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江西省開展“上會記者講十九大”報告交流活動

四位元上會記者與大學生們分享心得與經歷

現場座無虛席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萬里慶報導:11月7日,江西省委宣傳部首場“上會記者講十九大”走進校園報告交流活動在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舉行。我省上會採訪報導記者講述了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及參會採訪體會。會上,魏星、張武明、曾先林、曾佳等江西日報社、江西廣播電視臺赴京參加黨的十九大報導的一線記者,

講述了自己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體會,分享了他們在北京的十九大時光。

學生認真聆聽

江西廣播電視臺記者曾佳

江西廣播電視臺記者曾佳發言時說:因為我們台這次只有4張駐會記者證。

為了保障廣播、電視每天3個多小時的主要新聞欄目運轉,以及網台每天200多條的內宣報導需要,並且還要承擔央視、央廣兩扇“全國視窗”的外宣任務,各環節承受的壓力都是巨大的。但“硬著頭皮(往前闖)、想痛腦皮(找選題)、餓著肚皮(跑會場)、踏碎腳皮(追新聞)”,我們找到了動力,增強了活力,抵住了壓力,產生了效力。這些天,我們不但讓代表們在江西台的傳播矩陣上“天天見”,
而且在央視、央廣上也是頻頻發聲,讓同行“羡慕嫉妒恨”。

說兩個有畫面感的現場:一個是會中有一天,我和同事加了一個通宵班趕制了一條《代表心聲》的稿件。但是當天因為程式性報導較多,已經沒有發稿空間。台領導當即決定延時也要把我的這期節目播出去,因為代表的聲音就是大會的聲音,大會的聲音就是我們最關注的聲音。很多代表知道台裡這樣做格外激動。

另一個現場是江西團開放日的當天,因為會場內能夠採訪的人手有限,我們的團內記者張小輝、劉國華每人要承擔幾個機位的拍攝任務,還要錄現場同期聲,並且要隨時抽空和我搭檔採訪來聽會的記者們,忙得團團轉。會議一結束,我們又馬不停蹄地趕到演播室製作新聞。記同期聲、寫稿配音、剪輯畫面、包裝上字幕等等,每一個工種來配合的同事都像打了雞血一樣亢奮地忙碌著,

最後在當天下午6點半及時播發出了近13分鐘的長消息《江西代表團討論黨的十九大報告並向媒體開放》。節目播出的時候,因為剛剛製作新聞時的緊張,我的手一直抖個不停,但心裡很踏實。因為有省委領導的高度重視,有台領導的全力支持,有這樣一只有凝聚力有戰鬥力的團隊。

江西日報社記者魏星

此次參加黨的十九大採訪,最讓江西日報社記者魏星感動的是“報社同仁的忠誠奉獻”。他說,到北京參加報導的編輯記者幾乎每天都處在白天上會、會後採訪、晚上寫稿的狀態,平均每日都工作16個小時以上,有的記者更是忙到淩晨3點多鐘。

“每天我們副社長分管領導都是前方報導組最晚一個休息,窩在只有一張床、一張桌子的房間,每天要審校幾十篇5、6萬字的稿件。有時為了趕稿子,就帶著大家在路邊小店喝碗粥,吃塊餅。後方夜班領導則全員上崗、值守一線,全角度覆蓋,精心編排,仔細打磨,嚴格把關,每天工作到淩晨四點多。”他介紹說。

江西日報社記者張武明

江西日報社記者張武明的孩子出生才6天,家裡又沒有老人幫著帶,他就“拋妻別女”到了北京,承擔了編校任務,每天忙完自己的采寫,還要額外地做校對,同時兼顧後勤,一人幹了三人的活。

黨的十九大報導,不是一項普通的新聞報導工作。追求報導作品有多好,這是需要瞄準的高線;堅持見報稿件中不出錯,這是需要堅守的底線。

為確保提法上不出差錯、文字上不出紕漏,江西日報社此次在京報導組特意成立了編校小組,張武明成為其中一員。正是從編校這個視覺,他看到了更多的艱辛和不易。很多人提起時政報導會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來形容,這個感受用在十九大的報導上,真是再貼切不過。一篇普普通通的稿子,如果不用心校對,可能其中藏著很多暗礁。如果缺少把關制度,沒有人進行糾正,就這樣讓錯誤見報,後果不敢想像。在校對過程中,他採取最笨也是最牢靠的辦法,逐字逐句讀過去,尤其注重對新提法、領導同志職務名字等的校對。因為是一邊校對一邊等別的稿件,一個晚上下來,通常看到眼睛發花、頭腦發脹。最多的一天,校對了近20篇稿件。期間,堵住了一些漏洞,避免了一些差錯,這也算是對編校人員最大的“犒賞”。

