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平時精打細算,雙十一卻買買買?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告訴你個中奧秘

雙十一來了,為啥有些人平時精打細算,甚至明知“雙十一”套路深似海,卻仍舊控制不住自己的雙手瘋狂購物呢?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查·塞勒教授,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答案。塞勒在1985年曾進行過一項研究,在研究中他提出了一個經濟心理學中十分熱門的概念:心理帳戶。

他認為,人們不僅有對物品分門別類的習慣,對於錢和資產,人們一樣會將它們各自歸類,區別對待。例如,在我們做各種有關自己和家庭的財務決定時,

會把自己的錢分為幾份,放在不同的”心理帳戶“裡:一份用來儲蓄購房,一份用來日常開銷等。

借助這種思維方式,來做出自己的投資和理財決策的好處是:每一份都有明確的功能和用途。對於自製力不強的個人來說,這種標籤有助於為自己的消費行為樹立“硬性邊界”。

但是,這種思維方式有時候也會導致我們做出一些不理性的消費決策。

比如,現在有兩個場景:

假設你是王菲的歌迷,在苦等多年之後終於迎來了她的演唱會。你早早排隊,花了5000人民幣買了一張內場門票。

現在假設A情形發生:在演唱會開演前一天,你發現買好的門票找不到了。你是否會再花5000塊錢買一張同樣的門票?

現在來考慮B情形:在路過體育場時,

偶然發現過兩天這裡要開王菲演唱會。目前正在出售門票,你比較中意的位置和價位大約在5000人民幣。當你想掏錢買票時,發現自己的錢包不見了,裡邊大約有5000元現金。

對於場景一,88%的調查物件選擇了Yes; 而在場景二,選擇Yes的調查物件只占46%。可仔細想一想,上面這兩個回答其實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丟的是電話卡,還是門票,都是丟失了價值5000元的東西。要想聽演唱,都是要再花5000元買票。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心理帳戶”的例子:雖然都是5000塊錢,但人們會把不同的消費行為分門別類放到不同的“帳戶”中:演唱會支出屬於“享樂消費”,錢包被盜屬於“緊急事故”,兩者都有各自功能,互不干涉。

由於“心理帳戶”的存在,人們並不把所有錢放在同一個帳戶進行整體管理,

而是把不同性質的財富放在多個分賬中,每個分帳戶有單獨的使用規則,資金從一個帳戶“轉移”到另一個帳戶並不容易。這樣,錢就有了“非替代性”的特徵,“一元錢也‘不’永遠是一元錢”了。

這下,你是不是大概明白了?聽了這些,你是否還會盲目地買買買呢?所以,面對即將到來的“雙十一”,我們要理性地消費,小心中了商家的陷阱。

此外今年的雙十一充滿了各種套路:定金膨脹翻倍、支付尾款時滿減、前多少名...各種疊加紅包和優惠券,然後每家店還有各自的活動……就差沒上微積分了!然而最後到底是不是真的省了錢,我表示深深地懷疑……

雙十一,寶貝計畫拒絕套路。

我們不打折,我們免!費!送!

11月9日到11月15日,點擊視頻專輯,分享朋友圈,即可0元購得價值500元的繪畫專輯課程。

你還在猶豫什麼?!快點下載領福利啊!!

11月19日,我們在等著你!!

寶貝計畫APP|在家學畫畫

掃描二維碼

關注公眾號

然後每家店還有各自的活動……就差沒上微積分了!然而最後到底是不是真的省了錢,我表示深深地懷疑……

雙十一,寶貝計畫拒絕套路。

我們不打折,我們免!費!送!

11月9日到11月15日,點擊視頻專輯,分享朋友圈,即可0元購得價值500元的繪畫專輯課程。

你還在猶豫什麼?!快點下載領福利啊!!

11月19日,我們在等著你!!

寶貝計畫APP|在家學畫畫

掃描二維碼

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