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所有的掐架都沒有高級可言”,9條定律勸你不要犯傻

“如果爭論演化為掐架,那麼其原因一定不在觀點,

而在修辭。”

“如果掐架的題材是老題材,掐架的結果仍會是老結果。”

“如果掐架的題材是新題材,那麼,掐架將使它回到老題材。”

“一場掐架中,觀眾最終所採取的立場通常會與他所認為的大多數保持一致。”

……

雖然寫在五年前,但類似的過程不斷重複發生,以至於這些不正式的定律放到今天仍然讓人會心。

在英文互聯網上也一直流傳有許多類似的法則,我們這次準備和你分享其中的九個,它們大多來自論壇裡的普通使用者,邏輯不算嚴謹,很容易被證偽,但往往是一些透過現象看本質式的總結。

其中大多也是關於“掐架”的,杜駿飛說,“所有的掐架都沒有高級可言”,知道這些法則並不能幫你在一場論戰中取勝,但如果作為經驗教訓提醒自己別幹類似的蠢事兒,

避免陷入無意義的罵戰,那它們多少能幫上點忙。

以下是外國網友總結的互聯網民間法則一覽:

1. Skitt’s Law

墨菲定律的網路版。指任何試圖指責糾正另一個帖子拼寫或語法錯誤的帖子,本身必定含有拼寫或語法錯誤。

2. Poe’s Law

諷刺作品無論做得多麼的誇張荒謬無邏輯,總有人會信以為真,或者惱羞成怒。

3. Cunningham's Law

在互聯網上獲得正確答案的最好方法並不是去問一個問題,

而是發佈一個錯誤的答案,等別人來糾正你。這則定律來自維琪軟體的始創者 Ward Cunningham。

4. CAD’s Theorum of Topic Closure

深思熟慮表達完備的帖文收到的評論,永遠比錯誤百出的帖文要少,因為別人沒啥好說的了。一個全面到位的帖文往往還會成為版聊終結者。

5. Danth’s Law

這個術語最初來自一個遊戲網站論壇裡名為 Danth 的用戶,他聲稱自己在一場論壇掐架中贏了,但顯然並沒有,因為後來人們就用該網名來指代“假如有人宣稱自己在一場網路論戰中獲勝了,

ta 這麼做多半是因為事實上是自己敗了”的網路定律。

6. Pommer’s Law

由知識社區 rationalwiki.org 用戶 Rob Pommer 提出,指,如果一個人的想法會被 ta 在互聯網上流覽的資訊所改變,而這種改變本質上都是從沒有觀點到持有一個錯誤觀點。

7. Layne’s Law

類似前面說的“修辭定律”,包含三個層面:1. 所有互聯網爭論都是關於修辭的討論;2. 所有爭論最終都會淪為對修辭的討論;3. 一旦一個爭論淪為對修辭的討論,

那該爭論會永遠沒有定論。總結自一個名叫 Layne Thomas 的軟體發展者。

8. Wadsworth 常數

出自 reddit 一個名為 Wadsworth 用戶,他的原話是,一段 YouTube 視頻的前 30% 都是廢話。Wadsworth 常數後來引申為一段視頻、對話或者評論的 30% 都是無價值資訊,被網友做成各種表情 meme,連 YouTube 都曾經支持過 URL 後面加 &wadsworth=1 直接跳轉到 30% 部分開始播放,不過很遺憾現在這個功能已經被撤銷了。

9. Streisand Effect

史翠珊效應,典出美國藝人芭芭拉·史翠珊狀告攝影師肯尼士·阿德爾曼和攝影網站 Pictopia.com 事件,她要求該網站移除阿德爾曼的加州海岸攝影集裡拍到的自己住所的照片,結果史翠珊敗訴,次月有多達 42 萬人前來流覽阿德爾曼的網站。後來被網友用來指代“試圖阻止大眾瞭解某些內容,或壓制特定的網路資訊,結果適得其反,反而使該事件為更多人所瞭解”的現象。即,欲蓋彌彰。

題圖來自:Giphy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她要求該網站移除阿德爾曼的加州海岸攝影集裡拍到的自己住所的照片,結果史翠珊敗訴,次月有多達 42 萬人前來流覽阿德爾曼的網站。後來被網友用來指代“試圖阻止大眾瞭解某些內容,或壓制特定的網路資訊,結果適得其反,反而使該事件為更多人所瞭解”的現象。即,欲蓋彌彰。

題圖來自:Giphy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每天看點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