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西湖IP大會影視與文學論壇:IP當回歸品質本身

圖為:西湖IP大會文學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杭州11月3日電(胡小麗)“IP最重要的是品質,

是回到IP本身。不是一次性地開發改編,而是一種不斷地良性迴圈。”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李迅在“2017中國杭州·西湖IP大會”論壇現場說。

11月3日,“2017中國杭州·西湖IP大會”在浙江杭州舉行,大會期間,影視與文學界人士圍繞當下“IP熱”現象,就“電影景觀:地域性與世界性”及“文學變革中的類型崛起”兩個主題分別展開了探討。

不管是電影、文學創作,還是近幾年建立在二者之上的“IP”,

大家的探討不約而同地都落到了“品質”這個詞上。

李迅認為當下中國的電影市場對“IP”本身的理解有所偏差,更注重一次性開發與快速回報,未能形成一種持續的影響力,而這種持續的影響力就建立在“品質”上。

在他看來,追求“品質”的電影作品至少要滿足3個條件:“首先要學會通行的語言,即電影語言;其次能塑造富有地域性的人物;最後是作品的主題與意義要能體現一定的哲學性。

圖為:西湖IP大會影視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

主演過電影《推拿》的藝人黃璐則認為,IP本身沒有什麼不好,但導演和製片人應該更多遵循自己的內心進行創作,“要能真正地拍出人性,這是世界共通的東西,而不是某一時間很熱,

之後就沒有人關注了。經典的東西是過了很多年之後再去看還可以感動到觀眾,這是做電影人最應該做到的事情。”

對此,放大電影創始人“水怪”結合今年發行《岡仁波齊》與《皮繩上的魂》的經歷,提出了對“IP”概念新的理解。

他認為導演張揚的作品在某種程度上也屬於“IP”作品改編,“只是這種IP不像我們所瞭解的,不是遊戲、特別知名的網路文學,張揚的電影改編自在西藏非常典型且有影響力的文學作品。

另外,他還指出,不管是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或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等作品,都改編自積澱了多年的文學作品,“這些早期的作品放在現在語境中來講也是非常大的IP改編”。

在“水怪”看來,大眾當前談論的“IP”過分關注知名度,而忽略了其背後的文化內涵與沉澱。

《西湖》文學雜誌主編吳玄在“文學變革中的類型崛起”論壇上指出如今發展迅猛的網路文學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作品缺乏沉澱與內涵的現象。

他認為,當下的中國網路文學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幾乎可以批量生產,背後資本的驅使令一切都只追求“快”,“網路文學理論上可以達到像卡夫卡或者是希區柯克這樣的高度,但前提是中國的網路作家要寫得短一點,慢一點”。

據悉,“2017中國杭州·西湖IP大會”以“I生萬物”為主題,由浙江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浙江省作家協會和西湖區人民政府主辦。(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