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遠古樂器 稀世珍寶 曾侯乙編鐘 演奏《關山月》真正的風華國樂

依據《清.王燕卿傳譜.梅庵琴譜》改編

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演奏

此詩寫遠離家鄉的戍邊將士與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戰爭帶給廣大民眾的痛苦。

此詩如同一幅由關山明月、沙場哀怨、戍客思歸三部分組成的邊塞圖長卷,以怨情貫穿全詩,色調統一,渾然一體,氣象雄渾,風格自然。

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歎息未應閑。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你知道嗎?這件國寶出土後還有了三次演奏的經歷,編鐘的聲音震撼了全世界。

編鐘出土

1977年9月,湖北隨州城郊的一個小山包上,沉睡於地下2430年後,曾侯乙編鐘得以重見天日。這是中國文物考古、音樂史和冶鑄史上的空前發現。偶然發現的曾侯乙墓,這是個面積達220平方米、比長沙馬王堆漢墓大6倍的“超級古墓”。1978年5月22日淩晨5時,墓室積水抽幹後,雄偉壯觀的曾侯乙編鐘露出了它的真面目,所有在場的人都被這座精美絕倫的青銅鑄器驚呆了:歷經二千四百多年,

重達2567公斤的65個大小編鐘整整齊齊地掛在木質鐘架上。

結構特點

出土的曾侯乙編鐘完整無缺。按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鐘架上。最上層3組19件為鈕鐘,形體較小,有方形鈕,有篆體銘文,

但文呈圓柱形,枚為柱狀字較少,只標注音名。中下兩層5組共45件為甬鐘,有長柄,鐘體遍飾浮雕式蟠虺紋,細密精緻,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鎛鐘共65枚。鐘上有錯金銘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關於音樂方面的。鐘架為銅木結構,呈曲尺形。橫樑木質,橫樑兩端有雕飾龍紋的青銅套。中下層橫樑各有三個佩劍銅人,以頭、手托頂梁架,中部還有銅柱加固。銅人著長袍,腰束帶,神情肅穆,
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以之作為鐘座,使編鐘更顯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