江西廣播電視臺記者曾先林

吃不下的飯,睡不著的覺,燒不完的腦……應該說,高強度的工作、沒規律的飲食、繃緊的神經、不充分的睡眠,是參與十九大報導媒體人的共同寫照。但當一篇篇報導拉近了廣大受眾與大會的距離時,當大會聲音、江西代表團的聲音在江西廣泛傳播時,當中央媒體發出江西聲音時,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深深地為自己的這份付出而欣慰甚至自豪,為以記錄者、觀察者的身份參與見證偉大歷史的進程而驕傲。

十九大時光,我們有苦有樂更有得。相比付出,我們獲得的、感悟到的更多。十九大是見證偉大歷史的現場,是蘊藏新聞的富礦,是學習成長的課堂。十九大時光是我們個人的寶貴經歷和難忘記憶,是一生的榮光。

他說,到北京參加報導的編輯記者幾乎每天都處在白天上會、會後採訪、晚上寫稿的狀態,平均每日都工作16個小時以上,有的記者更是忙到淩晨3點多鐘。

“每天我們副社長分管領導都是前方報導組最晚一個休息,窩在只有一張床、一張桌子的房間,每天要審校幾十篇5、6萬字的稿件。有時為了趕稿子,就帶著大家在路邊小店喝碗粥,吃塊餅。後方夜班領導則全員上崗、值守一線,全角度覆蓋,精心編排,仔細打磨,嚴格把關,每天工作到淩晨四點多。”他介紹說。

江西日報社記者張武明

江西日報社記者張武明的孩子出生才6天,家裡又沒有老人幫著帶,他就“拋妻別女”到了北京,承擔了編校任務,每天忙完自己的采寫,還要額外地做校對,同時兼顧後勤,一人幹了三人的活。

黨的十九大報導,不是一項普通的新聞報導工作。追求報導作品有多好,這是需要瞄準的高線;堅持見報稿件中不出錯,這是需要堅守的底線。

為確保提法上不出差錯、文字上不出紕漏,江西日報社此次在京報導組特意成立了編校小組,張武明成為其中一員。正是從編校這個視覺,他看到了更多的艱辛和不易。很多人提起時政報導會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來形容,這個感受用在十九大的報導上,真是再貼切不過。一篇普普通通的稿子,如果不用心校對,可能其中藏著很多暗礁。如果缺少把關制度,沒有人進行糾正,就這樣讓錯誤見報,後果不敢想像。在校對過程中,他採取最笨也是最牢靠的辦法,逐字逐句讀過去,尤其注重對新提法、領導同志職務名字等的校對。因為是一邊校對一邊等別的稿件,一個晚上下來,通常看到眼睛發花、頭腦發脹。最多的一天,校對了近20篇稿件。期間,堵住了一些漏洞,避免了一些差錯,這也算是對編校人員最大的“犒賞”。

江西廣播電視臺記者曾先林

吃不下的飯,睡不著的覺,燒不完的腦……應該說,高強度的工作、沒規律的飲食、繃緊的神經、不充分的睡眠,是參與十九大報導媒體人的共同寫照。但當一篇篇報導拉近了廣大受眾與大會的距離時,當大會聲音、江西代表團的聲音在江西廣泛傳播時,當中央媒體發出江西聲音時,我和我的小夥伴們都深深地為自己的這份付出而欣慰甚至自豪,為以記錄者、觀察者的身份參與見證偉大歷史的進程而驕傲。

十九大時光,我們有苦有樂更有得。相比付出,我們獲得的、感悟到的更多。十九大是見證偉大歷史的現場,是蘊藏新聞的富礦,是學習成長的課堂。十九大時光是我們個人的寶貴經歷和難忘記憶,是一生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