜)嘲諷諸葛瑾,諸葛恪跪求孫權賜筆寫字,便在驢的臉上添上之子兩字。合起來念為諸葛子瑜之子,巧妙地化解了父親的尷尬,受到了大家的賞識,後來孫權將驢賞賜給諸葛恪。人稱諸葛恪得驢。諸葛恪思維敏捷,又善於謀率與諸葛亮有幾分相似。
以至於孫權死時托孤與諸葛恪。諸葛恪與叔父諸葛亮的感情十分微妙,用他的話來講就是既佩服既不服。諸葛恪很多地方故意模仿叔父,在他執掌吳國大權的頭幾年時間裡將吳國治理的井井有條,名聲也漸漸響亮,仿佛一顆新星冉冉升起。他漸漸感覺自己向叔父靠攏。後來他想要完成叔父的遺志。開始北伐,第一次北伐創造了以3000人擊敗魏軍七萬人的壯舉,也奠定他在三國中的地位,只可惜他不顧一戰國立空虛的狀況想要錦上添花,第二次北伐被魏國以3000人擊敗吳國的20萬大軍。兩次歷史驚人的巧合。諸葛恪戰敗回國後吳王孫亮聽信讒言想要拿回諸葛恪的兵權,設計了一場宮廷政變害死了諸葛恪。自此諸葛家族,諸葛瑾病死,諸葛誕叛變被殺,諸葛亮北伐病死,諸葛恪被冤而死。從此諸葛家族走向沒落。

筆者不禁感慨,諸葛家族裡面人才輩出,又個個手握重權最後都落了個不得好死的下場。如若他們可以不顧及那麼多聯合在一起,也許三國的歷史將會被改寫吧。

也奠定他在三國中的地位,只可惜他不顧一戰國立空虛的狀況想要錦上添花,第二次北伐被魏國以3000人擊敗吳國的20萬大軍。兩次歷史驚人的巧合。諸葛恪戰敗回國後吳王孫亮聽信讒言想要拿回諸葛恪的兵權,設計了一場宮廷政變害死了諸葛恪。自此諸葛家族,諸葛瑾病死,諸葛誕叛變被殺,諸葛亮北伐病死,諸葛恪被冤而死。從此諸葛家族走向沒落。

筆者不禁感慨,諸葛家族裡面人才輩出,又個個手握重權最後都落了個不得好死的下場。如若他們可以不顧及那麼多聯合在一起,也許三國的歷史將會被改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