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清明為什麼要喝酒,看完這篇文章,你將讀懂中國酒文化

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清明,適合祭掃,懷古幽思、感情傷懷;適合寒食,

冷鍋冷灶,沒有炊煙;適合踏青看花,抒發胸意;也適合放風箏,逆風奔跑、仰頭歡笑…… 而這些,一定要有酒相伴!

清明節離不開酒。正所謂:“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北宋詩人王禹偁的這首《清明》,簡明地道出了清明與酒、與花千絲萬縷的情愫。

清明與酒的緣分正是來自於祭掃。清明掃墓除整修墳墓、清除雜草外,最重要的是清明酒。全家舉行祭祀儀式,儀畢後飲酒聚食,稱之為吃清明酒。餐畢,再去掃墓,在墳前供上吃清明酒時特意留下的食物與酒,點燭燒紙進行祭奠。 此時,酒,就是人們表達對死者之敬意和哀思的最好載體。

清末學者徐心余的《蜀遊聞見錄》記載到:

“清明節近,俗有所謂上野墳者,大家閨秀也不免此。

風和日暖,結隊偕來,婢僕攜酒食隨其後,擇墳之幽僻處,席地酌之”。

再有,清代小說家褚人獲的《堅瓠集》中寫到:

“吳中,于清明前,子女長幼持牲禮,楮錢,祭掃墳墓。雖至貧乏,亦備壺醪”。

這些記載都說明:清明節期間,無論家境貧富,掃墓都要備好酒醪,或祭奠或自酌,酒都是必須的。

如今,清明與酒仍密不可分。一杯老白酒,是我們對先祖的祭奠,對逝者的哀悼;也是對過去時光的思念,對人生無常的歎息;更是回歸自己的內心,對自我的追尋與洗滌。

那一刻,面對長滿青草的墳頭,面對寂靜的墓地,手握一盞透明而濃烈的白酒,在飄著糧食芳香的酒液中,在虔誠的追憶與血脈的溫暖裡,我們的心頭會陡然生出如白酒一樣澄澈而綿長的思緒。

清明的酒,還與花有關。清明時節正值春光明媚,節日習俗自然豐富有趣。古人除了有禁火、掃墓之外,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插柳等一系列戶外風俗活動。此時,草長鶯飛,山水如畫,百花爭妍,這郊遊的好時候,又怎能少了酒來助興呢?

正如宋代詩人程顥所說: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宋代學者周密的作品《乾淳歲時記》亦載:

那時南北山之間,車馬紛然,而野祭者猶多……婦人淡妝素衣,提攜兒女,酒壺肴壘”。

還是宋代,詩人陳允平的詞作《朝中措 ? 欲晴又雨雨還晴》中寫到:

欲晴又雨雨還晴。時節又清明。紅杏牆頭燕語,碧桃枝上鶯聲。輕衫短帽,扁舟小棹,幾度旗亭。鬥草踏青天氣,買花載酒心情。

這些詩作都證實了:清明節,在中國人傳統的祭祖、踏青風俗活動中,還是一定要有美酒相伴。

買花載酒心情。

這些詩作都證實了:清明節,在中國人傳統的祭祖、踏青風俗活動中,還是一定要有美酒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