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閩清縣在全省率先探索由民營企業負責連鎖化、規模化運營農村敬老院,公建民營,讓鄉鎮敬老院“活”起來

在閩清縣省璜鎮敬老院一樓大廳,71歲的王世宗坐在輪椅上看電視,老伴黃仙蓮幫他餵飯。“老頭子完全不能自理,在家每次扶他都很吃力,在這邊有專人照料,每頓飯都有三菜一湯,我有空就過來陪陪他,這2500元交得值!”黃仙蓮感慨道。

8月1日,省璜鎮敬老院完成“轉身”,由本土企業閩清縣祥安養老服務公司接手運營,

原只接收3位特困人員,如今一下子入住23位老人,入住率57.5%,這在鄉鎮敬老院中並不多見。

但這在閩清並不是稀奇事。自2015年在全省率先創新機制,政府部門攜手本土企業,以公建民營方式讓閩清的鄉鎮敬老院“活”了起來,目前,閩清8家敬老院實行“公建民營”模式,全縣敬老院入住老人171人,床位使用率近47.5%,到今年底有望達50%以上。

臺灣經驗閩清實踐

10月9日一早,林美玲便來到省璜鎮敬老院,

一間間巡房、與老人拉家常、幫忙分配餐食,短髮的她做事乾脆俐落。雖是本土閩清人,一張口卻聽出一些“臺灣腔”。

“我在臺灣做了十幾年護工,有做居家的,也有在養老機構做的。臺灣的養老市場很成熟,我想把臺灣學到的護工經驗帶回家鄉。”她說。

有著同樣經歷的還有她的朋友盧金釵,盧金釵曾在我國臺灣、德國分別有5年的護工經歷。2015年,返鄉的盧金釵與林美玲萌生重操舊業的念頭,

便找到縣民政局。

“鄉鎮敬老院長期閒置,造成資源浪費。”縣民政局局長朱志軍說,“十二五”期間,在省、市、縣的資金支持下,閩清建了10家鄉鎮敬老院,但由於受傳統觀念與管理模式的影響,大多僅住了幾名特困老人。為此,縣民政局牽線搭橋,為她們聯繫了敬老院所在鄉鎮。

2016年4月,盧金釵與朋友張小明註冊成立福州萬家福養老服務有限公司;2016年12月,林美玲註冊成立閩清縣祥安養老服務公司。

閩清縣民政局與她們達成合作,由政府部門免租金提供敬老院場所,民營企業負責運營敬老院。目前,萬家福、祥安各運營3家敬老院。

“簽訂協定時,我們要求他們必須做到一條,就是要無條件、低費用接收低保、特困老人,保障他們的集中供養,這是兜底保障。”朱志軍介紹。

公建民營盤活資源

8月1日,省璜鎮敬老院營業,84歲的陳文增便迫不及待住了進來。

“我7月底來看過了,非常滿意,就交了錢,一個月才800元,住得好、吃得好!”陳文增對敬老院讚不絕口。

“之前在家跌倒了,兒子住在福州,放心不下我,想接我去住吧,我在城裡住不習慣。想請個保姆吧,現在一兩千元都找不到好保姆。”他說,自己先來“探路”,明年也把老伴接來,一起做伴。

裝修一新的省璜鎮敬老院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共3層樓、40個房間,房間與餐廳寬敞明亮;配有管理人員2名、護理人員6名、炊事員2名,護工為老人提供洗衣、餵食、輔助洗澡等服務。

林美玲介紹,敬老院所在地原是鎮衛生院,鎮政府投入60多萬元對主體建築進行整改修繕,公司也已投入15萬元,下一步將繼續完善敬老院的康復室等功能。不僅如此,敬老院還與鎮衛生院合作,每週定期為老人提供巡診、體檢等醫療服務。

其他5個敬老院也經歷了同樣的“復活”。萬家福公司總經理盧金釵介紹,公司接手白樟鎮敬老院後投入30多萬元改善設施,聘請8名持有相關證書的專業護工,敬老院還為老人們組織多種娛樂活動。

設施改善了,服務提升了,自然吸引有需求的老人前來養老。“目前入住老人共有29名,其中有9名特困、低保老人,除來自本鄉鎮的,也有從其他鄉鎮甚至永泰縣來的。”盧金釵說。

