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青記”發起人後代憶父輩:他們為了新聞事業有擔當有責任感

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紀念館展館中的"青記"發起人展板 澎湃新聞記者 張呈君 圖

到2017年,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南京飯店舉行。會議通過了協會章程。“青記”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由范長江等24人發起成立,15人出席了成立大會。它是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的前身。

2000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把“青記”成立日——11月8日確定為“中國記者節”。1991年,中國機協設立以“青記”領導人范長江命名的“范長江新聞獎”,成為中國新聞工作者的最高獎項。

2005年與“韜奮新聞獎”合併。

11月3日,置身紀念館內,范長江之子范蘇蘇難掩喜悅,他向許多“青記”發起人後代表示感謝。他說,無論是提供資料還是助力布展,成員家屬都給予了真切幫助。

回憶起父親與志同者發起成立“青記”的歷程,范蘇蘇感慨:“當時,他們開會的時候上海已經快淪陷了,能聽得見炮聲,他們十五人從容淡定,在這個地方能夠為了新聞事業,有擔當,有責任感,在物質條件極端困難的情況下,

不但成立了‘青記’,還做了很多的工作,短時間內發展到四十幾個分會,兩千多人,這很不容易。只要來到這個小屋子,就能想到八十年前,十幾個年輕人在這兒開過會,他們成立的組織後來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新一代的新聞工作者能夠銘記這段歷史,從前輩的身上感受到一種力量,學習他們的精神。”

“青記”成立之初就辦起了自己的會員刊物《新聞記者》,

繼而又辦了《青年記者》、《新聞戰線》、《會報》等15個刊物。

站在《記者通訊》創刊號(複製品)前,著名新聞工作者陸詒之子陸良年對父親發表過的文章娓娓道來。

“我印象很深刻,父親描寫過一個真實的故事,當時辦報過程中,印刷時油印滾筒沒有了,一名印刷工作人員就把油墨塗在自己的胳膊上,手臂來回擺動印刷,父親向這名工人致敬。”陸良年說,父親當年因去前線採訪,

未能參加“青記”成立的會議,但他參與了前期大量的籌備工作,“來到紀念館,就能領悟到先輩怎樣為人民辦報紙,不要忘記初心,就要瞭解他們的初心是怎樣的。”

紀念館所處的南京飯店,早在2010年便被掛牌定為文物保護單位。選址于此,意義重大。

“上海這座城市,無論什麼事情都做得非常精緻,儘管這麼小的一個展廳,但是裡面濃縮了很多精華內容,花了很多心思,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南京飯店這麼一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原本作為客房,一年的經濟收益是很可觀的,但是他們願意拿出來建設這樣一個紀念館,這是一種貢獻。”張浩青(著名新聞工作者陳同生之女)說,她在2010年就受范蘇蘇之邀負責內容提供方面的工作,7年來她一直不間斷搜集整理,把每位“青記”發起人的生平都寫好,照片與文字一一對應。

“‘今天的新聞從業員,不僅是偉大歷史的記錄者,而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戰鬥員。’這是1938年新華日報一篇名為‘祝青年記者學會’的短評裡的話,放在今天,對我們依然是一種鼓舞和鞭策。”紀念館內,解放日報記者張駿代表青年記者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而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戰鬥員。’這是1938年新華日報一篇名為‘祝青年記者學會’的短評裡的話,放在今天,對我們依然是一種鼓舞和鞭策。”紀念館內,解放日報記者張駿代表青年記者說出了自己的心聲。