雖是公建民營,但在收費上則維持低水準。盧金釵介紹,對五保戶、低保戶,每月只收取四五百元,他們的特困人員供養救助金足夠支付,還有剩餘;對生活能自理、半自理的老人,收取1000元左右;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收取2500元左右。

良性運轉期待扶持

過去,很多地方的鄉鎮敬老院無人問津,閩清探索的公建民營模式,讓敬老院用起來、“活”起來,實現了多方共贏。

“傳統的公辦鄉鎮敬老院,服務較少,基本以提供住宿為主,儘管當時未收取費用,很多老人也不願入住。”白樟鎮黨委書記王致鏡說,公建民營模式盤活了資源,解決了公辦養老機構活力不足和政府運營成本高的問題,同時解決農村老人特別是孤寡老人、行動不便老人的養老問題。

不過,由於尚處於起步探索階段,這一模式良性運轉下去,還需多方助力。

因為目前接收人員總體不多、收費低廉,萬家福公司面臨著養老機構的普遍性問題。盧金釵為記者算了一筆賬:“按自理程度,每位老人每月收費從四五百元至2500元不等,請了8名護工工資共2萬多元,2名炊事員工資5000多元,一家敬老院每月收入3萬多元,支出也要3萬多元,不包含前期投入,收支僅勉強持平。”

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盧金釵看來,規模化運營也是必不可少的條件。近日,萬家福公司與羅源達成合作,將負責運營其9家鄉鎮敬老院。

政府的扶持,也將給力農村養老產業發展。

根據有關政策,對2017年底前,鄉鎮敬老院床位達到一定規模且使用率達50%以上的縣

編輯:劉晨璐

護工為老人提供洗衣、餵食、輔助洗澡等服務。

林美玲介紹,敬老院所在地原是鎮衛生院,鎮政府投入60多萬元對主體建築進行整改修繕,公司也已投入15萬元,下一步將繼續完善敬老院的康復室等功能。不僅如此,敬老院還與鎮衛生院合作,每週定期為老人提供巡診、體檢等醫療服務。

其他5個敬老院也經歷了同樣的“復活”。萬家福公司總經理盧金釵介紹,公司接手白樟鎮敬老院後投入30多萬元改善設施,聘請8名持有相關證書的專業護工,敬老院還為老人們組織多種娛樂活動。

設施改善了,服務提升了,自然吸引有需求的老人前來養老。“目前入住老人共有29名,其中有9名特困、低保老人,除來自本鄉鎮的,也有從其他鄉鎮甚至永泰縣來的。”盧金釵說。

雖是公建民營,但在收費上則維持低水準。盧金釵介紹,對五保戶、低保戶,每月只收取四五百元,他們的特困人員供養救助金足夠支付,還有剩餘;對生活能自理、半自理的老人,收取1000元左右;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收取2500元左右。

良性運轉期待扶持

過去,很多地方的鄉鎮敬老院無人問津,閩清探索的公建民營模式,讓敬老院用起來、“活”起來,實現了多方共贏。

“傳統的公辦鄉鎮敬老院,服務較少,基本以提供住宿為主,儘管當時未收取費用,很多老人也不願入住。”白樟鎮黨委書記王致鏡說,公建民營模式盤活了資源,解決了公辦養老機構活力不足和政府運營成本高的問題,同時解決農村老人特別是孤寡老人、行動不便老人的養老問題。

不過,由於尚處於起步探索階段,這一模式良性運轉下去,還需多方助力。

因為目前接收人員總體不多、收費低廉,萬家福公司面臨著養老機構的普遍性問題。盧金釵為記者算了一筆賬:“按自理程度,每位老人每月收費從四五百元至2500元不等,請了8名護工工資共2萬多元,2名炊事員工資5000多元,一家敬老院每月收入3萬多元,支出也要3萬多元,不包含前期投入,收支僅勉強持平。”

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在盧金釵看來,規模化運營也是必不可少的條件。近日,萬家福公司與羅源達成合作,將負責運營其9家鄉鎮敬老院。

政府的扶持,也將給力農村養老產業發展。

根據有關政策,對2017年底前,鄉鎮敬老院床位達到一定規模且使用率達50%以上的縣

編輯:劉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